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 > 第204章 算力“高速公路”与国家大奖

基准测试成功的狂热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期待的静谧。

“星河二号”如同一头被唤醒的巨兽,安静地伏在恒温恒湿的机房里,指示灯的脉动仿佛它的呼吸。

但“星火”研究所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赵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星河二号”运行管理联席会议。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情况就是这样。”

赵康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目光扫过在座的各位核心骨干,“核物理、航天、气象、密码破译……七个国家级重点单位,第一批有效需求报告摞起来有半米高。

都指着我们这点初期的算力。

总部原则上不干预具体分配,但这个板,得我们来拍。”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拍好了,是为国建功;

拍不好,就是得罪人,甚至可能影响国家战略项目的进度。压力很大啊。”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每个人都清楚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分配计算资源,更是在权衡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优先级。

“所长,我有个想法。”秦念清冷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她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单位的计算模型特征、数据吞吐需求和预估瓶颈。

“我们不能只做资源的‘分配者’,更要做资源的‘优化师’。”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

“如果我们把‘星河二号’看作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那么现在大家争抢的是固定的‘车道’和‘通行时间’。

但这条路是智能的,动态的。”她画出一条蜿蜒的道路,然后在上面标注出不同的车辆符号。

“核物理所的粒子输运模拟,像一列满载的重载火车,需要长时间占用一条宽阔稳定的车道,但对实时交互要求不高;

航天院的气动计算,像一群赛车,需要频繁的进站加油(数据交换)和灵活的变速,但对单次持续占用要求不那么极端;

气象局的全球模式,则像是一个庞大的物流车队,需要协调无数小型车辆(数据点)的并行的……”

她深入浅出地比喻着,将抽象的计算任务具象化。

“所以,我建议,我们成立一个‘算力调度优化小组’。”

秦念的目光坚定,

“由我们‘星火’牵头,联合各应用单位的核心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提交的重大计算任务进行‘预诊断’和‘再优化’。

不是简单地给时间片,而是深入到算法层面,帮助它们更好地适配‘星河二号’的架构,甚至重构部分代码,挖掘并行潜力。”

苏清河教授第一个表示赞同,他拍着桌子:“好!念念这个思路对头!

我们不能抱着金饭碗要饭,更不能让金饭碗被当成大锅饭来用!

这就好比给了他们一台光刻机,我们不能只让他们用来刻印章,得教会他们怎么造芯片!这个小组,我参加!”

李文军也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从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可以基于‘星河二号’的监控接口,开发一套精细化的算力审计和任务剖析系统,实时评估每个任务的资源利用效率,找出瓶颈。”

吴思远沉吟道:“这需要极深的跨领域知识。我们的工程师要懂计算机架构,还要能理解核物理、流体力学、气象学……”

“所以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秦念接过话,“这会倒逼我们的团队成长,成为真正理解应用需求的系统级专家。

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为未来设计更强大的‘星河三号’、‘四号’积累最宝贵的一手需求。”

赵康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智慧和激情的伙伴,心中的压力稍减,豪情渐生。

“就这么定了!成立算力调度优化小组,秦念任组长,苏老、文军、思远你们作为核心顾问,再从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

我们不仅要提供算力,更要输出使用算力的‘方法论’!”

接下来的几周,“星火”研究所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模式。

秦念带领的优化小组几乎是不眠不休,与各应用单位派来的技术骨干泡在一起,一行行代码地分析,一个个算法地讨论。

机房里彻夜灯火通明。

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星河二号”内部成千上万个计算核心的负载情况、数据流的走向、缓存命中的效率。内部运作如同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清晰可见。

核物理所的那个原本需要六十三小时的模型,在经过算法重构和任务分解后,预估时间被压缩到了四十一小时。

当这个数字出来时,来自核物理所的那位年轻博士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看着秦念和“星火”工程师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太……太神奇了!”他语无伦次,

“我们之前只想着让机器跑得更快,从没想过我们的‘马车’可以改成‘跑车’!”

航天院的王总工再次来到“星火”时,脸上的焦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期待。

他看着秦念,指着优化后任务调度图:“秦工,你看,按照这个穿插并行的方案,我们原本需要排队三个月才能开始的核心模拟,下下周就能上机?而且总耗时还能缩短百分之十五?”

秦念微笑着点头:“是的,王总工。

我们利用了您任务中I\/o等待的间隙,插入了其他单位的缓存友好型小任务,相当于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了。”

“好!好啊!”王总工用力握着秦念的手,“这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不,是送了个暖气片啊!”

在这个过程中,“星火”的年轻工程师们也在飞速成长。

他们被迫去学习陌生的领域知识,与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沟通,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敏锐地指出对方代码中的并行化瓶颈,提出让领域专家都眼前一亮的优化建议。

一种跨学科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发文化,正在“星火”悄然形成。

也正是在这种紧张、充实而又充满成就感的氛围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喜讯传来。

相比于基准测试成功时的狂热沸腾,这一次,“星火”人的庆祝显得更为内敛和深沉。

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团队间毫无保留的协作,是攻克难关后那难以言喻的喜悦与平静。

表彰大会上,秦念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打在她年轻而沉静的脸上。

她捧着那本沉甸甸的证书,目光扫过台下那些熟悉的面孔——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师苏清河,沉稳干练的李文军,眼神坚定的吴思远,还有更多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日夜奋战的同事们。

“这份荣誉,不属于某个人。”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平静,

“它属于‘星火’的每一个人,属于那些在实验室、在机房、在图纸前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平凡日夜。它属于我们身后默默支持的国家和人民。”

她微微停顿,目光投向更远的虚空,仿佛在与那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对话。

“这只是一个开始。”

她轻轻说道,像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星河’照亮了一小段路,但前方,还有更广阔的黑暗等待我们去探索。”

台下,苏清河用力地鼓着掌,眼眶微微湿润。

他看着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年轻女孩,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感慨。

他知道,秦念说得对。里程碑已然树立,但远征,才刚刚启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