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的深圳,暑气早早漫过街道,图书馆前的樟树撑起浓密的绿荫,蝉鸣声里藏着夏日的热烈。林晚星背着深蓝色双肩包走进三楼教育学区时,怀里揣着刚从教材科领的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纸张边缘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距离考试只剩两个月,她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排满了,连图书馆兼职的排班都跟刘老师申请了调整,只留每周二下午半天,其余时间全用来泡在图书馆。
“晚星,你来得真早!”服务台的刘老师朝她招手,手里递过一杯凉白开,“看你这几天天天第一个到,肯定是为了考教资吧?我儿子去年考的时候,也跟你一样拼,每天抱着书不撒手。”
林晚星接过水杯,指尖触到杯壁的凉意,心里踏实了几分:“谢谢刘老师,我想早点把知识点过一遍,心里才放心。”她低头看了眼手表,早上七点半,图书馆刚开馆半小时,教育学区的长桌旁还没几个人,只有靠窗的位置坐着个熟悉的身影——江哲正抱着一摞书,手里拿着红笔在纸上划着什么。
“江学长?”林晚星走过去,才发现他面前摊开的是《教育学原理》,旁边还放着一本写满笔记的笔记本,“你怎么也这么早?”
江哲抬起头,眼里带着点笑意:“知道你这两个月要备考,我把之前整理的教资重点笔记带来了,想着跟你一起过一遍,有不懂的地方也能随时讨论。”他把笔记本推到林晚星面前,红色的重点标记密密麻麻,还有用蓝色笔补充的案例分析思路,“这是我去年帮学弟学妹划重点时整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高频考点都标出来了,你可以对照着教材看,能省不少时间。”
林晚星看着笔记本上工整的字迹,心里一阵温暖。她想起去年备考期末时,江哲也是这样帮她梳理知识点,连最难的《教育心理学》案例题都拆解得清清楚楚,让她第一次拿到了3.8的绩点。“谢谢你,江学长,你总是这么帮我。”
“咱们都是为了支教梦想努力,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江哲笑着翻开《教育学原理》,指着“教育的社会功能”那一节,“这部分是高频考点,去年考了简答题,今年很可能出论述题。你要记住‘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这三个核心点,每个点都要结合案例,比如政治功能可以举‘义务教育普及’的例子,经济功能可以说‘职业教育促进就业’,这样答题才完整。”
林晚星赶紧拿出笔记本,把江哲说的重点记下来,连案例都一字不落地写在旁边。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页上,江哲的声音温和又清晰,把原本晦涩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林晚星原本有些混乱的思路,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图书馆成了林晚星的“第二个家”。每天早上七点,她准时出现在教育学区,先花半小时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迁移”“德育原则”,这些拗口的术语她都写在小卡片上,吃饭时、走路时都拿出来记,连晓雨都说她“走火入魔”,跟她说话时,她嘴里都能蹦出“因材施教”“启发性原则”。
上午九点到十二点,是她啃《教育学原理》的时间。江哲会帮她把章节拆分成小块,每天攻克两章,先一起过知识点,再做对应的练习题。有一次,林晚星卡在“课程类型”的分类上,分不清“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江哲就举例子:“你小时候在老家上的语文课,按课本顺序学拼音、识字,这就是学科课程;咱们支教时带孩子们做的‘认识春天’手工课,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这就是活动课程。”一句话让林晚星瞬间明白,她赶紧把例子记在教材旁边,后来做题时再也没混淆过。
中午十二点,张磊会准时提着饭盒来图书馆找她。张磊妈妈知道她备考辛苦,每天换着花样给她做营养餐:周一的糖醋排骨补充能量,周二的清蒸鱼补蛋白质,周三的番茄炒蛋开胃,连汤都是用骨头熬的,装在保温桶里,到了图书馆还是热的。“晚星,我妈说你备考费脑子,让你多吃点。”张磊把饭盒递给她,又从包里掏出一瓶牛奶,“这个是早餐奶,你早上背书容易饿,下次带在包里。”
林晚星接过饭盒,心里暖暖的。她和张磊、江哲坐在图书馆的休息区吃饭,张磊会跟她聊最近的律师资格证考试,江哲会帮她复盘上午的知识点,偶尔晓雨也会过来,给她带点水果,跟她吐槽系里的选修课,让紧绷的备考时光多了些轻松。
下午两点到六点,是林晚星做真题的时间。她把近五年的教资真题按科目整理好,每天做一套,做完后和江哲一起分析错题。有一次,她在案例分析题上扣了很多分,原因是没找准答题角度,江哲就帮她总结了“三步走”答题法:“第一步,先判断案例中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原则;第二步,列出对应的知识点,比如‘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第三步,结合案例具体分析,说明为什么符合或不符合,最后再总结改进建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