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风云变幻的世间,究竟谁人可堪称英雄?恐怕众人皆会毫不犹豫地齐声高呼:“当今圣上!”
诚然如此,想当初,他不过是一介出身于淮右的普通布衣百姓,却凭借着自身非凡的气魄与谋略,成为有史以来首位由农民起义而登上时代巅峰之人。然而此刻,岁月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曾经那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身影已然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年事已高、风烛残年的老人。
“蓝玉、徐达、还有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如今是否还活在世上?”皇帝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沧桑问道。
“爷爷,这些人早就被您下令处死啦!”身旁的孙儿恭敬地回答道。
“死了就好啊……朕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这片大好河山,自是要留予朕的子孙后代来继承。只是他们这些人个个能力超群,如果不将其铲除,朕实在难以放心。允炆呐,你的性子过于淳朴柔弱,所以皇爷爷唯有把他们统统杀光,才能确保你日后能顺利接掌这万里江山!”皇帝语重心长地说道。
突然,皇帝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又开口问道:“对了,盐帮那边情况如何?这帮家伙虽然打着所谓匡扶社稷的旗号,但实际上干的尽是些妄图改变窃取国家政权的勾当。朕可不是宋朝那昏聩无能的亡国之君,亦非元朝那帮只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酒囊饭袋可比。只要朕尚有一口气在,定要不遗余力地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说到此处,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凌厉之色,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峥嵘岁月。
“盐帮在华州的分舵已然被皇爷爷您老人家尽数铲除,但是,林大人那边似乎出现了一些变故。”朱允炆略微迟疑了片刻之后,还是决定将华州府的奏折密报一五一十地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静静地坐在龙椅之上,听完朱允炆的汇报,脸上并未流露出太多的表情,只是沉默不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个宫殿内安静得只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一阵低沉而均匀的鼾声忽然响了起来。原来,这位历经风雨、年近耄耋的老人竟然就这么睡着了。
朱允炆见状,赶忙轻手轻脚地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旁的棉被,轻轻地盖在了朱元璋的身上。做完这一切,他正准备转身悄然离去时,原本正在熟睡中的朱元璋却毫无征兆地睁开双眼,目光如炬地看向朱允炆,并开口考校道:“允炆啊,如果此事交由你来处置,你会如何应对呢?”
朱允炆心中猛地一惊,不过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毕竟一直以来,朱元璋对于这个孙子都可谓是宠爱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溺爱的程度。所以,面对祖父的考问,朱允炆虽然感到些许紧张,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想要表现自己的冲动。
“回爷爷的话,林光远此人实在可恶至极!他屡屡欺上瞒下,视律法于无物。他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发指,杀人如麻,双手沾满了无辜之人的鲜血。依我大明律令,此等恶徒,当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我朝律法之威严,以正视听,还天下一个公道。”朱允炆义愤填膺地说道,脸上满是愤愤不平之色。
接着,他又继续说道:“至于那呈上折子的三人,冯秋虽只是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却能不畏强权,竟敢硬杠锦衣卫北镇府使这般权势滔天之人,其勇气可嘉,忠心更是日月可鉴。实乃忠君忠国之典范!应当对其予以重赏,官升三品,并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华州府通判一职,造福一方百姓。而吴国平和梅克胜这二人,虽然没有立下功劳,但也并无过错之处。不过,他们能够如实禀报情况,也算尽职尽责。所以,稍微嘉奖一番也是理所应当之事。”朱允炆说得头头是道,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丝得意洋洋的神情。
然而,就在这时,只见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般阴沉可怕。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古怪之色,紧盯着朱允炆,缓缓开口道:“你仅仅就看到了这些?”
朱允炆微微一怔,显然没有料到朱元璋会有如此一问。他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连忙补充道:“当然不是,孙儿还想到应当安抚华州境内的百姓,毕竟这场风波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惊扰。我们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
可是,朱允炆的话尚未说完,朱元璋便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仿佛要将心肺都咳出体外一般。他一边用手帕捂着嘴,一边不停地颤抖着身子,根本无法再说出一句话来。
“爷爷,不要动怒,孙儿愚笨,若有言语不当之处,任凭爷爷责罚,只是爷爷万不可气坏了身子,否则孙儿将寝食难安。”朱允炆急的快要哭出声来。
一声爷爷,又把朱元璋藏在心底的亲情唤醒了。朱元璋老年丧子,他对朱标最为疼爱,因为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更是他第一个儿子,所以他把对朱标的父爱转移到朱允炆身上,对这孙儿颇为看中,因为他的善心最像其父,可朱允炆的回答却令他大失所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