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 > 第114章 大瀚两线告急

秋风吹过皖山,也吹来了陈军的前锋。

安康五年九月二十七日,陈安亲率三万大军,直扑大瀚东境的皖山防线。

黑压压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压迫着皖山防线内每一个人的神经。

成为大瀚将领的陆昭登上城头,看着城前仿佛能撕碎一切的大军,心生胆怯。

“居然出动了如此数量的军队……陈国这是要拼命了呀。”

“我们……能挡住吗?”

陆昭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杂念。

不管害怕与否,这城是一定要守的,这是自己的选择!

“来了!”

“传我将领,速速准备好滚油落石,他们要来了!”

“诺!”

陈军的攻城槌撞得城门震颤不止,箭矢如雨点般砸在城墙上,溅起阵阵尘土与血雾。

“该死的,怎么攻势这么猛?陈国不是刚经历了一场政变吗,怎么可能调出这么多大军来进攻呢?”

“将军!西北角的城墙快要守不住了!陈军已经架起了云梯,有敌兵爬上来了!”

亲卫的嘶吼穿透了厮杀声,传到了陆昭耳中。

“什么?!”

陆昭拄着长枪半跪在城墙上,他的铠甲上插着两支断箭,左臂被刀砍伤,喷涌而出的鲜血浸透了衣甲。

“不要着急,容我看看!”

他抬头望去,只见西北角的城墙上,几名陈军先锋已经翻上了城垛。

他们正挥刀与守城士兵交战,其身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敌兵顺着云梯攀爬上来。

“弓箭手呢?快!对准西北角放箭!”

陆昭猛地起身,嘶吼着举起佩剑,高声下令道:

“弟兄们都听着!这里是大瀚的前沿防线,决不能失守,今日死也要死在城墙上!”

残存的约一万将士闻言,眼中燃起血性。

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陆昭的旧部,是三个月前跟着他一块投奔到大瀚的。

此刻,这些人都红着眼,挥舞着刀枪冲向爬城的陈军。

有人被敌兵砍中跌落城墙,也有人抱着敌兵一同滚下,城墙上的血顺着砖缝往下淌,染红了墙根的尘埃。

陆昭亲自带人冲过去,守在西北角御敌。

年迈的他长枪舞动如飞,每一次挥刺都带走一条性命。

尽管他的手臂早已因酸痛而变得麻木,变得不听使唤,但他依旧死死咬住牙关,不肯退去。

他答应过自己的好友梁阔,答应过陛下的,他要为大瀚守好这道防线!

庐江郡的百姓们还在自己身后,绝不能让战火毁了这份难得的安稳。

从清晨打到日暮,陈军的攻势终于暂缓。

日落时分,城墙上的大瀚士兵已不足五千,并且还人人带伤。

此时的他们疲惫地靠在城垛旁,手中紧握着武器,防备陈军偷袭。

陆昭望着远处陈军的营垒,喘着粗气,吩咐亲卫道:

“快!写急报,八百里加急送回建业,就说皖山防线摇摇欲坠,请求援军!”

“诺!”

————

安康五年,九月末的秋风,带着皖山方向的凉意,钻进了建业皇宫的御书房。

老皇帝南宫俞正对着案头的北疆军报皱眉,指尖刚蘸了朱砂,准备批下暂缓增兵的字样。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内侍慌张的脚步声,打破了满室的沉寂。

“陛下!陛下!皖山急报!八百里加急!”

内侍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闯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一封染血的奏折,封皮上【十万火急】四个朱字被血渍浸得发暗,连系着的铜铃都还在微微震颤。

那是只有最危急的军情才会启用的信物。

南宫俞的手猛地一顿,朱砂笔在军报上点出一个暗红的墨点。

他强压着心头的悸动,声音尽量平稳:

“呈上来。”

可当那封带着硝烟味的奏折递到手中时,他还是分明感觉到了纸页的粗糙。

那是陆昭军中自制的粗麻纸,只有在粮草耗尽、连宣纸都供应不上时才会使用。

奏折展开的瞬间,陆昭潦草而急促的字迹撞入眼帘:

“陈安亲率三万精锐攻皖山,自卯时至日暮连攻八轮,城防多处破损,西北角几近失守。臣部初始万余,现余不足五千,人人带伤,滚油落石将尽。皖山乃东境门户,臣愿以死相拼,恳请陛下速发援军!”

落款处的【陆昭】二字,笔画扭曲,像是写的时候手都在发抖,旁边还溅着几滴暗红色的血珠,不知是他自己的还是亲兵的。

“三万……”

南宫俞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只觉得喉咙发紧,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

他猛地站起身,案上的茶盏被带得倾倒,温热的茶水泼在奏折上,晕开了字迹,也浇凉了他的指尖。

御书房的窗户没关,秋风卷着落叶吹进来,落在他的龙袍下摆,可他却丝毫没察觉寒意。

他的心思,全被三万精锐这四个字搅乱了。

陈国刚经历政变,陈安杀父篡位不过半年,根基未稳。

按常理来说,他该先整顿内政,安抚民心,怎么敢倾国而出,派三万精锐直扑皖山?这不合常理,太不合常理了!

难道是陈安暗中与北疆的匈奴勾结,借了兵?

还是说,陈国的内乱本就是假象,陈安早已牢牢掌控了兵权,之前的动荡不过是迷惑大瀚的幌子?

他走到墙边悬挂的舆图前,手指重重按在“皖山”的位置。皖山是大瀚东境的门户,一旦失守,陈军便可长驱直入,不出十日就能抵达庐江。

更让他心惊的是陆昭的兵力。

陆昭带去皖山的一万将士,本就是他从吴国投奔而来的旧部,虽也算精锐,但与陈安的三万嫡系相比,本就处于劣势。

如今伤亡过半,只剩五千残兵,还人人带伤,滚油落石都快耗尽了。

这样的防线,能撑到援军抵达吗?

陆昭虽是降将,却也是个重诺之人,他说以死相拼,恐怕真的做好了殉国的准备。可他死了没关系,皖山不能丢啊!

南宫俞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他扶着舆图的木框,才勉强站稳。

他想起三个月前陆昭来投奔时,跪在殿前说的话:

“臣愿为大瀚守国门,若皖山失守,臣提头来见!”

那时他还拍着陆昭的肩膀,承诺会做他最坚实的后盾。

可现在,陆昭在前线浴血奋战,他这个后盾,却连援军都难以立刻调派。

各地的守军分散,一时半会儿根本集结不起来。

恐惧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的身体早已大不如前,去年冬天一场风寒,他咳了整整三个月,差点没能熬过来。

他本想在有生之年安稳治理国家,给老大和老九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可没想到,陈安会突然发难,而且来得如此凶猛。

万一皖山失守,庐江再丢,大瀚就真的危在旦夕了。

他对不起列祖列宗,更对不起天下的百姓!

“咳……咳咳!”

他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手捂着嘴,指缝间渗出一丝血丝。

内侍连忙上前搀扶,慌声道:“陛下!您快坐下歇歇,奴才这就去传太医!”

“不必!”

南宫俞摆了摆手,推开内侍的手,踉跄着回到御座前坐下。

他拿起案上的朱砂笔,在陆昭的奏折上批下一个【阅】字,笔锋虽有些颤抖,却依旧带着帝王的威严。

他不能慌,更不能让外人看出他的慌乱。

他是大瀚的皇帝,是群臣和百姓的主心骨,若是连他都露了怯,整个大瀚就真的乱了。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里的腥甜,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传朕旨意,即刻召集太子、丞相赵伏、老将周幸、兵部尚书李嵩、户部尚书王显到御书房议事!另外,让御膳房备些热茶点心,诸位卿家赶来的路上定是急着赶路,怕是还没来得及进食。”

内侍看着陛下苍白的脸色和嘴角未擦净的血丝,心里咯噔一下,却不敢多问,连忙躬身应道:

“奴才遵旨!”

内侍退下后,御书房里又恢复了寂静。

南宫俞靠在御座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反复盘算着调兵的方案。

周幸是老将,经验丰富,派他去驰援皖山最合适;

太子可以坐镇京郊大营,稳定后方;

丞相赵伏统筹粮草,确保援军的补给……可这些方案,都要建立在皖山能撑到援军抵达的前提下。

他睁开眼,看向窗外飘落的秋叶,眼神里的慌乱早已被坚定取代。

他拿起陆昭的奏折,轻轻摩挲着那些染血的字迹,低声道:

“陆昭,再撑几日,援军就到。大瀚的国门,不能丢在你我手里。”

————

听闻焦灼的战况之后,老将周幸主动请命道:

“陛下,末将愿意带兵去救,只要您一声令下,末将这就去点兵,五日之内必能赶到皖山与陆昭将军汇合,击退陈军!”

周幸躬身请命,语气铿锵。

“好!爱卿既有此意,朕自然会应允,来人!”

老皇帝南宫俞点头同意,刚要准奏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

只见一名浑身带血的瀚军士兵顾不得行礼,连滚带爬地闯了进来,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吼道:

“陛下!不好了!东部毗陵防线急报,吴军倾巢而出,吴帝孙永、大将军陆锦二人亲自督战,猛攻之下,防线已被撕开一道口子!”

“什么?!”

议事厅内瞬间炸开了锅。群臣脸色骤变,原本沉稳的气氛被恐慌取代。

有人忍不住低呼道:

“陈军猛攻皖山,吴军急袭毗陵,这是要两线夹击,亡我大瀚啊!”

“怎么办?如今兵力都在京郊与北疆,哪里还有多余的兵马分援两处呢?”

“要不……咱们先放弃一处吧?毗陵是顾望先前带来的防线,或许咱们应该暂避吴军锋芒,退出毗陵之后,沿河设防?”

“胡言乱语!皖山与毗陵皆是我大瀚门户,丢一处便是引狼入室,岂能轻言放弃!”

议论声此起彼伏,慌乱如潮水般蔓延。

小皇子南宫景攥紧拳头,脸色涨红,忍不住大喊道:

“怕什么!我的工坊里新造的连弩和投石机还没用呢!派我去毗陵,我一定能守住!”

“老九,休得胡言!”

老皇帝南宫俞猛地拍案,苍老却威严的声音压过所有议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他扶着案沿缓缓起身,虽然身形佝偻,但是话语却依旧沉稳:

“慌什么?不过是两线来攻而已,岂能自乱阵脚?大瀚能有今日,可不是靠退缩得来的!”

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郑重地说道:

“陈安急功近利,刚刚篡位登基不久便急率大军来攻,若朕所料不错,如今陈军已是强弩之末了。”

“至于吴国那边,陆锦是个贪恋权柄的人,吴军更是一盘散沙,缺乏统一的调度,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两线告急,看似凶险,却也暴露了他们各自为战的破绽。”

群臣闻言,慌乱渐消,纷纷抬头望向御座上的老皇帝。

老皇帝南宫俞缓了口气,继续道:

“周将军,你不必去皖山了。朕命你即刻率军两万驰援毗陵,王宽曾守过毗陵,熟悉防线,传朕旨意,命他即刻从工坊赶往毗陵,协助守将调度,务必堵住缺口!”

“末将遵旨!”

老将周幸躬身领命。

老皇帝南宫俞又看向太子南宫准下令道:

“老大,你即刻前往京郊大营,调三万步兵出来,分兵两万给周将军,余下一万,朕亲自率领他们驰援皖山!”

“儿臣领旨!”

太子南宫准躬身应下,沉稳的模样让群臣更加安心了。

“丞相啊。”

老皇帝南宫俞看向丞相赵伏,语气缓和地说道:

“你留守在建业城安抚民心吧,当然了,更重要的是统筹粮草。两线作战粮草是根本,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臣定不辱命!”

一道道旨意下达,慌乱的朝堂重新变得井然有序。

老皇帝南宫俞看着各司其职的臣子,欣慰的同时,一股悲伤自心间涌起。

只是站起来简单说了这么几句话,就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自己的生命,恐怕就要走到尽头了。

老皇帝南宫俞压下心里的悲伤,故作轻松地说道:

“陈吴两国想要依靠结盟,对我大瀚发难?哼!朕倒要让他们看看,我大瀚的防线,可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老皇帝南宫俞一把拔出腰间专属于皇帝的佩剑,高喊道:

“想要我大瀚的江山,那就把命交出来吧!”

群臣看着斗志昂扬的皇帝,心中的慌乱消散的无影无踪。

“陛下圣明!”

“陈吴两国此番谋划,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陛下说的对,让他们看看我们瀚军的实力!”

————

朝堂议事散去,夕阳的余晖透过宫墙,将丞相赵伏的身影拉得很长。

他虽已年过花甲,脊背却依旧挺直,刚走出议事厅,便转身对身后的属官沉声道:

“传我令,即刻召集户部、工部、兵部主事官员,半个时辰后相府议事,不得有误!”

“是!”

属官们躬身领命,快步离去。赵伏望着他们的背影,眉头微蹙。

两线告急,后勤是根基,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他不敢耽搁,翻身上马,直奔相府而去。

相府书房内,灯火通明。

户部尚书、工部侍郎、兵部郎中已齐齐等候,案上摊着全国粮草分布图、军械储备册和运输路线图。

赵伏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陛下亲率一万步兵驰援皖山,周将军带两万大军赶赴毗陵,两处战事吃紧,粮草、军械、民夫必须在三日内到位,诸位有何难处,今日一并说清,本相来协调!”

户部尚书李大人率先开口:

“丞相,目前京郊粮仓尚有存粮五十万石,可支撑两线三月之用,但皖山地势险峻,运输困难,恐难及时送达。”

“此事本相已有安排。”

赵伏抬手打断,指着案上的路线图,说道:

“命各地官府征调民夫五千,牛车两千辆,走水路转运至皖山附近码头,再由陆路短途运送,沿途设三个补给点,确保粮草每日能推进五十里。”

他顿了顿,补充道:

“给民夫的工钱翻倍,每日供应两顿热食,若有克扣,以军法处置!”

“属下遵令!”

李大人躬身应下。

工部侍郎王大人紧接着道:

“丞相,军械方面,连弩、投石机等重型武器已从工坊调出,可运输需要专用车架,目前短缺五百辆,恐影响转运效率。”

赵伏略一沉吟,说道:

“命京城及周边铁匠铺连夜赶制车架,优先供应军械运输,所需材料从工部库房支取,不够便向民间征调,事后按价赔偿。另外,派百名工匠随周将军前往毗陵,沿途修补破损防线,协助加固工事。”

“属下明白!”

兵部郎中张大人上前一步:

“丞相,各地驿站传来消息,部分百姓因战事恐慌,有迁徙迹象,恐影响后方稳定。”

赵伏眼神一凝:

“传谕各地太守,张贴告示安抚民心,言明陛下已统筹全局,两线援军已出发,大瀚定会守住疆土。同时,开放粮仓,对受灾及受战事影响的百姓发放救济粮,稳定人心便是稳定后方!”

一道道指令清晰下达,条理分明,原本杂乱无章的后勤事务瞬间变得井然有序。

官员们看着赵伏从容不迫的模样,心中的慌乱也渐渐平息,各自领命离去,书房内只剩下赵伏一人。

他走到案前,拿起那卷粮草分布图,指尖缓缓划过皖山的位置。

灯火下,他的白发格外醒目,脸上的皱纹也深了几分。

方才在朝堂上,他强作镇定,可老皇帝扶着案沿起身时佝偻的背影,以及说几句话便显露的疲惫,却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

“陛下……”

赵伏轻声呢喃,眼神中满是担忧。

他与老皇帝相识四十余年,从潜龙在渊到登基称帝,一路扶持,早已超越君臣之情。

他清楚老皇帝的身体状况,近年来缠绵病榻,此次亲率大军出征,长途跋涉,还要面对陈军的猛攻,身体怎能吃得消?

他想起方才议事时,老皇帝拔出佩剑高喊“想要我大瀚的江山,那就把命交出来”。

那看似激昂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力不从心?

赵伏叹了口气,拿起案上的一杯凉茶,一饮而尽,试图压下心中的不安。

夜色渐深,相府书房的灯火依旧亮着。

赵伏批阅着各地传来的急报,时而提笔批示,时而凝神思索。

忽然,一封来自皖山附近郡县的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陈军攻势猛烈,皖山防线城墙多处破损,守军伤亡惨重,陛下所率援军尚未抵达,陈安亲督战,攻势不减。】

他的手猛地一顿,毛笔在宣纸上晕开一团墨渍。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夜风吹来,带着几分凉意。

远处的皇宫方向,灯火稀疏,想来老皇帝此刻已在赶往皖山的途中。

“陛下,您一定要平安啊……”

赵伏望着皖山的方向,喃喃自语。

陛下心系百姓,励精图治。

可天道不公,偏偏让他在晚年还要亲赴沙场。

赵伏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一次,老皇帝或许真的回不来了。

他用力摇了摇头,试图驱散这不祥的念头。

“不行,后方绝不能乱!”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案前,重新拿起笔,继续批阅奏折。

只是这一次,他的指尖微微发颤,案上的灯火也仿佛黯淡了几分。

天快亮时,赵伏终于处理完所有公务。

他靠在椅背上,疲惫地闭上眼,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老皇帝的身影。

登基时的意气风发,讨伐匪患时的亲力亲为,与群臣议事时的沉稳睿智,以及方才朝堂上那强撑的斗志。

“若陛下有个三长两短……”

他不敢再想下去,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无论如何,他都要守住后方,为太子和九皇子撑起一片天,不辜负陛下的嘱托。

窗外,东方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赵伏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官袍,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出书房。

前方的路充满未知,但他知道,自己必须从容应对才行。

因为他是大瀚的丞相,是后方的定海神针。

只是那心底的担忧,如同乌云般,始终挥之不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