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青林的靴底碾过第六片碎瓦时,终于确认自己不在2242年的考古现场了。
防护服的外置传感器显示,周围的空气含氧量23.1%,湿度62%,没有任何辐射残留——这组数据更像是从博物馆的生态模拟舱里读出来的,而非刚经历过时空乱流的废墟。
他抬头望向那片遮天蔽日的竹林。
竹节间渗出的晨露在空气中折射出奇异的光谱,像极了时空跃迁时能量场的涟漪。
108小时前,他所在的考古队在洛阳城郊的唐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块刻有《竹里馆》全文的青铜简,简身的放射性碳测年显示为公元730年左右,却在简底发现了一组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的二进制代码。
当他用便携式解码器触碰代码的瞬间,强光吞噬了视野,再睁眼时,手里只剩下半截断裂的青铜简,简身的文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清朗的男声从竹林深处传来,字句间带着某种韵律,像石子投入静水,在青林的听觉神经上漾开一圈圈震颤。他下意识摸向耳后的神经接驳器,却发现那片皮肤光滑一片——防护服的内置系统已经失效了。
拨开半人高的蕨类植物,青林看见一个身着素色圆领袍的男子坐在青石上。他膝头横放着一张七弦琴,手指悬在弦上未动,唇边还凝着方才吟诵的余韵。男子的发束用一根木簪固定,几缕碎发垂在额前,与周围的竹影交错成斑驳的图案。最让青林心惊的是他手中的琴——琴尾镶嵌的螺钿在晨光下流转着虹彩,那纹路分明与青铜简上的二进制代码有着相同的拓扑结构。
“客从何来?”男子转过头,目光落在青林的防护服上,没有丝毫讶异,仿佛早已料到他的出现。他的瞳孔是极浅的琥珀色,在竹林的阴影里泛着温润的光,像含着两滴凝固的晨露。
青林喉头发紧。他接受过应对时空异常的紧急培训,却从未想过会直接面对历史人物——尤其是王维。史料记载他“妙年洁白,风姿郁美”,此刻看来,文字远不及亲眼所见的万分之一。更诡异的是,对方似乎完全能理解他这身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装束。
“在下青林,自……远方而来。”他艰难地吐出几个字,注意到对方的视线停留在自己胸前的量子通讯徽章上,那徽章还在徒劳地闪烁着信号丢失的红光。
王维微微一笑,指尖终于落在琴弦上。一声清越的琴音漫出来,像冰棱坠落在玉盘上。青林突然感到防护服的材质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粗糙的凯夫拉纤维竟泛起了丝绸般的光泽。他低头看去,通讯徽章的红光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行淡金色的小字:时空锚点稳定。
“此处名为竹里馆,”王维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滑动,琴音不成曲调,却像有生命般在竹林间游走,“客既来之,可愿一坐?”
青林在他对面的草地上坐下,后腰的战术腰带硌得他生疼。他开始快速梳理现状:青铜简上的代码是时空坐标,王维是坐标的守护者,而这片竹林很可能是一个天然的时空节点。但这些推测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八世纪的诗人会掌握超越时代的技术。
“先生方才所吟,可是新作?”青林决定先试探对方的认知边界。他注意到王维膝头的琴弦在震动时,周围的竹叶会同步发出细微的嗡鸣,像是在进行某种共振。
“不过是随性所感。”王维拨出一串泛音,琴音穿透竹林,惊起几只白鹭。它们振翅的轨迹在空中划出银亮的弧线,落地时竟在泥地上踩出一串与螺钿纹路相同的印记,“客觉得,此诗如何?”
青林努力回忆《竹里馆》的原文。课本里说这首诗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可此刻亲耳听到,他却从中捕捉到了别的东西。那“独坐”并非孤寂,更像是一种精确的校准;“长啸”的韵律与他记忆中时空跃迁的声波频率惊人地吻合。
“‘幽篁’二字极妙,”青林斟酌着开口,“只是这竹林……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他伸手触碰身旁的一根竹茎,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竹节上的纹理放大来看,竟是由无数个微型的“卍”字符串联而成——那是佛教的吉祥符号,也是量子计算机中的基本逻辑单元。
王维的指尖在“宫”弦上一凝:“世间万物,皆是代码。竹有竹的算法,人有人的路径。客远道而来,想必见惯了更复杂的程式?”
这句话像一道电流击中了青林。他猛地抬头,看见王维的瞳孔里映出自己震惊的脸,而那琥珀色的虹膜深处,似乎有无数个0与1在飞速流转。“你知道……代码?”
琴音突然拔高,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在两人之间展开。青林感到太阳穴突突直跳,那些潜藏在记忆深处的画面开始翻涌:考古队发现的青铜简上,“明月来相照”五个字的笔画转折处,都藏着极小的楔形刻痕,当时他以为是铸造时的瑕疵;实验室里对简身金属的光谱分析显示,其中含有微量的反物质同位素,这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