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登极掌乾坤,偏学孤狼斗虎群。
轻信近臣诛元辅,妄开杀戒惹兵燔。
逃紫殿,丧青春,一杯黄土掩荒榛。
若非急智成急祸,怎教后汉作前尘?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契丹人打进开封,把后晋给灭了。可契丹人不懂怎么治理中原,烧杀抢掠一通后,被中原百姓的反抗逼得退回了北方。这时候,一个叫刘知远的武将站了出来——他以前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手里有兵有地盘,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后来又率军开进开封,成了中原的新主人。
可刘知远没当多久皇帝,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就病死了。临死前,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佑,还安排了五个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这五个大臣里,杨邠管朝政,史弘肇掌兵权,王章管财政,苏逢吉管人事,郭威则在外领兵打仗,算是后汉的“五虎上将”,专门给刘承佑保驾护航。
这年刘承佑才十五岁,放在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突然从“皇子”变成“皇帝”,心里既兴奋又慌。他刚登基那会儿,还挺乖的,每天按时上朝,听大臣们汇报工作,遇到不懂的就问杨邠——毕竟杨邠是老臣,做事稳重,刘承佑一开始还喊他“杨公”,把他当长辈看。
可小孩子心性,哪能一直坐得住?刘承佑慢慢就觉得当皇帝没意思了:每天要早起上朝,听大臣们说些听不懂的“民生疾苦”“军政要务”,还不能随便出去玩。他想找点乐子,比如在宫里组织个歌舞表演,或者带着太监去御花园打猎,可每次刚提出来,杨邠和史弘肇就跳出来反对。
有次,刘承佑想给皇后的亲戚封个官,杨邠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怼他:“陛下,当官要看本事,不是看亲戚关系!现在天下还没太平,要是随便封官,士兵们会不服气的!”刘承佑脸都红了,只能把话咽回去。还有一回,刘承佑跟史弘肇商量:“最近宫里的侍卫太少了,能不能调点禁军进来?”史弘肇眼皮都没抬:“禁军是用来保卫国家的,不是给陛下当保镖的!陛下安心待在宫里,有我们在,没人敢害您!”
次数多了,刘承佑心里就有点不痛快了:我是皇帝,还是你们是皇帝?怎么我想干点啥都不行?《宋史·杨邠传》里记载了当时的情况:“隐帝春秋浸长,与左右近臣日狎,邠等屡裁抑之,帝心积不平。”意思是刘承佑年纪慢慢大了,跟身边的太监、亲信越来越亲近,可杨邠等人老是限制他,他心里的不满越积越多。
这时候,有两个人看出了刘承佑的心思,开始在他耳边吹风——一个是太监聂文进,一个是宰相苏逢吉。聂文进是刘承佑的贴身太监,平时没少被史弘肇欺负(史弘肇讨厌太监,觉得他们只会祸乱朝政),所以一直想找机会报复。苏逢吉则是跟杨邠、史弘肇不和:杨邠管朝政,把苏逢吉的权力挤得没剩多少;史弘肇掌兵权,说话比苏逢吉还硬气,苏逢吉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聂文进每天跟刘承佑说:“陛下,杨邠和史弘肇太嚣张了,他们根本没把您放在眼里!您要是再不管管,以后说不定他们会篡权呢!”苏逢吉则更阴险,他不直接骂杨邠、史弘肇,而是故意跟刘承佑说:“杨公他们确实是忠臣,就是有时候太固执了,陛下年轻,得多忍忍。”这话听着是劝,其实是在提醒刘承佑:你看,连我都觉得他们欺负你年轻!
刘承佑本来就对杨邠、史弘肇不满,被这两个人一挑唆,心里的火气就更大了。他开始觉得,杨邠、史弘肇不是“保驾护航”,而是“挟制皇帝”,必须把他们除掉,自己才能真正当这个家。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佑终于忍不住了。他找来了聂文进、苏逢吉,还有自己的舅舅李业(李业是李太后的弟弟,平时也被杨邠限制,心里有气),几个人躲在后宫里商量怎么除掉杨邠、史弘肇、王章。
李业说:“这三个人手握大权,直接杀肯定不行,得想个办法把他们骗进宫里来!”聂文进接着说:“陛下可以下道圣旨,说要商量边境的军情,召他们进宫议事,等他们来了,埋伏好士兵,直接动手!”刘承佑有点犹豫:“这三个人的手下还有不少兵,要是杀了他们,他们的部下造反怎么办?”苏逢吉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杨邠他们虽然有权,但不得人心,只要陛下下旨说他们谋反,士兵们肯定不会帮他们!”
其实苏逢吉这话是骗人的——杨邠、史弘肇虽然对皇帝不客气,但对士兵很好,史弘肇更是出身行伍,士兵们都服他。可刘承佑被“亲政”的念头冲昏了头,根本没多想,就拍板决定:“就这么办!明天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刘承佑下了道圣旨,召杨邠、史弘肇、王章进宫,说是有紧急军情商议。杨邠三人一点都没怀疑——他们平时经常进宫议事,再说他们觉得自己是顾命大臣,皇帝再不满,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