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46章 成帝崩殂哀帝立,傅王争势汉廷危

公元前7年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宫祭祀上天。?

二月,丞相翟方进去世。当时的星象显示火星停留在了心宿。这时,丞相府议曹平陵人李寻向翟方进呈上了文书说:如今民间受到自然灾害的逼迫,上天那严厉的谴责几乎天天增加,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只受斥逐的惩罚呢!现在整个丞相府有三百多人,还请您从中挑选出合适的人与他一起尽节,以转移凶险。翟方进对此也是感到十分忧愁,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正好遇到精通天文星象学说的郎官贲丽说大臣应当代替天子以自己的身体去挡灾祸。于是成帝就召见翟方进。等到翟方进从宫里回来,还没来得及自裁,成帝就下了策书,斥责他把国家政事管理得乱七八糟,导致天灾**一同发生,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策书中又说:朕本打算把你免职,但还是不忍心,只好派尚书令赐与你上等好酒十石,肥牛一头,你好自为之吧!随后翟方进就自杀了。成帝下令要对此事保密,然后就派九卿拿着皇帝的策书,赠翟方进印信绶带,并赐给他御用冥器,同时由少府供设帷帐,房柱和栏杆都裹上了白布。成帝多次亲自前往吊唁,对他的礼仪之隆重、赏赐之多,与其他丞相都大有不同,简直前所未有。?

司马光对此有话说:晏婴有句话说:“天命不容怀疑,人的命运只有一个,这是无法改变的。”祸福降临在人的身上,难道可以转移吗?从前楚昭王、宋景公不忍心将灾祸转移到卿佐身上,还说:“把心腹的疾患,转移到四肢,这有什么好处呢!”假如灾祸可以转移,仁慈的君王还不忍心那样做,更何况不可转移呢!假使翟方进罪不至死而诛杀了他,以承担上天的惩罚,这是诬蔑上天;假使翟方进有罪应当处以死刑,却秘密诛杀,又赐给他厚葬,这是欺骗人心。孝成皇帝想欺天、欺人,但最后并没有好处,可以说是不知天命。?

三月,成帝在未央宫驾崩。?

成帝一向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当时,楚王刘衍、梁王刘立来京朝见,第二天早晨就要辞行归国。成帝铺设帷帐,住在了白虎殿。成帝又想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这时已经已刻好了侯爵的印信,准备好了封拜诏书。黄昏和夜间,事情还和往常一样,到了清晨,成帝穿裤袜就要起床,突然衣服滑落,人就不能说话了,当计时的昼漏到十刻时,成帝驾崩。成帝的驾崩引起了民间的喧哗,他们把这一切都归罪于赵昭仪。随后,皇太后就诏令大司马王莽,让他与御史、丞相、廷尉一起追究审理此事,并查问成帝起居和发病的情况。结果赵昭仪自杀谢罪。?

班彪说:我的姑母曾在后宫充当婕妤,她的父亲、兄弟都在皇帝身边侍奉,他们多次对我说:“成帝善于修饰仪表,上车后要端正地站立,而且不向内回顾,说话又不急躁,手也不指指划划。临朝时仪态深沉、平静,就像神一样庄严,可以说是肃穆温和的天子之容了。而且成帝博览群书,融贯古今,对臣下直率的言辞,能够宽容的接受,公卿的奏议要是有可称道的内容,他都会进行赞赏。那时正逢太平之世,朝廷上下一片和睦景象。然而,他却沉溺于酒色,使得赵氏秽乱内宫,朝政被外戚擅权,说起来实在令人叹息!自从建始元年以来,王氏开始执掌国家命运,哀帝、平帝都短命,于是王莽就篡夺了皇位,王氏的威福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成帝驾崩当天,孔光就在大行皇帝灵枢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信、绶带。?

富平侯张放听到成帝驾崩的消息后,追思仰慕哭泣,悲痛而死。?

荀悦说:张放并非不爱成帝,而是光有爱,没有忠。因此,爱而不忠,是仁义的大害!?

随后皇太后下诏恢复了长安南北郊祭祀天地大典。?

夏季四月,太子即皇帝位,是为汉哀帝。他先去拜谒汉高祖刘邦的祭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然后大赦天下。?

哀帝即位之初,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减省朝中的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过了几天,就把孝成皇帝葬在了延陵。?

然后太皇太后就下诏,让傅太后、丁姬每十天一次到未央宫探望皇帝。?

哀帝下诏询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应当居住在什么地方才合适?丞相孔光听说傅太后为人刚强暴烈,而且善于玩弄权术,哀帝还在襁褓中时,就由她抚养教导,到哀帝成人以后,能继承大统,她又出了大力,孔光担心傅太后会干预政事,就不想让她与皇帝早晚接近,于是就建议说:“定陶太后应当另行修筑宫室居住。”大司空何武却说:可以让定陶太后住在北宫。最终哀帝还是听从了何武的建议。北宫有紫房复道直通未央宫,傅太后就从复道早晚去哀帝住所,请求哀帝加封她的尊号,提拔宠信她的亲属,这就使得哀帝无法以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为了迎合哀帝和傅太后的心意,就上书说:秦庄襄王的母亲,本来是夏氏,后来庄襄王被华阳夫人认为嗣子。等到继位后,夏氏、华阳夫人都被尊称为太后,所以我觉得应该尊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随后哀帝就把这份奏章交给有关官署进行讨论,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主管尚书事师丹联合上奏弹劾董宏说:董宏明知皇太后是最为尊贵的称号,现今天下一统,他却援引亡秦的事例作为比喻,企图贻误圣朝,这不是他应该说的话,简直就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由于哀帝刚刚继位,态度谦让,就采纳了王莽、师丹的意见,把董宏免官,贬为了平民。傅太后得知消息后就很生气,就前去要挟哀帝,非要称这个尊号不可。哀帝无奈之下就把这事转告给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同意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五月,哀帝就下诏策立傅氏为皇后,她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儿。?

哀帝下诏说:《春秋》中说,母以子贵,所以应该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尊丁姬为恭皇后。让她们各自设置左右詹事,采邑如同长信宫皇太后和中宫皇后一样。同时追尊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又封哀帝的舅父丁明为阳安侯,舅父的儿子丁满为平周侯,傅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又封皇太后赵飞燕的弟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这时太皇太后王政君却诏令大司马王莽离开朝廷,回到府第,以避开哀帝的外戚。王莽明白了太皇太后的意思,就上书请求退休。可是哀帝却派尚书令持诏书命令王莽出来任职。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向太皇太后报告说:皇上听到太皇太后的诏书,心里感到十分悲痛!如果大司马不出来任职,皇上就不敢听政了。太皇太后于是又命令王莽上朝处理政事。?

汉成帝时代,靡靡之音特别盛行。以致于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流,都以富有闻名于世。皇亲国戚甚至与天子竞赛女乐。哀帝在当定陶王时,就对这种风气十分厌恶,自己又不喜好音乐,于是在六月就下诏说:孔子不是说过吗:‘抛弃郑国音乐,郑国音乐太淫荡。’兹撤销乐府官。经书上记载的郊祀大典的音乐以及古代兵法武乐,不属于郑国、卫国的音乐,由其他官署管理。此次裁减人员要超过一半。但是百姓受到靡靡之音的熏染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没有制定其他高雅的音乐来替换,因此富有的官吏百姓,依然沉湎其中,无法自拔。此时王莽向朝廷推荐中垒校尉刘歆,认为他有才能和德行,于是刘歆就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升迁为光禄大夫,很是受到哀帝的宠信。刘歆改名为秀,哀帝就命令他负责整理《五经》,以此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刘歆整理了大量的书籍,编撰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六略,共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刘歆还将诸子百家分为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他认为这些学派都是在王道衰微、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兴起的,各家学说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有各自的价值所在,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就可以通晓治理天下的方略。

?河间惠王良能够遵循献王的德行,在母亲太后去世后,他按照礼制服丧。皇帝就下诏增加了他一万户的封地,作为宗室的表率。?

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认为秦朝采用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导致土地兼并,富人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他建议恢复古代的井田制,从而限制土地兼并,废除奴婢制度,同时减轻赋税和徭役,以缓解百姓的困苦。后来,师丹也提出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如果豪富吏民的财富过多,就会使得贫弱者更加困苦,所以我们应该限制土地和奴婢的数量。哀帝将这一建议交给大臣讨论,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奏请限制诸侯王、列侯、公主等人的土地和奴婢数量,但这一政策最终并没能实施。?

有次哀帝在未央宫设宴,内者令为傅太后设置了与太皇太后并列的座位。大司马王莽看到这局面,就责备内者令,他认为傅太后是藩妾,不应该与至尊并列,于是就撤去了傅太后的座位。傅太后得知后非常愤怒,就拒绝参加宴会,并对王莽怀恨在心。王莽眼看自己的处境不妙,就请求辞官,哀帝就赐给了他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让他回家等候朝廷的召唤。公卿大夫大多称赞王莽的智慧,因此哀帝就对他更加宠信了,还设置了中黄门为他服务,并增加了他的封地。?

傅太后的从弟右将军傅喜,喜欢学问,有志向和德行。王莽被罢退后,众人就对傅喜寄予厚望。傅喜谦逊称病,不愿接受官职。这时的傅太后开始参与政事,傅喜就多次对她进行劝谏,因此傅太后就不想让他辅政了。随后哀帝就任命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同时赐给傅喜黄金百斤,让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都上书称赞傅喜的忠诚和德行,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唉帝最终还是重新起用了他。?

建平侯杜业上书弹劾曲阳侯王根、高阳侯薛宣、安昌侯张禹,并给朝廷推荐了朱博。哀帝年轻时就知道王氏家族的骄横,心里不满,但是因为刚即位,所以只能暂时容忍。到了后来,司隶校尉解光奏报王根在先帝陵墓未完成时,就娶了掖庭的女乐殷严、王飞君等人,并置酒歌舞,王根的侄子成都侯王况也娶了掖庭的贵人,这些行为都违背了他们作为臣子的礼节,是大不敬之罪。哀帝认为王根父子辜负了先帝对他们的厚恩,于是就将王根遣送回了封国,同时免去了王况的爵位,把他贬为庶人。?

九月,从京师到北边的郡国发生了三十多处地震,毁坏了城郭,压死了四百多人。哀帝就此次灾异询问李寻的想法,李寻回答说:“太阳是众阳之长,是君主的象征。如果君主不修德行,那么太阳就会失去常态,变得昏暗无光。最近的太阳变得更加昏暗了,光芒也被侵夺失色,导致邪气盛行。小臣不知道朝廷内部发生的事情,但从太阳的变化来看,陛下的志向和操守比刚即位时衰退了很多。希望陛下能够坚持刚强的德行,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听信女宠和邪臣的谗言;对于那些保阿、乳母的甜言蜜语和悲情请求,更是要果断拒绝。陛下一定要勉力坚持大义,舍弃小不忍;如果实在遇到不得已的事,可以赐予财物,但不可私授官位,私授官位必定生出乱象,这是皇天的禁令。”臣听说月亮是众阴之首,象征着妃后、大臣和诸侯。最近月亮多次发生异常变化,这表明有母后干预朝政,引起了朝堂的混乱,导致阴阳双方都受到伤害,这样对彼此都是不利的;我作为外臣不了解朝廷里的事务,私下里只能相信天象的变化。既然如此,近臣已经没办法依靠了。希望陛下可以亲自寻求贤才,不要勉强任用自己不喜欢的人,以此来巩固国家,增强朝廷的力量!

臣听说五行以水为根本,水是平衡事物的标准,王道的公正和修明,会使百川顺畅,脉络通畅;如果偏袒失序,就会导致洪水泛滥,造成灾害。如今汝水、颍水泛滥,与雨水一起成为了百姓的祸害,这正是《诗经》中所说的‘百川沸腾’,罪责就在于皇甫卿士等人。希望陛下稍加抑制外戚和大臣的权势!

臣还听说大地之道是柔和的、安静的,这是阴的常理。最近关东地区多次发生地震,朝廷应当致力于崇尚阳刚、抑制阴柔的事情,以此来补救灾祸,坚定意志,树立威严,杜绝私欲,提拔英才,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以增强朝廷的力量!如果朝廷强大了,就能抵御外敌;如果朝廷弱小,就会招致灾祸,被邪恶的阴谋所欺凌。臣听说从前淮南王谋反时,他唯一感到害怕的就是汲黯,认为公孙弘等人不足为虑。公孙弘是我朝的名相,至今无人能比,他尚且被轻视,更何况那些还不如公孙弘的人呢?所以说,如果朝廷没有贤才,就会被乱臣贼子所轻视,这是自然的道理。

骑都尉平当被任命为河堤使者,他上奏说:如今九河都被淤塞。按照经典的理论来说,治水应当疏通河道,而不是依靠堤防来堵塞水流。黄河从魏郡以东多次泛滥决口,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欺骗。此时应当广泛寻求能够疏通河道的人才。哀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此时待诏贾让上奏说:我听闻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代建立国家、安置百姓,他们在规划土地时,必定会留下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地点,会考虑水势不能到的地方。若是大河没有堤防,那小河就可以流入,低洼的地方作为蓄水的沼泽,就能使秋水能够有地方停留,水流宽缓而不急迫。土地上有河流,就像人有口一样,治理土地而堵塞河流,就像阻止孩子啼哭而堵住他的嘴一样,虽然可以立即止住哭声,但他的死亡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说:‘善于治水的人会疏通河道,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堤防的修建,起源于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堵塞河流。齐国与赵国、魏国以黄河为界,赵国、魏国又靠近山地,齐国地势低洼,他们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建堤防,河水向东而来,冲到齐国的堤防就会向西泛滥到赵国和魏国;赵国和魏国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也修建了堤防,这虽然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河水仍然有地方流动。等到水退去后,淤泥肥沃,百姓就可以耕种;有时长时间没有自然灾害,百姓就逐渐的修建房屋,最终形成了村落;等到大水来临时,淹没了村落,百姓就再修建堤防来自救,所以就逐渐远离了城郭,最后排干水泽而居住,这是自然的趋势。如今的堤防,窄的离水数百步,宽的离水数里,在旧的大堤之内又有数重堤防,百姓居住在其中,这都是前代所遗留下来的弊端。黄河从河内黎阳到魏郡昭阳,东西两岸都有石堤,石堤的存在会迫使水流回转,短短一百多里,黄河就经历了多次西折东转,如此逼迫之下,就会导致河水无法安息。如今要是实行上策,就应当迁移冀州那些处于水患地区的百姓,决开黎阳遮害亭,让黄河向北流入大海;黄河西靠大山,东靠金堤,水势无法远泛,一年之内自然就会稳定下来。这时反对的人就会说:‘如果这样做,就会毁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庐、坟墓,百姓会生出怨恨之心。’从前大禹治水时,要是遇到山陵阻挡就毁掉它,所以凿开了龙门,开辟了伊阙,劈开了底柱,破开了碣石,从而改变了天地的自然形态,这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今沿河的十个郡,每年治理堤防的费用高达万万;一旦出现大决口的情况,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如果用几年治河的费用来安置迁移的百姓,遵循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山川的位置,使神和人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况且我大汉的疆域有万里之广,难道还要与河水争夺咫尺之地吗?这一工程一旦完成,就会让黄河安定,百姓安宁,千年在无祸患,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上策。如果在冀州地区挖很多漕渠,让百姓可以灌溉田地,从而分散水势,这虽然不是圣人的方法,但也是挽救水患灾害比较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从淇口以东修建石堤,建造很多水门。这时恐怕会有人怀疑黄河这样的大河难以控制,但是荥阳的漕渠就足以证明这是可行的。等冀州的渠首完成后,就应当依靠这些水门,让各条渠道都可以引水,干旱时打开东方的下水门,灌溉冀州;水多时打开西方的高门,分流河水,这样一来百姓的田地得到了灌溉,河堤也能建成。这确实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办法,可以维持数百年,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中策。如果只是修缮旧堤,把他们加高加厚,如此不仅劳费无穷,还会屡次遭受灾害的侵袭,这就是最下策。

孔光、何武上奏说:宗庙的毁坏次序应当按时确定,请与群臣一起商议。商议完之后,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一致认为:孝武皇帝虽然有功绩,但是亲缘已尽,应当毁庙。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却提议说:《礼记》规定,天子有七庙。七是正法之数,是固定的,而宗庙不在此数中,因此宗庙是个变数。如果有功德就立宗庙,而且还不能预先设定数目。臣愚以为孝武皇帝的功绩是如此的伟大,孝宣皇帝又是如此的尊崇他,所以不应当毁庙。哀帝看了他们的提议,就下诏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提议可行。

何武的后母在蜀郡居住,何武就派官吏前去去迎接她;结果遇到成帝驾崩的时候,官吏担心路上会有盗贼出没,于是后母就留在了蜀郡。这时有人讥讽何武侍奉母亲不够尽心,而哀帝此时也想更换大臣,于是就在冬季十月,下诏免去了何武的官职,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回到封国。癸酉日,哀帝就任命师丹为大司空。师丹看到哀帝多次改变成帝制定的政策,就上书说:臣听说古代在丧期不言政事,政事全部由冢宰代理,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政策。如今先帝的灵柩还在堂上,而官爵却授予了臣等以及亲属,让我们都得到了尊宠,陛下封舅舅为阳安侯,而且皇后的尊号尚未确定,就预先封她的父亲为孔乡侯;还罢免了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朝廷的诏书接连下达,政事变动频繁,仓促而没有章法。臣即使不能明确陈述其中的大义,也不能坚决辞让爵位,只是随波逐流地接受了封侯,增加了陛下的过失。近来郡国多次发生地震和水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日月不明,五星失序,这都是朝廷举措失当、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混乱的征兆啊。

臣私下认为,人若是没有子嗣,即使年过六七十岁,仍然会广泛的寻求子嗣。孝成皇帝深知天命,洞察至德,壮年时克制自己,立陛下为继承人。可是先帝突然去世,现在由陛下继位,如今四海安宁,百姓无忧,这是先帝的圣德,是符合天意和人事的功绩。臣听说‘天威不违颜咫尺’,希望陛下能够深思先帝立您为继承人的用意,努力克制自己,身体力行,以观察群臣的顺从和教化。天下是陛下的家,亲近的人何愁不富贵,所以不应该如此仓促行事,这样国运不会长久的!师丹的多次上书,言辞那是相当的恳切直率。

傅太后的侄子傅迁在哀帝身边侍奉,他的行为尤其奸邪,哀帝十分的厌恶他,就免去了他的官职,并把他遣送回了原籍。傅太后听说后怒不可遏,哀帝不得已,又留下了傅迁。这时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师丹上奏说:这份诏书前后矛盾,让天下人都很疑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臣请求将傅迁遣送回原籍,以消除朝中的奸党。但是迫于傅太后的压力,最终还是没能把他遣送回国,而且又让他担任了侍中,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时议郎耿育上书为陈汤鸣冤说:甘延寿、陈汤,为扬我大汉国威,冒死征战,雪洗了国家多年的耻辱,讨伐了不受约束的异域君主,擒获了万里之外的强敌,这样的功绩实在无人能比!所以先帝不仅嘉奖他们,还下诏宣扬他们的功绩,并为此更改了年号,用来警示后世。当时,南郡献上了白虎,边境也没有警示。这时恰逢先帝病重,但是仍然对此念念不忘,并多次派尚书责问丞相,催促他们为甘延寿、陈汤建立功勋,唯独丞相匡衡排挤他们,最终只封了甘延寿、陈汤几百户的封地,这是让功臣战士失望的原因。孝成皇帝继承了基业,凭借着朝廷征伐的威势,没有发动战争,此时国家无事,而朝中却出现了奸邪的大臣,企图专权,排挤有功之臣,使得陈汤蒙冤被囚,不能自辩,最终无罪被弃。如今敦煌正处在通往西域的要道上,以往威名赫赫的功臣,转眼间就身陷囹圄,又被郅支的遗民嘲笑,这实在很可悲啊!至今出使外国的使者,没有一个不提及郅支的被诛以宣扬汉朝的强盛。借助别人的功绩来威慑敌人,却抛弃功臣以满足谗言,岂不令人痛心?更况且平安之后还不忘危险的时候,兴盛的时候必然会考虑衰落的时机,如今国家既没有文帝多年节俭积累的财富,也没有武帝时期的英勇将领,唯独有一个陈汤可以使用!即使他生不逢时,也希望国家能够追录他的功绩,封表他的坟墓,以激励后人。陈汤有幸生在圣世,但是却没有享受长久的功绩,皇帝就听信奸臣的谗言,把他驱逐流放,让他无处安身。而那些远见之士都会通过计算,认为陈汤的功绩世代难及,而他的过错却是人之常情,陈汤尚且如此,即使再有人破骨露骸,仍然会被谗言所困,被嫉妒之臣所束缚。这是臣为国家深感忧虑的原因。奏书呈上后,哀帝就召回了陈汤,陈汤最终在长安去世。

公元前6年的春季正月,北地郡落下了十六颗陨石,随后朝廷就下诏大赦天下。

此时司隶校尉解光上奏说:臣听说许美人和故中宫史曹宫都曾受到孝成皇帝的宠幸,生下了皇子,但这些皇子都神秘失踪了。臣派官吏进行查问,这才得知了详情:元延元年,曹宫怀孕;当年十月,曹宫在掖庭牛官令舍生下孩子。随后中黄门田客持诏书与掖庭狱丞籍武,命令将孩子关入暴室狱,不要问是男是女,是谁的孩子!曹宫说:好好藏起我孩子的胞衣,狱丞知道这是谁的孩子!三天后,田客持诏书问籍武:孩子死了吗?籍武说没死。田客说:皇上和昭仪很生气,为什么不杀死这个孩子!籍武叩头哭泣说:如今不杀孩子,我会死;杀了孩子,我也会死!随即他就通过田客上奏说:如今陛下没有子嗣,所以这个孩子无论贵贱,还请陛下三思!等到奏书呈上后,田客又持诏书将这个孩子带走,随后交给了中黄门王舜。王舜接受诏命,将这个孩子带入宫中,为他选择了乳母,并嘱咐好好抚养孩子,以后会有赏赐,但是不要泄露这个秘密!王舜选择官婢张弃为乳母。三天后,田客又持诏书和毒药给曹宫。曹宫悲戚的说:果然如此,她们姐妹想独霸天下!我的孩子是男孩,额上有壮发,像孝元皇帝。如今孩子在哪里?她们要杀他了!这事怎么能让长信宫知道呢?于是就服毒死了。张弃抚养了孩子十一天,曹宫的长官李南就持诏书将孩子带走,最终不知去向。许美人在元延二年怀孕,十一月生下孩子。昭仪对成帝说:你常骗我说从中宫来,既然是从中宫来,许美人的孩子又是从哪里来的!许氏难道要重新得势吗?说着她就愤怒地用手捶打自己,并用头撞墙,又从床上滚到地上,一直哭着不肯吃饭,还说:你现在想怎么安置我,我想回去了!成帝只好哄着说:我现在告诉你,你反而更生气,真是不可理喻!就这样,成帝也不吃饭了。这时昭仪说:陛下既然知道是这样,不吃饭干什么!陛下曾说过:绝不会辜负你!如今许美人有了孩子,你竟然违背诺言,这是为什么?成帝说:我答应的是赵氏,所以不立许氏,让天下没有人能超过赵氏,你就不要担心了!后来成帝就下诏派中黄门靳严从许美人那里将孩子带走了,把他装在苇箱中,并放在饰室帘南。成帝与昭仪坐在一起,让御者于客子解开箱子的封口,封口还未解开,成帝就让于客子和御者都出去,随后自己关上门,独自与昭仪在室内。过了一会儿,成帝就开门叫于客子进来封好箱子,并持诏书让中黄门吴恭交给籍武说:告诉籍武,箱子里有死孩子,把他埋在隐蔽处,不要让人知道了!籍武在狱楼墙下挖了个坑,随后将孩子埋在了里面。其他因服药而流产的事件不计其数,都发生在四月丙辰大赦之前。臣谨查:永光三年,男子忠等人盗掘长陵傅夫人的墓,事情在大赦之后,那时孝元皇帝下诏说:‘这是朕不能赦免的罪行。’一定要彻底追查,让所有人都伏法,这事天下人认为是应当的。在那之后,赵昭仪扰乱圣朝,亲手灭绝继嗣,她的亲属应当受到天诛。而她的同产亲属都身居尊贵之位,试图接近皇帝,让群臣寒心,请陛下下诏彻底追查此事!丞相以下的官员商议依法处理,哀帝于是就免去了新成侯赵钦、钦兄子成阳侯的爵位,并将他们贬为庶人,同时将家属流放到辽西郡。

这时议郎耿育上书说:我听说继承权位失去正统,废黜嫡子而立庶子,这是圣人立法所禁止的,也是古今最需要警戒的事情。然而,当太伯看到历法知道嫡子地位的时候,他却谦让不争,而是委身于吴、粤之地,他采取的是权宜之计,而且不按常法行事,最终让位给王季,以此来推崇圣嗣,最终成就了子孙继承基业七八百年的美谈,这种功绩可以说是超越了三王,道德也最为完备,因此尊号追及太王。所以说世间若有非常之变,然后才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知道继嗣若是不能及时确立,又考虑到即使没有皇子,自己去世后国家也难以维持长治久安,到那时权柄之重将受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无穷,少主幼弱则大臣难以控制,世间若是没有周公那样的辅佐之臣,恐怕会导致社稷危亡,天下倾覆。他知道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怀有独见之明,而且内心果断,因此废除了后宫逐渐掌权的趋势,断绝了微嗣祸乱的根源,想要将皇位传给陛下以安定宗庙。小臣既没办法深入探讨国家安危的大计,也想不出什么金点子来,更不晓得该怎么去宣扬先帝的圣德,讲讲先帝的志向。结果呢,我就只知道在省内瞎折腾,把私宴的事儿给抖搂出来了,还诬陷先帝有迷惑人的过错,害得宠妾石媢被诛杀。这可真是太不应该了,这完全违背了贤圣的高瞻远瞩,又辜负了先帝为国担忧的一片苦心!要说大德行不拘泥于世俗的看法,立大功不合乎众人的意愿,这正是孝成皇帝比我们这些大臣高明的地方呀!陛下您的圣德那可是和皇天一样的,我们这些平庸无能的小臣子怎么能比得上呢!再说了,褒扬顺从君父的美德,纠正消除以前的过错,这可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道理。若是事情不在当时据理力争,提前进行预防,却一个个都跟着起哄,只求能保住自己的富贵;先帝去世之后,尊号都定好了,啥事儿也都结束了,这才想起去追究那些来不及的事情,揭露那些不为人知的过错,这可真让我痛心啊!希望陛下您能下诏让有关部门好好商量商量,就像我说的这样,应该向天下人宣布,让大家都明白先帝圣意的初衷。要不然,就白白让那些诽谤的言论传到先帝的陵墓那儿,从而流传到后世,还传到那些少数民族那里,进而传遍全国,这可不是先帝托付后事的意思啊!做儿子的应该善于继承父亲的志向,善于完成父亲没完成的事情,希望陛下您能明察呀!哀帝也觉得太子有赵太后撑腰,索性就不再追究这件事了。由此傅太后就很感激赵太后,赵太后也对傅太后很有好感,可太皇太后和王氏家族就对赵太后不太满意了。

结果过了没多久,光禄大夫傅喜就被任命为了大司马,还把他封为了高武侯。?

秋季九月,虞地又落下了两颗陨石。此时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再次上奏说: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应该再沿用定陶藩国的名称,应该冠以大号;所用的车马、衣服都应符合皇后的规格,并设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让他们各司其职;还应该为共皇在京师立庙。哀帝再次让大臣们商议这事,群臣也大多顺从旨意说:母以子贵,应该立尊号以彰显陛下的孝道。唯有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认为不可。师丹说:圣王制礼,那可是要向天地取法的!这种尊卑之分,就是为了摆正天地的位置,可不能乱呐!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用“定陶共”作名号,那是母随子、妻随夫的意思。现在要是想立官设吏,车服跟太皇太后一样,这可不符合“尊无二上”的原则呀!定陶共皇的谥号都定好了,按道理就不能再改了。礼制上说:“父亲是士,儿子是天子,祭祀用天子的礼节,可尸体穿的还是士的衣服”,儿子没有给父亲封爵的道理,这还不是为了尊崇父母嘛。过继给别人当儿子的,就成了别人的儿子,所以要为被过继的人服斩衰三年,而对自己的父母只服一年,这是为了尊崇本祖、重视正统呀!孝成皇帝圣恩浩荡,所以给共王立了后,并对她供奉祭祀,让共皇成了一国的太祖,万世都不毁,这其中的恩义都备齐了。陛下既然继承了先帝,主持大宗,承接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按道理就不能再奉定陶共皇的祭祀进他的庙了。现在想在京师立庙,还让臣下祭祀,这可是没有主人的祭祀呀!再说了,亲缘关系疏远了就该毁掉。空着一国太祖不毁的祭祀,却去搞没有主人该毁的不正之礼,这可不是尊崇厚待共皇的好办法呀!师丹就这么渐渐跟哀帝的心意不合了。这时有人上书说:古代用龟甲和贝壳当货币,现在用铜钱代替,害得老百姓穷得叮当响,应该改改货币制度了。哀帝就问王丹的意见,王丹说可以改。哀帝就把这事交给有关部门进行讨论,大家都觉得用铜钱好久了,不好突然改变。王丹年纪大了,忘记了自己之前说的话,又附和了公卿们的意见。后来,王丹让下属书写奏章,下属就私自抄写了草稿。丁、傅两家的子弟听说后,就派人上书告发“王丹上奏的封事,行路的人都拿着他的奏章。”哀帝询问将军和朝中大臣的意见,大家都回答说:“忠臣不应该公开进谏,大臣上奏的事情不应该泄露,应该把这事交给廷尉去处理。”等把事情交给廷尉后,廷尉就弹劾王丹大不敬的罪名,可是事情还没有决定下来,给事中申咸和博士炔钦就上书说:“王丹的行为无可比拟,近世的大臣中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他发愤上书,奏封事,只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让主簿去书写,泄露的过错不在王丹,若是因此就贬黜他,恐怕不能平息众人的心呐。结果哀帝将申咸和炔钦的官阶各降了两级。哀帝最终还是下诏免去了王丹的职务,他说:“朕考虑到你位高权重,而且心怀诡计,可能会迷惑国家,如今进退都会违背命令,行事更是反复无常,朕实在为你感到羞耻呀!因为你曾经托付傅位,所以朕不忍心将你交给廷尉去审理,现在收回你的大司空、高乐侯印绶,罢免你的官职,你就回家安享天年吧!

王丹被免职后,尚书令唐林就上疏说:我看到陛下免去大司空王丹的诏书,深感痛心!君子写文章,那得给贤者藏着掖着点儿。王丹这人,可是世间的儒学大师,德行那是国家的楷模,又亲自教导皇帝陛下,三公之位他都坐过;而且他就犯了那么一丢丢小错,天下人都没瞅见他有啥大毛病。如今这事儿都过去了,要是免去他的爵位是不有点过分了。京城的聪明人都觉得得给王丹恢复爵位和封邑,好让他接着参与朝政。陛下啊,您就听听大家的意见,安抚一下师傅之臣吧!哀帝听了唐林的话后,马上就下诏赐给王丹关内侯的爵位。?

哀帝还采纳了杜业的主意,把朱博叫来,又让他当上了光禄大夫;后来,又提拔他做了京兆尹。到了冬季十月,哀帝直接任命朱博当大司空了。?

中山王箕子,打小就有眼病,他奶奶……冯太后亲自照顾他,为他多次祈祷祭祀以求解除病痛。哀帝还派中郎谒者张由带着医生前去治疗他。张由一向有狂病,有次他病发时,就愤怒地离开,擅自回到了长安。尚书就责问张由擅自离开的情况,张由十分害怕,于是就诬告中山太后诅咒皇帝和傅太后。傅太后和冯太后曾经一起侍奉元帝,由于傅太后心里记恨冯太后,于是就派御史丁玄前去调查;结果调查了数十天,啥也没查到。随后又派中谒者令史立去处理这事;史立接受了傅太后的指示,心里很是希望得到封侯,于是就开始审讯冯太后的妹妹习和弟媳君之,这下死了数十人,他还诬告说:“诅咒,谋杀皇帝,立中山王。”对此责问冯太后,冯太后心里十分不服。这时史立说:“熊上殿时多么勇敢,现在怎么胆怯了!”冯太后对左右说:“这是宫中的话,前世的事情,官吏又是怎么知道的?这摆明了是想陷害我!”于是就服毒自杀了。宜乡侯参、君之、习夫以及其子都应当连坐的,他们当中有的自杀了,有的被处死了,总共死了十七人,众人都很怜悯他们的遭遇,可是生在帝王家,又有什么办法呢。?

司隶孙宝上奏请求重新审理冯氏的案件,傅太后大怒说:皇帝陛下设置司隶,是为了让他来监察我!如今冯氏反叛的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他却想挑刺来宣扬我的恶行,我应该坐罪!哀帝于是就顺从了傅太后的意思,将孙宝抓进了监狱。随后尚书仆射唐林为了孙宝争辩,哀帝就认为唐林结党营私,又将他贬为了敦煌鱼泽障候。大司马傅喜、光禄大夫龚胜对此据理力争,哀帝为了傅太后的颜面,就下令释放了孙宝,恢复了他的官职。张由因为率先告发冯太后谋反的事,所以被赐爵关内侯;史立升任中太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