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自寒微走乱尘,刀光剑影历艰辛。
救主曾凭孤胆勇,开国更赖智谋深。
平叛乱,定乾坤,一朝登极掌朝伦。
可惜天不假年寿,空留遗憾付儿孙。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太原府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刘知远的年轻人正牵着几匹瘦马在山坡上放牧。这年他二十出头,长得人高马大,胳膊上的肌肉块比村里的石碾子还结实,可日子过得却比村里的乞丐还惨——爹娘死得早,家里没田没房,只能靠给地主家放马混口饭吃,有时候赶上地主心情不好,连口热饭都捞不着。
按说这条件,搁一般人早就躺平了,可刘知远不一样。他每天放马的时候,不跟其他放马的伙计瞎唠嗑,而是盯着远处军营里士兵训练的模样,偷偷学招式;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月光下用树枝在地上画阵型,嘴里念念有词。有人笑话他:“刘大个子,你一个放马的,学这些有啥用?难不成还想当将军?”刘知远也不辩解,只是嘿嘿一笑——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这辈子绝不能只当个放马娃。
机会这东西,有时候就像天上掉馅饼,你得先抬头才能接着。这年冬天,后唐的军队路过太原,要招兵买马。刘知远听说后,连地主家的马都没顾上还,揣着两个冷馒头就跑去报名了。招兵的校尉一看他这身高体型,再试了试他的力气——能把百斤重的石锁举过头顶,当即拍板:“就你了!跟着我混,保准有肉吃!”
刘知远就这么进了军营,可刚进去的时候,他还是个“边缘人”——没背景没文化,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但他有个优点:能打,还不怕死。有次军队跟契丹人打仗,对方有个将领特别嚣张,提着大刀冲过来,接连砍倒了好几个唐兵。刘知远眼看队友要吃亏,抄起一把长戟就冲了上去,跟那契丹将领打了十几个回合,最后一戟把对方挑落马下。这一战,让刘知远在军营里出了名,也被一个大人物看中了——此人就是后来的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当时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正缺能打的手下。他见刘知远又勇猛又实在,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当亲卫。刘知远这才算真正“熬出了头”,可他没飘——别人当了亲卫就想着偷懒耍滑,他还是该站岗站岗,该训练训练,而且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旧五代史·汉高祖纪》里记载:“知远从晋高祖,数有战功,累迁军校。高祖镇河东,知远为都押衙,委以心腹。”意思是刘知远跟着石敬瑭,多次立下战功,慢慢升到了军校的职位。后来石敬瑭镇守河东,让刘知远当都押衙,把他当成心腹对待。
不过,刘知远跟石敬瑭的关系,也不是一直“铁”。后来石敬瑭为了当皇帝,跟契丹人做了笔“买卖”——割让燕云十六州,还认契丹皇帝当“干爹”,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儿皇帝”事件。当时满朝文武都觉得丢人,可没人敢说,只有刘知远私下里劝石敬瑭:“陛下,契丹人贪得无厌,割让土地还认父,这事儿太冒险了!咱们不如多给他们点钱,别割地,也别认亲,免得以后被他们拿捏。”
石敬瑭当时一门心思想当皇帝,根本听不进去,还把刘知远骂了一顿:“你懂个啥?没有契丹人帮忙,我能当上皇帝吗?”刘知远见劝不动,也就不再多说,但心里已经有了想法:这个“儿皇帝”,恐怕当不长久。
果然,石敬瑭当了七年皇帝,就因为整天被契丹人欺负,又被大臣们背后骂,抑郁而终。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也就是后晋初帝。石重贵比他爹有骨气,上台后就跟契丹人翻脸,说:“我爹认你当干爹,我可不认!以后咱们平等相处,别想再欺负我!”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听就火了,当即率领大军南下,要灭了后晋。这下,刘知远的机会又来了。
契丹大军南下,后晋朝廷慌了手脚,石重贵连忙下令让各地节度使起兵勤王。当时刘知远已经是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要是他出兵,说不定能帮后晋挡一下契丹人。可刘知远却迟迟不动,只是在河东按兵不动,看着后晋和契丹人打仗。
有人就劝刘知远:“大人,陛下都快被契丹人打垮了,咱们再不出兵,后晋就完了!”刘知远却摇了摇头,说:“你以为我不想出兵?可现在情况不一样。契丹人战斗力强,后晋的军队早就被石重贵折腾得没了斗志,咱们要是现在出兵,说不定会被契丹人一起消灭。不如再等等,看看形势再说。”
这话听起来有点“自私”,但其实是刘知远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后晋朝廷已经烂透了——石重贵上台后,整天吃喝玩乐,还重用奸臣,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朝廷,就算救下来,也撑不了多久。而且契丹人虽然厉害,但他们是外来者,中原百姓肯定不会服他们,只要等契丹人在中原待不下去,到时候自己再出手,就能事半功倍。
果不其然,后晋的军队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对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大军攻克后晋的都城开封,活捉了石重贵,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还放纵士兵在中原烧杀抢掠,老百姓恨得牙痒痒,到处都有人起兵反抗契丹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