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提剑破梁都,百战功成霸业初。
却恋梨园耽粉墨,错将社稷作氍毹。
亲伶宦,远贤儒,一朝兵变丧头颅。
盛衰只在君王念,千古堪悲戏子孤。
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府里添了个儿子,这孩子生下来哭声就比别的婴儿洪亮,李克用看着襁褓里瞪圆眼睛的小家伙,越看越喜欢,给取名“存勖”——存是“留存”,勖是“勉励”,意思是盼着这孩子能保住李家基业,将来有大出息。
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后来不仅保住了基业,还把仇家按在地上摩擦,硬生生打出了一个王朝。
李存勖打小就不是一般人。《旧五代史·庄宗纪》里说他“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翻译过来就是:这小伙子长大以后,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胆子大得能跟老虎比划,还读过点《春秋》,懂些大道理,就是有个小爱好:爱听戏、爱唱歌、爱跟戏子们混在一起。
他爹李克用这辈子最恨的人,就是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这俩人从年轻时候就不对付,打了一辈子仗,李克用临死前,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就把李存勖叫到床边,拿出三支箭,哭着说:“儿子啊,爹有三个仇人,你得替爹报仇:第一个是朱温,他害我一辈子;第二个是刘守光,这小子背叛我;第三个是耶律阿保机,他跟朱温合伙坑我。这三支箭你拿着,报仇了再把它们还给爹!”
李存勖跪在地上,双手接过箭,哭着答应:“爹您放心,要是报不了仇,我就没脸见您!”
李克用一死,朱温就觉得机会来了,赶紧派兵攻打河东。当时河东的大臣们都慌了,有的说要投降,有的说要逃跑,可李存勖却异常冷静。他把那三支箭供在祠堂里,每次打仗前都要去祭拜一下,然后带着箭上战场——这招不仅能鼓舞士气,还能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来复仇的,不能输!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李存勖觉得先捏软柿子,就亲自率军攻打刘守光。刘守光是个草包皇帝,平时只会欺负老百姓,打起仗来根本不是李存勖的对手。李存勖率军一路势如破竹,没几个月就攻破了幽州,活捉了刘守光。
攻克幽州那天,李存勖特意把刘守光押到李克用的墓前,拿出第一支箭,大声说:“爹,儿子替您报仇了!”说完,就下令把刘守光杀了,然后把箭埋回了墓里。
解决了刘守光,李存勖又把矛头对准了朱温。当时朱温已经建立了后梁,当了皇帝,可他年纪大了,脑子也不好使,整天沉迷酒色,还杀了不少功臣,后梁的军队早就没了战斗力。
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李存勖率领大军进攻后梁的魏州。后梁的将领们听说对手是李存勖,吓得腿都软了,有的没开打就投降了,有的勉强打了几回合就逃跑了。《资治通鉴》里记载当时的战况:“梁兵大败,死者什七八,获其将校二百余人,铠仗数十万。”意思是后梁的士兵大败,十个里死了七八个,还被俘虏了两百多个将领,丢了几十万件兵器铠甲。
朱温听说后梁军队大败,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李存勖的方向骂:“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的小名),我的儿子跟他比,简直就是猪狗!”可骂归骂,朱温也没办法,没多久就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杀了,后梁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李存勖趁后梁内乱,继续进攻,终于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攻破了后梁的都城开封,灭了后梁。这时候,他又回到李克用的墓前,拿出第二支箭,哭着说:“爹,朱温也被我灭了,您的仇报了!”说完,又把箭埋了回去。
灭了后梁之后,李存勖在开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这时候的李存勖,才三十五岁,手握重兵,统一了北方,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要是他能继续保持之前的状态,说不定能统一全国,成为一代明君。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战神少主,接下来居然要换“剧本”了——从“复仇战神”变成“戏精皇帝”。
称帝之后,李存勖像是突然变了个人。以前他满脑子都是打仗报仇,现在天下太平了(至少他觉得太平了),他就把小时候的爱好——唱戏,彻底发扬光大了。
他不仅爱听戏,还爱亲自上台表演。为了方便唱戏,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每次上台,他都穿着华丽的戏服,涂着厚厚的粉,跟着戏子们一起唱念做打,把皇宫变成了“大舞台”。《新五代史·伶官传》里记载:“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自为优名曰‘李天下’,尝与优人在庭,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意思是庄宗喜欢戏子,又懂音乐,还能自己作曲,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曾经跟戏子们在院子里表演,自己喊自己“李天下,李天下”。
有次,李存勖在台上表演,喊了两声“李天下”,旁边一个叫敬新磨的戏子突然冲上来,“啪”地给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被打懵了,周围的人也吓得大气不敢出——这可是皇帝,谁敢打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