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船摇碎江淮月,义旗高举破元关。
坐拥姑苏称霸主,错将佛系当安闲。
龙争虎斗终成梦,身死名留史册间。
若问元末真性情,此公最是耐寻看。
公元1321年,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的盐滩上,多了个哭哭啼啼的婴儿——张家老幺出生了,爹娘给他取名“士诚”,盼着这娃能少遭罪、多成事。可谁能想到,这娃后来靠卖私盐起家,在元末乱世里杀成了“东吴王”,坐拥江南富庶地,却因为太“佛系”,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后在应天的牢房里自缢身亡,成了历史书里“可惜”与“遗憾”的代名词。
张士诚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苦到掉渣”。元朝把盐管得比黄金还严,正经盐价能逼死老百姓,可白驹场的人除了晒盐啥也不会——张家祖祖辈辈靠给官府晒盐糊口,累死累活干一天,赚的钱连买个窝头都不够。小张士诚打记事起,就跟着爹娘在盐滩上跑,晒得黢黑,手上全是裂口,连双正经的鞋都没穿过。
这娃打小就讲义气。有次邻居家的娃饿晕在盐滩上,张士诚偷偷把家里仅有的半块饼分给他,自己饿了一天肚子;还有次盐工被恶霸欺负,他拎着晒盐的木耙就冲上去,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却硬是把恶霸赶跑了。久而久之,盐滩上的人都服他,喊他“张大哥”——这为他后来拉队伍,攒下了第一波“人气值”。
长大后的张士诚,没别的出路,只能跟着哥哥张士义、张士德一起卖私盐,要知道前面的程咬金同志当时就是搞私盐的。这活在当时是“高危职业”,抓到就是杀头的罪,可利润高——一担私盐能赚普通盐工半年的工钱。张士诚脑子活,胆子也大:他跟盐场的衙役搞好关系,给点好处就能打通关节;还跟江湖上的好汉搭上线,遇到劫道的,报上“张士诚”的名字,大多能放行。
没过几年,张士诚就成了白驹场的“私盐行业大佬”,手下跟着几十号兄弟,有自己的盐船和仓库。《明史·张士诚传》里说他“轻财好施,得群辈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张老板仗义疏财,员工都愿意跟他干”。可树大招风,当地的盐霸和官府盯上了他,不仅抢他的盐,还想把他抓起来邀功。
有次,盐场的小吏丘义故意找事,把张士诚的盐船扣了,还骂他“贱民也敢卖私盐,活腻歪了”。张士诚忍了,想花钱赎船,结果丘义得寸进尺,把他的哥哥张士义打得吐血。这下张士诚彻底火了:“老子忍你很久了!”当晚,他带着十八个兄弟(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拿着菜刀、扁担冲进丘义的家,把丘义和几个恶霸全砍了。
杀了人,张士诚知道官府不会放过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盐滩上竖起大旗,喊出“杀尽贪官,为民除害”的口号。附近的盐工、农民一听,全来投奔他,没几天就聚了几千人——张士诚的“创业之路”,就这么从一场“复仇”开始了。
张士诚拉起队伍后,第一站就打泰州。当时的泰州城,守军就几百人,还都是些混日子的老弱残兵。张士诚的兄弟张士德是个“军事天才”,他让人假装成运粮的百姓,混进城里,半夜里突然发难,守军瞬间乱了套。没半天,泰州城就被拿下了——张士诚第一次尝到了“掌权”的滋味,当场宣布“废除元朝苛捐杂税”,老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来参军。
接下来的日子,张士诚的队伍像开了挂一样:打兴化,守军望风而降;打高邮,他亲自带头爬城墙,把元军打得落花流水。公元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称帝,国号“大周”,年号“天佑”——从私盐贩子到皇帝,他只用了不到两年,这速度在元末起义军里,堪称“火箭式晋升”。
可称帝没几天,麻烦就来了。元朝丞相脱脱带着百万大军,号称“百万之众,水陆并进”,把高邮围得水泄不通。当时的人都觉得张士诚要完了,连他手下的兄弟都有想投降的。可张士诚偏不,他站在城楼上对士兵说:“咱们退无可退,要么打赢,要么战死,没第三条路!”
这一战,张士诚打了三个月。他跟士兵同吃同住,亲自守城,还发明了“火油桶”——把火油装进桶里,点燃后扔向元军的攻城梯,烧得元军哭爹喊娘。《元史·脱脱传》里记载这场仗:“城坚不下,脱脱乃麾兵急攻之,势甚危急。”可就在元军快攻破城门的时候,元朝内部出事了——脱脱被奸臣陷害,皇帝下旨把他召回,百万大军瞬间没了指挥,乱作一团。
张士诚抓住机会,开城反击,把元军打得大败而逃,还缴获了无数粮草和武器。经此一役,张士诚的名声传遍了天下,连朱元璋都得喊他“前辈”。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张士诚笑着说:“怕有啥用?越怕越输,不如拼一把!”
高邮之战后,张士诚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率军南下,一路打到苏州(当时叫姑苏)。姑苏是江南的富庶之地,粮食多、有钱,还有很多读书人。张士诚一眼就看中了这里,决定把都城迁到姑苏,改国号为“吴”,史称“东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