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明嘉靖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有个秀才姓李名文俊,表字文卿。生得眉清目秀,腹有诗书,年方二十有二。只可惜时运不济,连考三科皆名落孙山。家中原有些薄产,为赶考耗费殆尽,如今只剩得祖宅三间,薄田五亩。这李文俊娶妻王氏,名唤秀娥,是个勤俭持家的,每日纺织补贴家用。夫妻二人虽不富裕,倒也相敬如宾。
这一日正值腊月二十三,家家祭灶。李文俊见米缸将空,心中烦闷,信步走到城南玄妙观前。但见人烟稠密,买卖兴旺,自家却囊中羞涩,不由长叹一声。正惆怅间,忽见观前槐树下围着一群人。挤进去看时,却是个相面先生,挂着“铁口直断”的布幡,正在那里侃侃而谈。
那先生见李文俊衣衫虽旧却气质不凡,便拱手道:“这位相公印堂发暗,可是近来运蹇?”李文俊本不信这些,但心中苦闷,便随口应道:“先生既看得准,可知我何时转运?”那先生仔细端详他面相,又让他伸出左手观其纹路,忽然惊道:“奇哉!相公这掌纹中暗藏玄机,三日后必有奇遇。只是需记得:见危莫避,遇美莫贪,得宝莫昧,如此方能转祸为福。”
李文俊只当是江湖术士的套话,付了五文钱便转身离去。回到家中与妻子说起此事,王氏笑道:“这些走江湖的,专会哄人。相公还是安心读书,来年再考便是。”当夜无话。
谁知第三日头上,果然出了件蹊跷事。这日清晨,李文俊正要出门访友,忽见隔壁张婆慌慌张张跑来:“李秀才,快去看看!你家祖坟前不知被谁挖了个大坑!”李文俊大惊,急忙赶往城外祖茔。到得坟前,果见新土翻涌,露出个三尺见方的深坑。正要发作,却见坑底似有异物。小心取出一看,是个锈迹斑斑的铁匣。
回家撬开铁匣,内中竟是一本绢册,封面写着《奇缘簿》三字。翻开来看,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某年某月某地某人遇难待救,某处藏有宝物待取等事。李文俊初时不信,忽见一行小字:“嘉靖三十八年腊月二十六,城南破庙有商贾遇盗。”掐指一算,今日正是腊月二十六!
他本是个善心人,宁可信其有,当即赶往城南破庙。远远果闻呼救之声,冲进去看时,见三个泼皮正按倒个老者搜身。李文俊虽文弱,却挺身上前大喝:“光天化日,岂容行凶!”那伙泼皮见有人来,慌忙逃窜。扶起老者,方知是杭州绸缎商沈员外,携百两纹银来此收账,险些遭难。沈员外千恩万谢,硬要赠银五十两,李文俊推辞不过,只得收下。
归来路上,李文俊暗忖:“这《奇缘簿》果有些灵验。”翻看下一页,见写着:“城东柳树巷第三家,灶下有藏银百两,系其祖所埋,可助贫士周济。”他记起那家住的正是同窗赵友谅,近日老母卧病,贫寒交迫。当即前往告知,果然挖出百年旧窖,整整一百两雪花银。赵友谅分他一半,李文俊坚辞不受,只收了十两作谢仪。
自此,李文俊常依书中所载行善。不过月余,救了落水孩童、助了遭灾农户、还替蒙冤囚犯洗清冤屈。渐渐在吴江县得了个“李善人”的美名。那《奇缘簿》之事,他却从不与人言说。
这一日,书中忽现红字:“明日午时,观前街有贵人遇险,救之可得奇报。”次日李文俊在观前街茶馆守候。将至午时,果见一顶青绸小轿经过,忽从巷口窜出匹惊马,直冲小轿而来。轿夫惊散,轿中似有女子惊呼。李文俊不及多想,冲上前拉住马缰,被拖行数步,险遭蹄踏,幸得路人相助制住惊马。
掀开轿帘,见个十六七岁的小姐惊得面无人色。旁边丫鬟道:“这是城内苏员外家的小姐。”正说话间,苏家仆从赶到。苏员外闻讯亲自来谢,见李文俊知书达理,又听闻他是个秀才,便请至家中设宴款待。
席间方知,这苏员外名守仁,原是告老还乡的京官,家资巨万却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名唤玉娥,年方二八,尚未许配。见李文俊品貌端正,便有招婿之意。酒过三巡,婉转相询。李文俊起身谢道:“蒙员外青目,只是寒家贫窘,不敢高攀。”苏员外笑道:“贤侄不必过谦,老夫最重人品。”约定三日后听回音。
李文俊归家与妻子商议。这王氏却是个深明大义的,说道:“妾身无所出,常自愧疚。苏家既肯招婿,相公不如应下,一来可续香火,二来也得个倚靠。妾身愿居侧室。”李文俊哪里肯依,夫妻推让半宿。
却说这三日期限将至,这夜李文俊独坐书房,翻看《奇缘簿》,忽见新现一行金字:“姻缘天定,莫违本心。糟糠不下堂,厚德必载福。”心下恍然。次日往苏府谢绝美意,苏员外虽憾其志,反更敬重,赠银百两助他读书。
此事传开,吴江知县闻之,特赐“德佩文星”匾额。谁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才受褒扬不过旬日,忽有差人来传,说李文俊卷入一桩盗案!原来城中富户周家失窃,有婢女作证说见个秀才模样的人从后门出入。那周家便指认是李文俊,说他近来突然阔绰,定是赃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