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渊号”的着陆舱穿透木卫二冰层的瞬间,青林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在震颤。
钛合金外壳与冰层摩擦产生的尖啸刺破耳机,舷窗外的白色世界突然裂开,跟着是长达七秒的失重——他们坠入了冰层与液态海洋之间的缓冲层,一个由碎冰和超临界水组成的混沌地带。
“结构稳定,外部温度-198℃,水压180兆帕。”主控AI的电子音带着电流杂音,“正在部署热防护盾。”
青林摘下被冷汗浸湿的头盔,额前的碎发黏在皮肤上。他是“欧罗巴计划”的第三批科考队员,也是唯一的理论物理学家,负责解读冰层下可能存在的能量异常。
出发前,他在实验室模拟过无数次木卫二的环境参数,但没有任何数据能替代此刻的真实——着陆舱外,冰层折射出幽蓝的光,像被冻结的星空。
“发现强磁场异常。”地质学家李教授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他的工作站屏幕上,一条红色的磁力线正在疯狂跳动,“坐标北纬34°,深度12公里,就在我们正下方。”
青林的心脏猛地收紧。木卫二的磁场源于木星的潮汐力,但这种级别的异常波动,更像是……某种人造装置。他调出备用屏幕,运行自己编写的“地外能量模型”,当参数输入完毕,模型给出的结果让他呼吸骤停——这磁场的频谱特征,与地球深海热泉口的生物电信号有72%的相似度。
“申请下潜。”青林按下通讯键,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我要去磁场源点。”
“太冒险了!”队长王鹏的声音带着反对,“深潜器的耐压极限是200兆帕,而且我们的补给只够维持72小时。”
“但这可能是证明‘冰下生命’的关键。”青林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你看这周期性波动,11.3秒一次,太规律了,不可能是自然现象。”
最终,他们决定派出“深潜三号”——三艘深潜器中最轻便的一艘,由青林独自驾驶。当舱门关闭的瞬间,青林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像在敲一面空心的冰墙。
深潜器缓缓下沉,穿过由甲烷冰晶组成的“云层”。舷窗外的蓝光越来越柔和,冰层的厚度远超预期,某些地方甚至能看到巨大的裂隙,像被巨人用斧头劈开,里面流淌着泛着荧光的液态氨。青林打开声呐扫描仪,屏幕上突然出现无数细小的光点,像鱼群般游过——是直径不足一毫米的浮游生物,它们的细胞膜里含有荧光蛋白,在黑暗中划出银色的轨迹。
“发现大型生物!”青林的声音有些发颤。声呐图像显示,一群长达十米的纺锤形生物正从深潜器旁游过,它们没有眼睛,头部有一圈扇形的触须,摆动时会产生微弱的磁场。这与地球的深海鱿鱼有些相似,却又带着明显的外星特征。
下潜到9公里时,深潜器的外壳开始发出细微的呻吟。水压计的指针逼近红线,青林不得不放慢速度,同时启动主动冷却系统——海水的温度在这里突然升高到45℃,显然受到了地热活动的影响。
“磁场源点就在前方500米。”AI提示道。
青林的手心全是汗。他调整深潜器的姿态,让探照灯对准前方。当光束刺破黑暗的瞬间,他愣住了——那是一座由六边形棱柱组成的“塔”,高约30米,表面覆盖着层半透明的膜,膜下有蓝色的液体在流动,每流动一次,周围的磁场就会增强一分,恰好与屏幕上11.3秒的周期吻合。
更惊人的是塔的底部,无数根类似“电缆”的结构深入海底的热泉口,那些喷涌的黑色热液在接触到“电缆”的瞬间,会泛起气泡,而塔顶端的棱柱则会发出脉冲状的蓝光。
“这是……能量转化装置?”青林喃喃自语,突然想起地球的光合作用——只是这里的“生产者”,用的不是阳光,而是地热和化学能。
他操控深潜器靠近“塔”,伸出机械臂采集表面的膜样本。当机械臂接触到膜的瞬间,整座塔突然发出刺眼的蓝光,深潜器的仪表盘瞬间失灵,通讯系统里传来一阵尖锐的蜂鸣。
“警告!检测到高强度电磁脉冲!”
青林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
再次醒来时,深潜器的舱门已经打开。冰冷的海水没有涌进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粘稠的、带着淡淡杏仁味的液体,包裹着深潜器,形成一个巨大的“气泡”。青林挣扎着戴上头盔,透过舷窗看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
一群“外星人”正围着深潜器。
他们的形态难以用地球的生物分类来定义,身体呈半透明的蓝色,由无数个六边形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能自由组合,时而聚成两米高的柱状,时而散开成一片薄雾。最奇特的是他们的“头部”,那里有三个悬浮的蓝色光球,像眼睛,又像某种能量器官,正发出与“塔”同步的脉冲光。
“他们没有攻击性。”青林的心跳渐渐平稳。他注意到这些生物在观察深潜器时,身体的蓝色会变浅,这在地球生物中通常是“好奇”而非“敌意”的信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