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穿越……
量子锚点的震颤带着一丝温热的水汽,穿越者青林刚稳住身形,就被一股混合着稻穗清香与柴火气息的风裹住。
穿越成功……
青林低头看了眼手腕上的定位仪,屏幕清晰显示着“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黄州”。
远处是波光粼粼的长江,岸边的稻田里,农人正弯腰收割,不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空气中飘来隐约的肉香——这与他前两次穿越时的战乱、荒凉截然不同,竟透着几分烟火气。
“这位小哥,看你衣着奇特,莫不是从远方来的客商?”身后传来一道温和的声音,带着江南口音的软糯,却又藏着几分豁达。
青林转身,只见一位身着粗布长衫的中年男子站在田埂上,面容清瘦,颧骨微高,下巴上留着稀疏的胡须,虽面带倦色,眼神却明亮如星,手中还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块肥瘦相间的猪肉。
男子见青林笑着补充:“我姓苏,名轼,字子瞻,就住在前面的东坡雪堂。今日见集市上猪肉便宜,便买了些回来,想试试新吃法。”
“您是……苏东坡先生?”青林询问道。
在历史课本里读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正是在这里,他自号“东坡居士”,写下无数名篇,更发明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
此刻亲眼见到这位“美食家”,青林一时又忘了言语。
苏轼挑眉,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小哥认识我?”
“我在故乡的书中读过您的文章,知道您才华横溢,更听闻您善于琢磨吃食。”青林连忙收敛心神,顺着话茬往下说,同时悄悄将定位仪藏进衣袖,“我叫青林,因迷路至此,没想到竟能遇到先生。”
“迷路也好,”苏轼爽朗一笑,拍了拍青林的肩膀,“黄州虽偏,却有好山好水,更有便宜的猪肉——走,到我雪堂坐坐,今日便让你尝尝我的‘东坡肉’。”
跟着苏轼穿过田埂,来到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前,屋前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东坡雪堂”四字,字迹洒脱。进屋后,青林发现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木桌、几把椅子,墙角堆着几箱书籍,最显眼的是灶台边的一口大砂锅。
苏轼将竹篮里的猪肉递给青林:“你看这黄州猪肉,价贱如泥土,富人不肯吃,穷人不解煮,倒让它白白浪费了。我琢磨了许久,觉得用文火慢炖,定能让它酥软入味。”说着,他拿起刀,将猪肉切成方块,每块约三寸见方,肥瘦相间,纹理清晰。
“先生,这肉要先焯水吗?”青林见苏轼直接将肉放进砂锅,忍不住问道——他在现代学过烹饪,知道肉类焯水能去腥味。
苏轼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小哥也懂厨艺?确实该先煮一煮,去去血水。”他将砂锅架在灶上,加了半锅冷水,放入肉块,又撒了些姜片,“水要少,火要慢,这是关键。”
待水沸腾,苏轼撇去浮沫,将肉块捞出,用清水洗净,再放回砂锅中,加入黄酒、酱油、冰糖,最后铺上几片葱段,盖上锅盖。“接下来,就用文火炖上两个时辰,期间不可开盖,让热气在锅里慢慢循环,这样肉才会酥而不烂,香而不腻。”他一边说,一边往灶里添了些松针——松针燃烧的火小而持久,正是文火的好材料。
等待肉熟的间隙,苏轼从书架上取出一卷纸,提笔写下“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句子,笑着对青林说:“我打算写一篇《猪肉颂》,把这做法记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便宜猪肉也能做出好味道。”
青林看着纸上洒脱的字迹,心中感慨——这便是苏轼的可爱之处,即便身处逆境,也能从平凡的食物中找到乐趣,更愿意将这份乐趣分享给他人。
两个时辰后,砂锅的盖子刚掀开一条缝,浓郁的肉香就扑面而来。青林探头一看,只见肉块色泽红亮,汤汁浓稠,用筷子轻轻一戳,便能轻松穿透。苏轼夹起一块肉,递给青林:“尝尝看,是否合你的口味?”
青林咬了一口,肉质酥软,入口即化,黄酒的醇香与酱油的咸鲜完美融合,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比他在现代吃过的东坡肉更添几分质朴的香味。“太好吃了!先生,这东坡肉定能流传千古!”
苏轼闻言,哈哈大笑:“能让小哥喜欢就好。这肉不仅好吃,还能饱腹,寻常百姓买得起,也算我为黄州百姓做了件小事。”
此后几日,青林便留在东坡雪堂,跟着苏轼四处寻访,见识了他更多的美食发明。
一日清晨,苏轼带着青林来到田间,采摘了些新鲜的蔬菜——有荠菜、萝卜、豌豆,又从家中取出些糙米和红豆。“近来见邻里百姓生活困苦,常吃不上饱饭,我便琢磨着做一道羹,食材易得,做法简单,既能饱腹,又有营养。”
回到雪堂,苏轼将糙米和红豆提前泡发,煮成稀粥,再将荠菜切碎,萝卜切成小丁,豌豆煮熟去皮,一起放入粥中,加了少许盐和香油,搅拌均匀。“这道羹,我叫它‘东坡羹’,不用荤腥,只用蔬菜和杂粮,却也清香可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