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 > 第146章 “争气芯-乙型”量产的最后壁垒!

就在吴思远融入团队,投入到“猫眼”项目后续优化工作的同时,“星火”另一条至关重要的战线——“争气芯”的乙型定型与小批量生产,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实验室隔壁的洁净车间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清洁剂和光刻胶的微弱气味。工作台中央,躺着那台研究所乃至全国都堪称宝贝的老式接触式光刻机。它庞大的身躯此刻仿佛一头垂死的钢铁巨兽,沉默地宣告着罢工。

张海洋脸上满是油污和汗渍,他半跪在机器旁,粗壮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用一个特制的扳手,试图调整着一个精密丝杠的位置,眉头拧成了一个深刻的“川”字。

李文军则站在一旁,盯着示波器上不断跳动的、杂乱无章的波形,脸色苍白。

“不行!精度还是上不去!”张海洋猛地捶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发出“嘭”的一声闷响,声音沙哑带着挫败感,“主导向轨的磨损已经超过了极限,间隙太大!俺带着人用最高级的刮研手艺修了三天,也只能保证它勉强动起来,想要达到乙型芯片要求的微米级对准精度?根本不可能!”

他指着光刻机上那个用来固定硅片的、被称为“掩模版”的玻璃板:“看见没?每次压下去,接触的压力稍微不均匀,或者导轨有那么一丝一毫的晃动,图形直接就错位了!十个里面能有一个对准的,都算老天爷赏饭吃!这他妈的不是做芯片,是在撞大运!”

成品率,像是悬在“争气芯”量产头上最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靠这台老爷车般的接触式光刻机,生产“争气芯”甲型样件时,已经是极限操作,成品率低得可怜。如今乙型芯片电路更加复杂,集成度更高,对光刻精度的要求呈指数级提升,这台机器的能力已经彻底触及天花板。

“而且这机器年纪比俺爹都大,”张海洋喘着粗气补充道,“核心的光学镜头组好像也有老化,透光率和分辨力都在下降,刻出来的线条边缘发虚,这进一步加剧了电路性能的不稳定。”

李文军扶了扶眼镜,声音干涩:“海洋说的没错。这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的问题。根据理论计算和我们的实测数据,要稳定量产乙型‘争气芯’,光刻机的套刻精度至少需要提升两个数量级,分辨率也必须跟上。否则,就算我们设计出再好的芯片,也造不出来。”

他看向一直沉默不语,仔细观察着失败样片数据的秦念,语气带着无奈:“秦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我们电路设计组就算把方案优化到极致,也抵不过硬件基础的拖累。是不是……应该再次向上级打报告,申请进口一台先进的光刻机?哪怕只是国际上已经淘汰的、好一点的投影式光刻机也行啊!”

“等进口?”张海洋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像铜铃,声音提高了八度,“老李!你忘了咱们为啥叫‘争气芯’了?就是因为人家卡咱们脖子,不卖给咱们!现在去申请,先不说外汇多紧张,就算批了,等机器漂洋过海运过来,安装调试,黄花菜都凉了!前线等着用呢!咱们能等,国家能等吗?”

“那你说怎么办?”李文军也有些急了,“就靠这台老掉牙的机器硬耗?耗到什么时候?成品率上不去,成本居高不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那也不能坐着干等!”张海洋梗着脖子,“没有洋家伙,咱们就自己想办法!精度不够?俺就不信,凭着咱们钳工组的手艺,一点一点磨,一点一点调,就不能把这铁疙瘩的潜力再榨出一点来!”

“手工调整是有极限的!这是科学,不是玄学!”李文军据理力争。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代表了“土法革新”与“依赖引进”两种思路的激烈碰撞。周围的年轻技术员们看着两位核心骨干争吵,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和迷茫。

光刻机,这座横亘在自主芯片量产之路上的最后,也是最坚固的堡垒,似乎真的成为了无法逾越的天堑。

就在这时,秦念放下了手中的电子显微镜目镜。她刚才一直在观察那片因为光刻错位而导致电路短路的失败样片,【微观结构洞察】的能力让她清晰地“看”到了线条边缘的模糊和重叠区域的惨不忍睹。

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争执中的两人,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整个车间安静了下来。

“海洋师傅的志气,文军同志的客观,都没有错。”她先肯定了双方,“等待进口,不现实,也违背我们‘争气’的初衷。但纯粹依靠提升这台老旧设备的机械精度,确实已经触及物理极限。”

她走到那台光刻机前,冰冷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布满岁月痕迹的金属外壳,仿佛在感受它残存的脉搏。

“硬件不够,”秦念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如手术刀般的光芒,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计算来补。”

“计算?”李文军和张海洋同时愣住,连争吵都忘了。周围的年轻技术员们也面面相觑,计算?那不就是打算盘、解方程吗?跟这铁疙瘩机器有什么关系?

“没错,计算。”秦念转身,拿起一支笔,在旁边的白板上快速画了起来,“既然我们无法保证一次曝光就完美对准,为什么不能把一次复杂的图形曝光,分解成多次简单的、精度要求较低的曝光来完成呢?”

她画了一个简单的方块矩阵图案:“比如,这个复杂的互连线路,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横向线条和纵向线条两组相对简单的图形。先用掩模版A,只曝光所有横向的线条。然后,移动硅片,更换掩模版b,再曝光所有纵向的线条。”

“可是……这样两次曝光之间的对准误差怎么办?”李文军立刻抓住了关键问题,眉头紧锁,“误差累积起来,可能比一次曝光还要糟糕!”

“这就是计算的用武之地。”秦念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公式,“我们可以在设计掩模版的时候,就预先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对准误差。通过数学模型,对第二次需要曝光的图形进行‘预畸变’补偿。”

她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解释:“就像我们射击,知道风会往右边吹,那我们瞄准的时候,就故意往左边偏一点。我们的计算方法,就是那个计算‘风偏’并指导我们如何‘提前量’的‘神枪手系统’。”

“当然,实际过程比这复杂得多。”秦念继续道,“我们需要建立精密的对准误差模型,设计复杂图形自动拆分和预畸变补偿的计算程序,甚至在曝光后,还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对采集到的、存在微小瑕疵的电路图形数据进行后期校正,弥补物理制造的不足。”

这个思路,石破天惊!完全跳出了当时主流的光刻技术范式!

用计算和数学的“软”实力,去弥补硬件设备的“硬”伤!

车间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震慑住了。用数学和计算,去对抗精密机械的物理极限?这……这真的可行吗?

李文军最先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他毕竟是搞电路和理论的,对数学不陌生。他仔细咀嚼着秦念的话,眼神逐渐亮了起来:“理论上……如果模型足够精确,计算程序足够强大,或许……真的有可能绕过硬件的限制!但这计算量……”

张海洋则挠着头,他虽然不太懂那些复杂的数学,但他听明白了核心意思——不用死磕机器本身了,换个脑子来解决问题!

他猛地一拍大腿:“俺明白了!就是给这铁疙瘩配个更聪明的‘算盘’!秦工,你说咋干就咋干!需要俺们钳工组做什么?保证把机器稳住,不让它瞎动弹!”

秦念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团队,嘴角微微上扬。

“硬件组,由海洋负责,确保光刻机基础运行稳定,尽可能减少随机误差。”

“计算和程序部分,”她的目光落在李文军和几位对数学敏感的技术员身上,“文军,你牵头,我们一起来攻克。我们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所里那台老掉牙的109丙机,用纸带输入,就算熬通宵,也要把第一个版本的图形拆分和预畸变补偿程序搞出来!”

“是!”李文军感到一股久违的、挑战未知的兴奋感涌上心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