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登山靴碾过火药局后院的焦土时,便携终端的能量探测器正发出刺耳的尖啸。
公元1044年的汴京,暮春的柳絮混着硫磺味飘进鼻腔,而终端的全息投影显示,地面裂缝里渗出的暗红色晶体,正以每秒3次的频率规律闪烁——这不是宋代已知的硝石结晶,光谱分析显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微量的反物质粒子,与23世纪发现的陨石成分完全吻合。
72小时前,青林在调试"古代兵器能量场探测器"时被卷入时空乱流。
此刻这台巴掌大的仪器藏在交领襕衫内侧,显示屏上跳动的三维模型揭示着惊人事实:整个火药局的地基里,埋着一张由陨铁熔铸的网格,网格节点的温度始终稳定在371℃,恰好是黑火药的最佳燃点。
"谁在那里?"
呵斥声裹着浓烟从工坊里传来。
青林转身,看见个穿粗布短打的工匠举着铁钳走来,钳口的灼痕里嵌着银白色的粉末。
当工匠经过探测器的扫描范围时,终端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异常辐射源,位置:其腰间皮囊内,辐射类型与超新星爆发残留一致。"
被拖拽着穿过层层工坊时,青林注意到每个熔炉旁都立着块黑色石碑。碑面刻着的不是祈福符咒,而是由点线组成的奇怪符号,符号交汇处镶嵌的黑曜石在火光下泛着幽蓝——后来他才认出,这是精确到克的火药配方计量表,比欧洲最早的火药配方早了整整两百年。
工坊最深处的密室里,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正用青铜管对着陶罐吹气。罐口喷出的火星在空气中凝成螺旋状,落进地上的铁管时,竟发出类似电弧的噼啪声。"这是'突火枪'的新样,"老者头也不回,声音带着金属共振,"能把铅弹射出三十步,穿透三层铁甲。"
青林的探测器突然剧烈震动。他看见那根铁管的内壁刻着螺旋纹路,纹路凹槽里填充的暗红色晶体,正是他在地面发现的反物质陨石粉末。当老者将一勺黑色粉末倒入铁管,粉末与晶体接触的瞬间,终端显示周围的空气分子发生了聚变反应——两个氮原子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聚合成氧,释放的能量被螺旋纹引导成定向冲击波。
这就是全球第一把枪。老者自称"冯继升",是火药局的监造官。当青林的目光扫过墙角堆叠的铁管时,终端弹出一组数据:枪管长度与口径的比值精确到1:20,管壁厚度遵循等强度设计,而扳机装置的铜制弹簧,其弹性系数达到现代65锰钢的标准。
作为"河北来的军械匠人"被暂时留下的日子里,青林逐渐窥见这火器背后的恐怖科技:
冯继升的火药配方绝非简单的硝石、硫磺、木炭混合。他在其中掺入了陨铁研磨的粉末,这种粉末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微量的反物质粒子,使火药的爆轰速度提升300%,且爆轰波呈现完美的圆柱形扩散——这是现代聚能装药的核心原理;
用来铸造枪管的生铁,经过了特殊的"星火淬炼"。冯继升将陨铁碎片埋入熔炉底部,通过控制鼓风频率,使铁水在凝固时形成纳米级的纤维结构,这种结构能将火药燃气的压力均匀分散到整个管壁,其抗疲劳性能远超同时代的铸铁;
最令人心惊的是瞄准装置。枪管上方的青铜标尺上,刻着类似现代密位的刻度,标尺末端的准星里嵌着块透明晶体,晶体能将远处的目标折射成倒立的实像——这原理与伽利略望远镜完全相同,却比其发明早了近五百年。
"寻常火器是'炸',这东西是'推'。"一个深夜,冯继升在密室里调试扳机,他手指下的铜制构件突然发出蜂鸣,"你看这扳机的角度,差一分就会炸膛,多一寸就打不准。"他用镊子夹起片陨铁碎屑放在扳机上,碎屑竟像有生命般吸附在特定位置,"这石头认地方,它知道哪里该受力。"
青林的终端突然破解了一段加密信号。屏幕上浮现出冯继升的《火器要术》手稿,其中"突火枪"的图纸旁,用朱砂写着三行小字:"药室需呈圆锥,锥角五十四度;枪管螺旋纹左旋,螺距三寸;铅弹需经磁石磁化,南北极朝向与枪管一致。"这组参数组成的弹道模型,与现代步枪的内弹道学公式惊人地吻合。
庆历四年的秋天,西夏使者到访汴京,冯继升奉命进行火器演示。当铁管发出的轰鸣声震落城楼上的瓦片时,青林注意到冯继升悄悄转动了枪管尾部的旋钮——终端显示,这个动作改变了陨铁粉末的分布密度,使弹丸的初速从每秒120米骤增至180米,正好击穿使者带来的铁甲样品。
"此物能保大宋百年无虞。"冯继升抚摸着发烫的枪管,眼底却掠过忧虑,"但这石头的脾气难测,有时温顺,有时暴烈。上个月试验时,明明按方子配的药,却炸坏了三间工坊。"他掀开墙角的石板,露出个深窖,窖里堆满了密封的陶罐,"这些都是不稳定的药,得用磁石镇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