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名望高,少年英气震中朝。
讨董盟起称盟主,据冀吞幽势若潮。
谋不断,祸先招,官渡一败尽烟消。
可怜河北千军锐,付与秋风作寂寥。
东汉末年,汝南袁氏是响当当的red N代——从袁绍的曾祖父袁安开始,袁家连续四代人都做到了(东汉最高官职,太尉、司徒、司空的统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四代都当过大领导,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妥妥的官N代,含着金汤匙长大。
不过袁绍的童年有点小插曲:他是父亲袁逢的庶子(小妾生的),一开始过继给了早死的叔叔袁成。在讲究嫡庶有别的古代,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可架不住袁家势力大,再加上袁绍长得帅、会来事,从小就被当成家族继承人培养。《后汉书·袁绍传》里说他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宾客辐凑,莫不争赴其庭,意思是袁绍长得英俊威严,还喜欢招揽人才、树立名声,各地的人才都争先恐后地去投奔他,放到现在就是顶流网红级别的人气。
年轻时候的袁绍,那可是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他二十岁就当了濮阳县令,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口碑特别好;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一守就是六年——这在当时是的表现,让他的名声更响了。守孝结束后,袁绍本来可以回朝廷当官,可那会儿正是宦官专权的黑暗时期,他看不上那些宦官的所作所为,干脆拒绝当官,躲在家里招揽天下名士。
当时的宦官头子张让、赵忠等人,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还迫害正直的官员和名士,史称党锢之祸。袁绍虽然没当官,却暗中给那些被迫害的名士提供帮助,比如偷偷给他们送钱送粮,帮他们躲避宦官的追捕。久而久之,袁绍就成了反宦官阵营的精神领袖,天下的名士都把他当成,觉得他能带领大家推翻宦官的统治。
不过袁绍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宦官背后有皇帝撑腰,硬碰硬肯定不行。他一边暗中积蓄力量,一边等待时机。直到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大将军何进(汉少帝的舅舅)想趁机消灭宦官,派人邀请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来洛阳帮忙——袁绍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袁绍接到何进的邀请后,立刻动身前往洛阳。他一到洛阳,就给何进出了个主意:将军,宦官专权这么多年,早就天怒人怨了,咱们不如趁机把他们全杀了,永绝后患!何进觉得袁绍说得有道理,可他的妹妹何太后(汉少帝的母亲)不同意——何太后当年能当上皇后,多亏了宦官的帮忙,她不想忘恩负义。
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又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将军要是怕太后反对,不如召外地的军阀进京,用武力逼迫太后同意杀宦官!何进觉得这个主意好,就下令让董卓、丁原等军阀率军进京。袁绍的这个主意,简直是引狼入室——他只想到了用军阀逼迫太后,却没料到董卓是个野心家,进京后会把洛阳搞得天翻地覆。
果然,董卓还没到洛阳,何进就被宦官杀了。袁绍和袁术一看何进死了,立刻率军冲进皇宫,把宫里的宦官杀了个精光,连那些没长胡子的官员都被当成宦官杀了,《后汉书·袁绍传》里记载: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余人——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可见当时的混乱程度。
就在袁绍忙着杀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大军进了洛阳。董卓一看洛阳群龙无首,就想趁机掌控朝政。他先是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汉献帝),然后自封为相国,独揽大权,还纵容士兵在洛阳城里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不堪言。袁绍看不惯董卓的所作所为,当面跟董卓吵了起来。
董卓生气地说:天下的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你敢反对我?袁绍毫不示弱,说:天下的英雄好汉,难道就你一个人吗?说完,袁绍拔出剑,横着向董卓作了个揖,转身就离开了洛阳。董卓想杀袁绍,可又怕袁绍的家族势力大,杀了他会引起天下人的反对,只能眼睁睁看着袁绍逃走。
袁绍逃出洛阳后,跑到了冀州(今河北一带)。他利用自己四世三公的家族名望和反董卓先锋的身份,号召天下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各地的诸侯早就看不惯董卓了,纷纷响应袁绍的号召,组成了关东联军,推举袁绍为。袁绍一下子从一个逃亡的官员,变成了统领几十万大军的联军盟主,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关东联军虽然声势浩大,可诸侯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不想真的跟董卓拼命,只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联军成立后,除了曹操、孙坚等人主动率军攻打董卓,其他人都按兵不动,天天在军营里喝酒吃肉,等着坐收渔翁之利。袁绍作为盟主,虽然想带领大家讨伐董卓,可也管不了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最后关东联军只能不了了之。
联军解散后,袁绍开始为自己谋划未来。他知道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必须有自己的地盘。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袁绍的老熟人,而且性格懦弱,袁绍就想夺取冀州。他先是派人说服韩馥,让韩馥把冀州让给自己,韩馥一开始不同意,可后来被袁绍的势力吓得没办法,只能把冀州牧的位置让给了袁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