十月的晨光斜斜照进龙华小学五年级(3)班的教室,11岁的江念熙握着铅笔,指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她面前的表格里,“科学课提问记录”几个字写得工工整整,下面密密麻麻列着日期、提问次数、男生被提问人数、女生被提问人数——这是她连续观察两周后整理的数据,而最让她在意的一行,写着“平均比例1.5:1”。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科学老师王老师拿着实验器材走进教室。念熙赶紧把笔记本塞进抽屉,却忍不住抬头看向讲台。这节课讲“电路连接”,王老师刚演示完实验步骤,就笑着问:“有没有同学想上来试试,看看怎么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室里举起了十几只手,念熙也在其中——她昨晚在家跟爸爸江哲一起做了电路实验,早就想分享自己的发现。可王老师的目光扫过教室,最终落在了前排的男生张强身上:“张强,你来试试吧,男生对电路这些东西通常更感兴趣。”
张强站起来,有些紧张地走到讲台前,连导线都拿反了。台下的念熙悄悄翻开笔记本,在“10月12日科学课”那一行,男生被提问次数栏里添了个“1”,女生栏依旧是“0”。她心里有点闷,想起这两周的观察:第一周科学课,男生被提问18次,女生12次;第二周前四天,男生15次,女生10次——算下来,男生被提问的次数,刚好是女生的1.5倍。
“是不是我数错了?”念熙课间的时候,又翻出笔记本核对。她特意标了每次提问的时间和内容:讲“植物生长”时,王老师问“谁知道根的作用”,点了男生;讲“天气变化”时,问“怎么测量降水量”,还是点了男生。只有一次,问“花瓣有什么作用”,才点了女生李萌,可李萌刚说两句,就被王老师打断:“这个想法不错,不过男生有没有更不一样的看法?”
念熙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她想起妈妈林晚星常说的“公平”——妈妈在初中教语文,每次提问都会轮流点男生女生,还会特意鼓励害羞的同学。“为什么科学课不一样呢?”念熙咬着铅笔,突然有了个想法:把这些数据整理成报告,交给班主任刘老师。
接下来的三天,念熙更认真地记录。她不仅数提问次数,还记下了提问的内容和老师的反应。比如讲“简单机械”时,王老师问“杠杆有什么作用”,连续点了三个男生;讲“动物分类”时,问“哺乳动物有什么特点”,才点了一个女生。她还发现,男生举手时,王老师通常会很快注意到;女生举手时,除非举得很高很久,否则很少被点到。
周五晚上,念熙坐在书桌前,开始写报告。她先画了一张柱状图,左边是男生被提问次数,右边是女生,差距一目了然。然后写下自己的观察:“10月1日-10月13日,共8节科学课,男生被提问33次,女生22次,比例1.5:1。提问内容多为‘实验操作’‘原理分析’,多指向男生;‘现象描述’‘细节观察’类问题,偶尔指向女生。”
她还加了一段自己的想法:“刘老师,我觉得每个同学都想回答问题,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科学课很有趣,我希望大家都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家都会更爱学科学。”写完后,她又读了一遍,觉得不够清楚,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写着“希望老师能看看我的报告”。
周六早上,念熙把报告装进信封,亲手交给了刘老师。刘老师接过信封,笑着说:“念熙这么认真,老师一定会仔细看的。”念熙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她不知道老师会不会重视,也不知道事情会不会有改变。
周一早上,刘老师在班会课上,特意提起了念熙的报告。她把念熙的柱状图投影在屏幕上,对全班同学说:“上周,念熙同学给老师交了一份特别棒的报告,记录了科学课的提问情况。从数据来看,男生被提问的次数确实比女生多,这是老师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她转头看向全班同学:“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权利回答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值得分享。接下来,不管是科学课还是其他课,老师都会注意轮流提问,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也谢谢念熙,用这么认真的观察,帮老师发现了问题。”
班里响起了掌声,念熙的脸有点红,却忍不住笑了。下课后,科学老师王老师也找了念熙:“念熙,你的报告老师看了,很惭愧,老师之前确实有偏见,觉得男生可能更擅长理科。以后老师会注意,每次提问都会先看看女生的手,也会多鼓励女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从那以后,科学课真的变了。王老师每次提问,都会先扫过全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只要举手,都会被点到。念熙也更爱举手了,她分享过自己观察到的“树叶脉络像电路”,还上台演示过“怎么让两个小灯泡一起亮”,王老师还夸她“观察得很仔细,想法很特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