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 > 第113章 迁移初成,风雨欲来

三个月之后。

安康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大瀚境内。

丹阳郡西南角,一处名为望安坡的缓坡上,秋阳正暖。

三个月前这里还是荒草没膝的荒坡,如今已经有了数十间新盖的土坯房。

青灰色的茅草屋顶在阳光下泛起柔和的光。

房屋前还顺着坡势开辟出了一道道田垄。

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晚粟刚刚冒出头来,嫩绿色的苗叶顺着坡势铺展开,透着勃勃生机。

这里,便是第一批迁移出来的百姓们的新家。

村口的老树下,几个孩童围着竹筐追逐,清脆的笑声不绝于耳。

不远处,几位妇人坐在自家门前纺线,纺车嗡嗡地转着。

线轴上的棉线越绕越粗,她们聊着家常,眼角眉梢都挂满笑意。

“陛下您看,这望安坡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让咱们这些久在宫里的人,看清了安稳是个样子啊。”

随行的丞相赵伏指着眼前的景象,语气里满是赞叹。

老皇帝南宫俞负手站在坡上,目光缓缓扫过这片新的村落,日渐浑浊的眼里泛起一阵暖意。

他能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马上就要不行了,看来天幕所言非虚啊。

老皇帝南宫俞的发丝已染霜白,连日赶路让他眉宇间带着疲惫。

可此刻望着身前冒着炊烟的土屋、望着田埂上劳作的百姓,他只觉浑身畅快。

“好,好啊。”

“三个月前,朕还担心这些百姓离开了故土会不适应,担心老大的安置计划会出岔子,如今看来,是朕多虑了啊。”

正说着,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太子南宫准快步走来,躬身行礼道:

“儿臣参见父皇。”

他身后跟着的南宫景,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跟着自己的兄长行礼之后,眼睛不自觉瞟向了前方。

“都起来吧。”

老皇帝南宫俞抬手扶了二人一把,无意间看到了太子清瘦的手腕。

奇怪,老大怎么瘦成这样了?

唉,都是朕不好啊!

老大为了迁移百姓之事熬夜拟定计划、亲自去山野间统计田产,这三个月来定是累坏了!

想到这里,老皇帝南宫俞夸赞道:

“老大啊,望安坡这里安置百姓的事都是你一手操持的,真是辛苦你了。”

“父皇言重了,这都是儿臣分内之事。”

太子南宫准直起身,望着眼前的村落,紧绷了数月的眉头终于缓缓舒展。

先前他夜里总是难以安棉,担心田产统计不均让百姓不满,担心新屋盖得不稳经不住风雨。

更重要的是,担心地里的庄稼种不活,断了百姓们的生计,如今亲眼见到炊烟袅袅、孩童欢闹的景象,他悬在心头的石头才算彻底落了地。

“为百姓谋安稳,本就是儿臣的分内之事,谈不上辛苦。”

他语气平和地说道:

“百姓们是相当务实的,他们要的不是什么珍馐,而只是一份踏实日子罢了。如今看到他们有屋住、有田种,儿臣这心,才算真的放下了。”

“你能懂百姓的心思,便是大瀚之幸啊。”

老皇帝南宫俞拍了拍他的肩,语气郑重地说道:

“治国先治民,民心安,则天下安。你能把这件事办得如此妥帖,足见你身为皇族子弟的担当,朕很欣慰。”

一旁的南宫景早已没了耐心,拉着南宫准的衣袖晃了晃:

“大皇兄,咱们快去村里看看吧!你看那棵槐树下,他们在晒草药呢!”

不等南宫准应声,他已快步跑向村口,正撞见一位老农背着一袋粟米往家走。

那老农正是先前在南祥村被南宫准问话的周老伯。

他见了穿着常服却气度不凡的南宫景,愣了愣之后,随即反应过来,连忙放下粮袋行礼:

“草民参见……”

“老伯快起来!”

南宫景连忙扶住他,笑容真切地说道:

“我就是来看看而已,您家的粟米收成怎么样?”

周老伯直起身,脸上笑出满脸皱纹,指着粮袋里饱满的粟粒说道:

“托陛下的福!这望安坡的土肥,种出的粟米比山里的饱满多了!您看,这一袋,够家里吃半个月了!”

他说着,又往南宫景手里塞了把炒得喷香的粟米,说道:

“殿下也尝尝吧,刚炒好的,甜着呢!”

南宫景接过来,放进嘴里嚼了嚼,甜香的滋味在舌尖散开。

“好吃!老伯,您家的药田也种上了吗?之前那个说漏了药田的小娃,他爹的茯苓种活了没?”

“活了!活了!”

想到种药的那一家人,周老伯笑得更欢了。

“郡里给划的药田比山里的平整多了,那小子天天去地里守着,说等茯苓长成了,要送些给殿下和陛下呢!”

“父皇,大皇兄!百姓们都种活庄稼了,他们说收成可好了!”

南宫俞看着小儿子雀跃的模样,又看看太子沉稳含笑的侧脸,再望向那片充满生机的村落,嘴角露出久违的笑意。

秋风吹过,带着粟米的清香和百姓的笑语,拂过望安坡,也拂进了君臣父子的心里。

“民心安稳,便是国之根基啊。”

————

老皇帝南宫俞跟着周老伯往村里走,脚下的土路平整坚实,没有半分山地里的泥泞坎坷。

秋阳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除了粟米的清香,还飘着淡淡的柴烟味。

那是百姓家生火做饭的烟火气,是比任何贡品都让帝王心安的味道。

“陛下您看,这土坯房可比山里的破茅草屋强百倍呐!”

周老伯推开自家的柴门,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菊花。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东侧搭着一个鸡棚,几只母鸡正悠闲地啄着谷粒,西侧垒着半人高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

正屋是三间朝南的土坯房,墙是用筛过的黄土混合麦糠夯实的,墙体厚实,窗棂是匠人用本地的枣木做的,虽然简陋却结实,窗纸上糊着桐油,既能挡雨又能透进阳光。

“山里的房子啊,逢着雨天就漏,夜里睡觉都得抱着盆接水。”

周老伯往屋里让着众人,语气里满是感慨。

“去年山洪,村东头李家的房子直接被冲塌了,老婆孩子差点没了。这望安坡地势高,郡里的官爷早勘过了,说绝不怕洪水。您再看这屋顶,盖的是新割的茅草,铺了三层,再大的雨也漏不进来!”

南宫俞走进正屋,只见屋里摆着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靠墙放着一个崭新的木柜。

那是太子让人统一打造的家具,每家都有一套。

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叠着浆洗得发白的被褥,虽然朴素,却透着干净整洁。

“住得安稳,心里才踏实啊。”

老皇帝抚摸着光滑的柜面,转头对太子说道:

“你当初力主把房基垫高、墙体加实,果然是考虑周全。”

出了周老伯家,一行人往田垄走去。

望安坡是缓坡,太子让人顺着地势开辟了层层田垄,每垄之间都挖了浅沟,既能排水又能引水灌溉。

几名农夫正拿着锄头除草,见到太子一行人,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行礼,脸上没有半分拘谨,反而带着几分自豪。

“太子殿下,您看这晚粟!”

一名农夫指着地里的禾苗,语气激动:

“山里的地都是石缝里抠出来的,一亩地收不了两斗粮,还得看天吃饭。这望安坡的土,抓一把都能攥出油来,农官说今年亩产最少能有五斗!”

南宫景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禾苗的叶片,嫩绿色的叶子上还挂着露珠。

“大皇兄,你看这苗多壮!”

他转头对南宫准说道:

“比咱们御花园里种的观赏禾苗还精神!”

南宫准笑着点头,目光扫过田垄:

“当初选这里,就是看中了这片淤土。郡里调来了水车,引了山涧的水过来,就算天旱也不怕。我还让人教百姓轮作之法,粟米收了种冬麦,冬麦收了种豆子,地里的肥力不会竭,一年能收两季粮。”

不远处的药田里,更是一派生机。

之前说漏药田的小娃正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给茯苓苗松土,他的父亲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不时指点几句。

见到南宫景,小娃眼睛一亮,跑了过来,手里捧着一颗刚挖出来的小茯苓:

“九殿下!您看!茯苓长出来了!”

“长得真好!”

南宫景接过茯苓,只见那茯苓圆润饱满,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小娃的父亲挠着头笑道:

“山里的药田都在背阴的石坡上,光照不够,药材长得慢还瘦小。这里的药田是郡里专门划的,光照足,土里还掺了腐叶,药材长得比山里快一倍!郡里的医官还常来指导,说咱们种的茯苓能卖上好价钱,比种粮食还划算呢!”

走到村口的晒谷场,几位妇人正坐在石碾旁纺线,纺车嗡嗡作响,线轴上的棉线越绕越粗。

见到老皇帝,一名妇人连忙起身行礼,手里还拿着一匹刚织好的粗布:

“陛下您看,这是民妇织的布!山里缺棉籽,一年也织不了一匹布,孩子们冬天都穿单衣。现在郡里给发了棉籽,自家种的棉花够织好几匹布,不仅够自家穿,还能拿到镇上卖钱,换些盐和针线!”

晒谷场的角落里,几个孩童正围着一个木架子玩耍,那是村里的木匠照着南宫景画的图纸做的秋千。

孩子们荡着秋千,清脆的笑声飘得很远。

“山里的孩子,哪有心思玩这些。”

周老伯叹道:

“以前在山里,孩子们早早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砍柴、采药,稍微大点就得下地干活。现在村里建了个简易的学堂,郡里派了个老秀才来教书,孩子们上午种地,下午就能去念书,识几个字,将来也能有出息!”

南宫俞站在晒谷场的高台上,望着眼前的一切。

平整的房屋、茁壮的禾苗、忙碌的百姓、欢闹的孩童,每一处都透着蓬勃的生机。

他想起三个月前,这些百姓还困在闭塞的山里,靠天吃饭,朝不保夕,如今却有了安稳的居所、肥沃的田地、可靠的生计,甚至连孩子都有了念书的机会。

“迁移之利,远不止安居饱腹啊。”

丞相赵伏走到老皇帝身边,低声说道:

“之前山里百姓分散,官府的政令难传达,常有盗匪出没。如今聚居于望安坡,设了里正,立了乡约,百姓互相监督,盗匪绝迹。更重要的是,百姓们见陛下和太子真心为他们谋福祉,民心归向,这才是最坚实的防线。”

老皇帝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太子身上。

南宫准正蹲在地上,耐心地教小娃辨认草药,神情专注而温和。

三个月来,太子的辛苦他看在眼里,从选址、规划到建房、分田,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瘦了整整一圈,却也赢得了百姓的真心。

方才一路走来,百姓们喊“太子殿下”时,语气里的亲近与敬重,是任何权力都换不来的。

————

此时,距陈吴临淮结盟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陈、吴两国的营地里皆是旌旗猎猎、甲叶铿锵之声。

空气中弥漫着铁器的冷意与战前的紧绷,一场以共抗大瀚为名的战事,已经箭在弦上。

陈军校场上,震天的呐喊声压过秋日常有的大风。

陈安身着一身铠甲,腰悬佩剑,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扫过下方操练的士兵。

三个月来,他几乎日日在此督训,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快!再快些!”

他猛地抬手,指向前方队列,怒吼道:

“朕在天幕上的山阴城之耻,要在瀚军身上讨回来!谁若敢怯战,军法处置!”

士兵们闻言齐齐发力,长枪刺破烈风,众人的呼啸声连成一片。

陈安看着这一幕,心中顿生豪情。

哼,朕有此强军,何惧他大瀚!

“陛下,粮草已按您的吩咐,优先供给前锋营了。各州郡征调的新兵,也已完成整编。”

副将躬身禀报,声音压得极低。

“只是……太子那边派人来问,何时允许后方官员巡查军备?”

“告诉他,军情紧急,巡查之事暂缓。”

“是。”

他转头看向军营深处,那里驻扎着他从旧部中筛选出的精锐,是他攥在手里的底牌。

“传我将令,三日后拔营,直取大瀚东境的皖山防线。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