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行侠名乡里,隋亡振臂兴河北。
轻赋宽刑收众志,真仁义,夏王建业称雄峙。
虎牢一败风云改,铁骨丹心终不屈。
青史留名凭正气,谁能替?英雄落幕多悲戚。
隋末那阵子,要是搞个“民间好感度排行榜”,窦建德绝对能稳居前三。这人生在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家里是普通农民,没什么背景,却凭着“热心肠”和“讲义气”,在乡里圈了一大波粉。
《旧唐书·窦建德传》里说他“少尚气侠,胆力过人,重然诺,喜振人患难”,翻译过来就是:这小伙子年轻的时候就爱打抱不平,胆子大、力气也大,说话算话,还总爱帮别人解决困难。搁现在,就是个“社区活雷锋”,谁家有事儿喊一声,他准到。
有一次,窦建德的同乡家里有人去世,没钱办丧事,蹲在门口哭。窦建德正好路过,一问情况,当场就把自己家里仅有的几亩地卖了,把钱送给同乡办丧事。同乡感动得直哭,乡里人也都夸他:“建德这孩子,真是个好人!”还有一次,有个小偷半夜偷了窦建德家的东西,被他抓住了。按说一般人早把小偷送官了,可窦建德一看小偷面黄肌瘦,不像坏人,就问他为啥偷东西。小偷说家里实在没吃的,孩子快饿死了。窦建德听完,不仅没怪他,还把家里的粮食拿了一些给小偷,让他赶紧回家照顾孩子。这事儿一传出去,窦建德的“仁义”名声就更响了,乡里人都愿意跟他打交道。
本来窦建德只想当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可杨广的折腾,硬是把他逼上了反隋的路。公元611年,杨广第一次征高句丽,在全国抓壮丁,窦建德也被选中了,还当了个“二百人长”(相当于现在的小队长)。可他心里清楚,这仗打下去,老百姓肯定没好日子过,就偷偷跟身边的人说:“皇上这么折腾,咱们就算去了前线,也未必能活着回来,不如找个机会逃了,还能保住一条命。”
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同乡孙安祖也被抓了壮丁。孙安祖家里刚被洪水淹了,老婆孩子都死了,不想去打仗,就跟县官吵了起来,失手杀了县官。孙安祖走投无路,就来找窦建德帮忙。窦建德二话不说,把孙安祖藏了起来,还劝他:“现在天下大乱,不如咱们拉起一支队伍,找个地方占山为王,总比去前线送死强!”孙安祖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跟着窦建德一起,召集了几百个不愿意去打仗的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落了草,当了“反隋小组长”。
可窦建德这“反隋小组”刚成立没多久,就出了岔子。当时漳南县令知道窦建德跟孙安祖有来往,就派人把窦建德的家人都杀了。窦建德得知消息后,哭得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发誓:“我跟隋朝不共戴天!”他带着手下的人,投奔了当时河北最大的反隋势力——高士达的队伍。高士达早就听说过窦建德的“仁义”名声,立马让他当了“司兵”(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参谋),后来又提拔他当了“军司马”,把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
窦建德投奔高士达后,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和“管理才能”。他知道,要想让队伍发展壮大,光靠打仗不行,还得靠“口碑”——毕竟隋末的反隋势力多如牛毛,老百姓愿意跟着谁,全看谁能给他们好日子过。
首先,窦建德严格要求手下的士兵,不准抢劫老百姓。当时很多反隋势力,打了胜仗后就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恨之入骨。可窦建德不一样,他规定:“谁敢抢老百姓的东西,立马砍头!”有一次,一个士兵偷偷拿了老百姓一个窝头,窦建德知道后,当场就把那个士兵杀了,还对全军说:“咱们是为了救老百姓才反隋的,要是欺负老百姓,跟杨广有什么区别?”士兵们吓得再也不敢抢劫,老百姓也都愿意跟窦建德的队伍打交道,甚至主动给他们送粮食。
其次,窦建德特别会“收买人心”。每次打了胜仗,他都会把缴获的金银财宝分给士兵,自己一点都不留;士兵受伤了,他亲自去看望,还让医生好好治疗;士兵牺牲了,他就把士兵的家人接到自己身边,好好照顾。有一次,窦建德的队伍打了个败仗,很多士兵都受伤了,他就把自己的帐篷让出来,给受伤的士兵住,自己则睡在帐篷外面。士兵们感动得直哭,都愿意为他卖命。
《资治通鉴》里记载,窦建德的队伍“每获士人,必加恩遇”,意思就是:每次抓到隋朝的官员或读书人,窦建德都会好好对待他们,不会随便杀人。有一次,窦建德抓住了隋朝的饶阳县令宋正本。宋正本是个读书人,很有才华,窦建德就亲自给他松绑,还请他当自己的“军师”,让他帮自己出谋划策。宋正本很感动,就留在了窦建德身边,帮他制定了很多好政策,比如减轻赋税、鼓励农民种地等等。在宋正本的帮助下,窦建德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快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