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对撞机的嗡鸣还没消散,青林已经跪在了松软的腐殖土上。
鼻腔里灌满了潮湿的蕨类植物气息,混杂着某种爬行动物的腥臊味,与实验室里消毒水的味道形成尖锐的对比。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甲缝里嵌着深绿色的苔藓,冲锋裤的裤脚沾满了粘稠的泥浆——这不是全息投影的触感,真实得让他指尖发麻。
“能量锚点锁定:白垩纪晚期,约6600万年前,北美洲西部内陆海道边缘。”
腕上的量子手环突然亮起红光,冰冷的电子音在空旷的丛林里回荡,“警告:检测到超出安全阈值的甲烷浓度,建议佩戴呼吸过滤器。”
青林这才想起自己的任务。
作为“时空观测计划”的第七位志愿者,他的使命是记录小行星撞击前恐龙世界的最后样貌。出发前,主科学家反复强调:“只能看,不能干预,记住,你是白垩纪的幽灵。”
他挣扎着站起来,拨开眼前及腰的桫椤蕨。透过层层叠叠的羽状复叶,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展现在眼前。
远处的河流泛着浑浊的土黄色,岸边的淤泥里,几只鸭嘴龙正低着头啃食水草,它们的皮肤像大象般厚实,布满了菱形的鳞片,尾椎骨两侧的骨刺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是埃德蒙顿龙。”青林喃喃自语,调出手环的扫描功能。全息屏幕上立刻显示出物种信息:“埃德蒙顿龙,鸟脚亚目鸭嘴龙科,体长9米,植食性,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这些他在古生物图鉴里看了无数次的文字,此刻正以鲜活的姿态在眼前移动。
突然,鸭嘴龙群躁动起来。它们抬起头,发出类似鹅叫的嘶鸣,庞大的身躯开始向丛林深处撤退。青林的心猛地收紧,顺着它们注视的方向望去——平原尽头的裸岩上,站着一只霸王龙。
那是一头成年雄性霸王龙,体长至少12米,头颅骨的长度接近1.5米,锯齿状的牙齿像匕首般参差交错。它的皮肤呈深褐色,布满了褶皱和伤疤,右前肢的指骨处有一道新鲜的伤口,正渗着暗红色的血。当它张开嘴打哈欠时,青林甚至能看到口腔深处残留的碎骨——那是它刚刚猎杀的猎物残骸。
“顶级掠食者的气场。”青林屏住呼吸,手环的能量探测器显示,这头霸王龙的肌肉爆发力相当于20头非洲象,咬合力超过6吨,“难怪古生物学家说,它是地球史上最完美的杀戮机器。”
霸王龙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猛地转头,琥珀色的眼睛扫向青林藏身的蕨类丛。尽管隔着百米距离,青林还是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那是顶级掠食者对潜在威胁的本能警觉。他赶紧按下手环的“光学隐身”按钮,身体瞬间笼罩在一层透明的力场中,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霸王龙盯着蕨类丛看了几秒,最终转身走向河流,巨大的脚掌踩在泥地上,留下一个个深达半米的足印。青林松了口气,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他这才意识到,白垩纪的危险不仅来自小行星,更来自这些活生生的史前巨兽。
接下来的三天,青林在丛林与平原的交界处建立了临时观测点。他用手环扫描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恐龙:三角龙群在啃食针叶树的嫩叶,它们颈盾上的血管网络在阳光下清晰可见;迅猛龙小队正围猎一只掉队的幼年角龙,它们的镰刀状爪刃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翼龙群从天空掠过,展开的翼膜像风筝般轻盈,却能精准地捕捉水面上的鱼类。
最让他着迷的是一种小型伤齿龙。它们的体型只有火鸡大小,却表现出惊人的智慧——青林曾看到它们用前爪挖掘蚁穴,甚至会用石头砸开坚硬的种子。手环的脑容量估算显示,它们的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脑化指数)接近现代鸵鸟,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已经具备初级的社群意识。
“如果没有那场灾难,它们会不会进化成恐龙人?”青林对着手环的记录仪自言自语,“就像科幻小说里写的那样,建立属于爬行动物的文明。”
变故发生在第七天的清晨。
青林被一阵异常的震动惊醒。不是地震,更像是某种低频声波引起的共振,他放在地上的水壶正在轻微跳动。他冲出帐篷,看到天空的颜色变得诡异——原本湛蓝的穹顶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铁锈红,太阳的轮廓模糊不清,像一枚褪色的银币。
“检测到异常的太阳活动,紫外线强度骤降30%。”手环的警报声急促起来,“同时检测到全球性的火山灰扩散,源头可能是印度德干暗色岩。”
青林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小行星撞击前数十万年,德干暗色岩的超级火山喷发已经开始,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造成了长期的温室效应和酸雨。这不是瞬间的灾难,而是缓慢的、持续的生态恶化。
他开始注意到一些细微的变化:河流的水位在下降,原本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却带着一股刺鼻的硫磺味;蕨类植物的叶片上出现了褐色的斑点,那是酸雨侵蚀的痕迹;恐龙的活动频率明显降低,即使是最活跃的迅猛龙,也变得行动迟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