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微牧马来,沙场浴血显雄才。
一朝黄袍加身日,半生戎马定尘埃。
惩贪腐,恤民灾,不循旧例革新霾。
可怜晚岁遭猜忌,千古功过任人裁。
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代北(今山西北部)的一个沙陀部落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孩子爹是个普通牧民,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块像样的裹身布都没有,只能用破旧的羊皮把他裹起来。谁也没想到,这个名叫李嗣源的穷小子,几十年后会坐上后唐的龙椅——更有意思的是,他这辈子的起点,比乞丐强不了多少,最初就是个给人喂马的“马奴”。
沙陀人天生就会骑马打仗,李嗣源打小就跟着部落里的人练骑射,十来岁时就能骑着烈马在草原上飞驰,拉弓射箭百发百中。不过那会儿他没想着当英雄,就想着能多挣点粮食,让家里人不挨饿。后来,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路过代北,一眼就看中了这个身手矫健的少年,觉得他是块打仗的料,直接把他招到身边当“侍卫”——说是侍卫,其实还是干着喂马、牵马的活儿,顶多算个“高级马奴”。
可李嗣源不是个甘心一辈子喂马的人。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克用跟朱温的军队在青山口打了一场恶仗,李克用被朱温的人团团围住,眼看就要成俘虏。就在这危急关头,李嗣源提着一把大刀,骑着马从斜刺里冲了出来,左劈右砍,硬是在敌军阵中杀开一条血路。他冲到李克用身边,大喊一声:“将军快跟我走!”然后护着李克用一路突围,自己身上被砍了好几刀,鲜血浸透了战袍都没顾上擦。
这场仗打完,李克用对李嗣源刮目相看,当场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小子真是我的救命恩人!以后别喂马了,跟着我带兵打仗!”从此,李嗣源才算真正脱离了“马奴”的身份,成了李克用手下的一名将领。《旧五代史·明宗纪》里记载这事:“青山之战,嗣源为前锋,杀数十人,获其将薛阿檀,由是知名。”意思是青山之战里,李嗣源当先锋,杀了几十个敌人,还活捉了对方的将领薛阿檀,从此名声大噪。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李嗣源就跟开了挂一样,跟着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南征北战,打了无数硬仗。他打仗有个特点:不怕死,还特别会带兵。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面,士兵们见将领这么勇猛,也都跟着拼命;打完仗,他还会把朝廷给的赏赐全分给士兵,自己一点不留。所以他手下的士兵都特别服他,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有一次,李存勖跟后梁的军队在柏乡打仗,后梁军有几万人,而李存勖这边兵力不足,士兵们都有点害怕。李嗣源看在眼里,直接脱掉盔甲,露出身上的伤疤,对士兵们说:“兄弟们,梁军都是些贪生怕死的软蛋,咱们沙陀男儿什么时候怕过他们?今天咱们跟他们拼了,打赢了,荣华富贵大家一起享!”说完,他提着马槊就冲了上去。士兵们被他激励得热血沸腾,跟着他一起冲锋,最后居然以少胜多,把后梁军打得落花流水。
李存勖见李嗣源这么能打,对他更是信任,还把他收为“义子”,赐名“李嗣源”(之前他叫“邈佶烈”,是个沙陀名)。这时候的李嗣源,已经从一个马奴,变成了后唐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手里握着兵权,身边跟着一群忠心耿耿的兄弟——谁也没想到,这为他后来的“逆袭”埋下了伏笔。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洛阳称帝,建立后唐,当上了皇帝。可当了皇帝的李存勖,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不再是那个能跟士兵同甘共苦的将军,而是变成了一个沉迷享乐、猜忌功臣的昏君。
他整天躲在宫里听戏,还把戏子当成亲信,让他们当官掌权;对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却处处提防,动不动就找借口杀头。有个叫郭崇韬的大将,立了无数战功,就因为跟戏子们闹了点矛盾,居然被李存勖赐死,连家人都没能幸免。
李嗣源看着这一切,心里很着急,也很害怕。他知道自己功劳大,手里有兵权,肯定会被李存勖猜忌。所以他平时尽量低调,不跟大臣们走得太近,也不参与朝廷的争斗,就想安安稳稳地当个将领。可树欲静而风不止,麻烦还是找上了他。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邺都(今河北临漳)爆发了兵变。士兵们因为长期拿不到军饷,又被将领欺压,忍无可忍之下,杀了将领,拥立一个叫赵在礼的官员当首领,起兵反叛。李存勖接到消息后,赶紧派大军去镇压,可派去的将领要么打不过叛军,要么干脆跟叛军串通一气,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大。
这时候,李存勖实在没人可用了,只好让李嗣源带兵去平叛。李嗣源心里不愿意——他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打赢了可能会被猜忌,打输了更是死罪。可君命难违,他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大军出发。
到了邺都城外,李嗣源没急着攻城,而是想劝叛军投降。他知道士兵们都是被逼反的,只要朝廷答应给他们发军饷,赦免他们的罪,说不定就能平息叛乱。可就在他跟叛军谈判的时候,他手下的士兵突然哗变了——这些士兵大多是跟着李嗣源打了一辈子仗的老部下,他们早就看不惯李存勖的昏庸,也怕李嗣源打完仗后被李存勖害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