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靴底在第17次踏碎火星表面的赤铁矿时,战术头盔的警报系统终于发出了尖锐的嘶鸣。
能量读数断崖式下跌,防护服外置装甲的接缝处渗出淡蓝色的冷却液——这意味着他所在的时空跃迁舱已经突破了安全阈值,正在坠入未知的坐标。
112小时前,他在火星殖民地的考古舱里发现了一柄青铜矛头。
这柄出土于火星北极冰层的文物,碳十四测年却显示为公元208年,矛头内侧的云纹拓片经过光谱分析,竟呈现出量子计算机才能识别的三维坐标。
当他用神经接驳器同步坐标数据时,整个考古舱突然被卷入能量漩涡,再睁眼时,自己正跪在一片泥泞里,头盔的全息屏上跳动着一行猩红代码:时空锚点锁定——东汉,长坂坡。
“兀那怪人!穿的甚么鬼皮!”
炸雷般的吼声震得青林耳膜发麻。他抬头,看见一道铁塔似的身影立在雨幕中。那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上的皂色战袍被雨水浸透,勾勒出隆起的肌肉线条,手里那杆丈八蛇矛在昏暗天光下泛着冷铁的幽光,矛尖滴落的水珠砸在泥地里,溅起的水花竟带着金属的腥气。
青林的战术扫描系统自动启动:目标人物,身高208厘米,肌肉密度远超常人,右手握力约800牛顿,心率每分钟58次——这组数据让他脊背发凉。数据库里只有一个人符合这种生理特征:张飞,字翼德。
“某乃燕人张翼德!你这厮再不答话,俺这矛可不认人!”
丈八蛇矛突然向前探出半尺,矛尖悬在青林咽喉前三寸。他能清晰地看见矛身缠绕的鳞纹,那些纹路在雨中微微发亮,与火星出土的青铜矛头有着完全一致的分子排列。更诡异的是,矛尖周围的空气似乎在发生扭曲,雨丝穿过那片区域时,轨迹竟变成了螺旋状——这是典型的量子纠缠现象。
“晚辈青林,自……极远之地而来。”青林艰难地抬手,摘下已经失效的战术头盔。雨水打在脸上,带着泥土的腥气,这真实的触感让他确信,自己不是在经历全息模拟。
张飞眯起环眼,视线从他的碳纤维防护服滑到腰间的粒子震荡刀。当看到刀鞘上镶嵌的能量晶体时,他突然“咦”了一声,蛇矛缓缓收回:“你这刀上的光,倒像俺家二哥青龙偃月刀上的纹路。”
青林心头剧震。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难道那柄传说中的兵器,也和眼前的丈八蛇矛一样,藏着超越时代的秘密?他下意识摸向刀鞘,能量晶体的温度正在升高,与蛇矛的鳞纹形成了某种共振,头盔残留的全息屏突然闪过一串乱码,拼凑出模糊的画面:火星冰层下的巨大建筑群,与长坂坡的地形轮廓完美重合。
“跟俺来。”张飞转身走向不远处的营寨,蛇矛拖在泥地里,留下蜿蜒的轨迹,像极了量子云图的概率分布。青林跟上他的脚步,发现对方每一步的落点都精准地踩在泥泞中最坚硬的土块上,即使在暴雨中,脚下也未曾打滑——这已经超出了人体力学的极限,更像是某种精密的计算。
营寨的中军帐里弥漫着酒气和皮革的味道。张飞把蛇矛靠在帐柱上,矛尖触地的瞬间,整座帐篷竟轻微地震动了一下,地面的积水泛起细密的涟漪。青林注意到帐柱上刻着许多歪歪扭扭的刻痕,凑近细看,那些刻痕的间距误差不超过0.1毫米,构成了一组复杂的三角函数图形。
“你方才说,自极远之地而来?”张飞给自己倒了碗酒,酒液在粗陶碗里旋转,形成的漩涡与蛇矛的螺旋纹如出一辙,“那地方的人,都穿你这般铁皮衣裳?”
“晚辈的衣物,是为了抵御极端环境。”青林斟酌着措辞,指了指帐外的雨幕,“譬如这般风雨,在晚辈的故乡,不过是能量场波动的一种表现。”
张飞仰头饮尽碗中酒,喉结滚动的频率竟与帐外的雨声形成了奇妙的共振:“能量场?俺听不懂这些文绉绉的。俺只知道,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风雨雷电,都有其势。顺势者生,逆势者亡。”他突然抓起蛇矛,手腕轻抖,矛身发出低沉的嗡鸣,帐内的烛火瞬间变成幽蓝色,“你看这矛,长一丈八,重六十三斤,寻常人舞不动,只因他们不懂借势。”
青林的瞳孔微微收缩。六十三斤换算成现代单位是31.5公斤,以人类的肌肉力量,绝不可能像张飞这样举重若轻。他调出防护服内置的生物力学分析系统,屏幕上立刻浮现出张飞握矛的受力模型:矛杆的每一处弯曲都恰好分散了应力,手腕的旋转角度精确到3.7度,甚至连呼吸的节奏都与发力时机完美同步——这不是天赋,而是经过无数次计算优化的最优解。
“晚辈愿向将军学这借势之法。”青林突然单膝跪地。他意识到,张飞的“武功”绝非单纯的技击之术,而是对力场、能量、空间的精准操控,这种能力或许正是解开火星建筑群与三国时空关联的关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