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南瞻修仙那些年 > 第120章 贞观二年 大唐气象

南瞻修仙那些年 第120章 贞观二年 大唐气象

作者:渭水的橙子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10 03:19:44

话音甫落,那浩瀚如星海的神念便如潮水般退去,干脆利落,不留丝毫痕迹,仿佛从未出现过。

玄枢子:“……”

他缓缓睁开眼,素来沉静如古井的眸子里,罕见地掠过一丝无奈,随即化为哭笑不得的郁闷。主持大局?又是主持大局!师尊这甩手掌柜当得是越发炉火纯青了!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这等机缘,便是他也心动不已,可……您老人家倒是挑个好时候啊!我这刚被徒儿这“人味儿”十足的凡尘王朝勾起兴致,屁股还没在听涛亭这舒服蒲团上捂热乎呢!刚品完那碗滚烫鲜辣的油泼面,刚对这大唐的繁华漕运、鲜活世情生出一探究竟的心思……

他忍不住抬手揉了揉眉心,指尖触到温润的玉石,才勉强压下心头那点被“抛弃”的怨念。罢了罢了,师尊有命,岂敢不从?万寿山乃地仙祖庭,根基所在,也确实离不得人坐镇。分身去吧,心念一动,从玄枢子影子中浮起一道紫袍,素袍玄枢子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笑意,对着紫袍稽首还礼:“有劳道友。”

紫袍玄枢子颔首,不再多言,身形一晃,化作一道凝练的紫色流光,无声无息地穿透亭顶,直入九霄,瞬间消失在长安城璀璨的万家灯火与浩瀚星河之中,只余下亭内一缕淡淡的、带着草木清香的紫气,随风飘散。

素袍玄枢子目送分身离去,轻轻吁了口气,重新在蒲团上盘膝坐好。他望着亭外水波荡漾,倒映着渐次亮起的星辰,眼中那点无奈与郁闷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与……一丝玩味。

“弥罗宫听讲……师尊倒是好机缘。”他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膝头,“也罢,这大唐长安,这渭水红尘,便让贫道替师尊……好好体味一番这‘人味儿’的玄妙吧。”

他重新闭上双眼,周身气息愈发内敛,仿佛彻底融入了这片山水夜色之中。听涛亭内,唯余风铃清响,水声潺潺,以及那若有若无、仿佛亘古不变的呼吸吐纳之声。

与此同时,长安城,太极宫。

暮鼓声歇,宫门次第关闭。巍峨的宫墙在暮色中投下巨大的阴影,如同蛰伏的巨兽。身着明光铠、腰挎千牛刀的宫廷禁卫,如同钉子般肃立在宫道两侧与各门要害,甲胄在宫灯映照下泛着冷硬的寒光,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每一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肃杀与森严。

张阿难身着绛红圆领宦官常服,头戴黑色纱冠,步履轻捷而无声,在前引路。他身后半步,玄渊一身月白细麻道袍,玉簪束发,步履从容。他目光平静地扫过这象征帝国最高权力的深宫禁苑。朱漆高墙,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在暮色中勾勒出庄重而压抑的轮廓。宫灯次第点亮,昏黄的光晕在青石宫道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更添几分幽深静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墨香,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权力中枢的沉郁气息。

玄渊心中泛起一丝恍然若梦之感。曾几何时,他还是渭水畔运筹帷幄的少年东家,为几船米粮、几处货栈殚精竭虑。如今,他却以万寿山三代首徒、玄渊道人的身份,再次踏入这帝国的心脏。身份变了,心境亦不同。眼前这巍峨宫阙,这森严守卫,这无形的权力威压,于他而言,不再有昔日的敬畏与仰望,更像是一幅值得品味的……人间画卷。

“先生,这边请。”张阿难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十二分的恭敬,将玄渊引至太极殿西侧的一处偏殿。

殿内灯火通明,却气氛凝重。巨大的蟠龙金柱支撑着高阔的穹顶,地面铺着光可鉴人的金砖。御案之后,李世民一身明黄色常服,未戴冠冕,眉头紧锁,正伏案批阅奏章。御案下方,分列着数位身着紫、绯官袍的重臣与数位顶盔掼甲的将军,此刻正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陛下!突厥颉利虽遭重创,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部众散而复聚,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今朔方已定,北疆稍安,正宜乘胜追击,发雷霆之师,犁庭扫穴,永绝后患!”一位身材魁梧、面如重枣的虬髯老将声如洪钟,正是左武卫大将军、宿国公程咬金。他激动地挥舞着拳头,甲叶铿锵作响,“若再姑息养奸,待其恢复元气,必成心腹大患!届时烽烟再起,百姓何辜?!”

“程公此言差矣!”一位身着深紫圆领袍、头戴进贤冠的清瘦文官立刻出列反驳,正是中书令房玄龄。他面容沉静,语速却极快,“陛下!我唐百废待兴!去岁关中大旱,今春河东蝗灾,国库空虚,民力疲惫!此时再兴大兵,远征漠北,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且突厥游牧,飘忽不定,大军深入,若寻其主力不得,空耗钱粮,徒损国力!当务之急,乃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积蓄国力,整顿吏治!待我仓廪充实,兵强马壮,再图北顾,方为上策!”

“房相此言,未免太过保守!”另一位身着绯袍、面容刚毅的中年将领踏前一步,正是兵部尚书侯君集。他眼神锐利,直视房玄龄,“突厥新败,内部纷争,各部离心!此乃天赐良机!若错失良机,待其选出新可汗,重整旗鼓,悔之晚矣!至于钱粮,”他转向李世民,拱手道,“陛下,朔方一役,柴总管缴获颇丰,足可支撑一场大战!且李靖、李积二位将军已陈兵北境,枕戈待旦,士气正盛!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侯尚书只言战利,可知抚恤几何?军械损耗几何?大军开拔,沿途州县供应民夫粮秣,又要耗费几何?”户部尚书戴胄站了出来,一脸愁苦,手中捧着一卷账簿,“陛下,去岁渭洛漕运虽通,解了燃眉之急,然国库依旧捉襟见肘!今岁修河、赈灾、官吏俸禄、边军粮饷,处处需钱!若再起大战,臣……臣恐难以为继啊!”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显然压力巨大。

“戴尚书此言,莫非是要我大唐将士坐视突厥贼子劫掠边民不成?!”又一位年轻气盛的将军怒道。

“非是坐视!乃是以守代攻,坚壁清野!待其疲敝,再行反击!”文官阵营立刻有人反驳。

一时间,殿内唾沫横飞,文臣引经据典,力陈休养生息之必要,武将慷慨激昂,力主乘胜追击之良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

李世民端坐御案之后,面色沉凝如水。他手中朱笔悬在半空,久久未能落下。眉头越皱越紧,额角青筋隐隐跳动。显然,双方所言皆有道理,却也各有难处。这抉择,关乎国运,重若千钧。

张阿难引着玄渊在偏殿角落一张软榻上悄然落座,奉上清茶,便垂手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如同泥塑木雕。

玄渊接过茶盏,并未饮用,只是置于膝上。他眼帘微垂,看似闭目养神,实则殿内每一句争论都清晰地落入耳中。心湖之中,却是一片澄澈明镜,映照着这贞观二年的大唐气象。

盛世之基已立,暗流潜涌未平。

朔方城破,梁师都授首,标志着大唐境内最后一支成规模的割据势力烟消云散。中央政权如日中天,政令通达四海,再无掣肘。李世民以其铁腕与胸襟,迅速抚平了玄武门之变的创伤,将秦王府旧部、关陇门阀、山东士族乃至前太子、齐王旧部,都纳入了新的权力框架之中,朝堂之上,虽有派系之争,却无倾覆之危。贞观之治的根基,已然深深扎入这片饱经战火的大地。

然而,这根基尚显稚嫩。关中大旱的余威犹在,河东蝗灾的疮痍未复。国库虽因漕运初通而稍解饥渴,却远未到充盈的地步。戴胄的愁苦,并非作伪。休养生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房玄龄所言,字字句句皆是老成谋国之言。唯有民富,方能国强;唯有仓廪实,方有底气应对四方豺狼。

北疆之外,突厥的威胁却如同悬顶之剑。颉利虽在渭水之盟后威望大跌,内部离心离德,但其控弦之士仍有数十万,铁骑纵横草原的凶悍犹存。侯君集、程咬金等将领的忧虑不无道理。突厥如草原上的饿狼,受伤时最是危险,若不能趁其病要其命,待其舔舐伤口,选出新的狼王,必将卷土重来,给刚刚喘息的北疆带来更大的灾难。李靖、李积这等当世名将陈兵边境,枕戈待旦,求战之心炽热,亦是国之干城,不可轻拂其意。

内需固本,外需靖边。 这看似矛盾的两难,正是贞观二年这位年轻帝王面临的最大考验。文臣武将之争,表面是战与和的策略分歧,实则是国家有限资源如何分配的深刻矛盾。每一步棋,都关乎万千黎民生死,关乎这初生的盛世能否真正降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