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39章 汉廷儒仪政渐显,羌胡兵戈势已分

公元前61年的春天,汉宣帝第一次到甘泉宫举行了祭天仪式;三月又到河东郡祭祀了土地神。宣帝特别重视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宗教传统,不仅严格遵守祭祀前的斋戒礼仪,还按照术士们的建议新建了许多神庙。他听说益州有能带来祥瑞的金马和碧鸡神灵,通过特定的仪式可以为百姓祈福,于是就派了来自蜀地的谏官王褒带着符节前往当地寻找这些神灵。

汉宣帝听说王褒很有才华,就把他召来写了一篇《圣主得贤臣颂》。文章大意是:贤臣就像锋利的工具一样,用好了这把工具做事才能事半功倍。比如笨工匠使用钝器干活,就十分的费劲;聪明的工匠用锋利的工具干活,就能轻松建起一座高楼;普通人要是骑着劣马赶路,那怎么走都走不了多少路,要是驾驭良马就能日行万里,这都说明工具和人要匹配。圣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天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找到贤臣。过去周公礼贤下士才让周朝兴盛,齐桓公通过招揽人才成就了一番霸业。而贤臣在没有遇到明主时可能不得志(比如伊尹当厨子、姜太公当屠夫等),但当他们遇到明君后就能大展宏图,富贵加身。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臣子就像龙和云、风和虎一样,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只要君臣之间心意相通,那么治国就像顺风扬帆、大鱼入海般顺畅。这样的国家自然就会出现政令通达、百姓安乐的局面,君主根本不需要学习彭祖修仙求长生的方法,只是通过贤臣的辅佐就能治理好天下。

张敞跟宣帝说:陛下还是少玩点豪华马车之类的东西,也别信那些神仙方士的鬼话,专心治国才是正经事。没想到宣帝还真听进去了,就把宫廷方士的职位都裁了。之前赵广汉当京兆尹的时候,表现特别棒,但后来接班的都不行,张敞虽然不如赵广汉那么机灵,但胜在文化修养好。

汉宣帝非常喜欢搞排场,宫殿车马比先帝还奢华,外戚家族也都很嘚瑟。谏官王吉就上书说:皇上您虽然英明睿智,但治国不能光靠开会审案子。您的一举一动老百姓可都看着呢,您得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影响。我建议恢复周朝的那些礼仪制度,挑选那些贤能的人才,让他们在合适的职位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别老是让官二代占着位置,至于外戚给点钱就行了,权利的话就算了,以免出现外戚专权的事,同时呢,为了给国家省点钱,还是少搞文艺演出。但是宣帝觉得这老头的想法太理想化了,就没搭理他。王吉一气之下,直接请病假回老家了。?

义渠安国来到羌人的地盘谈判,他就找了三十多个当地的豪强,还把那些桀骜不驯的豪强给杀了,又派兵屠杀了上千的羌人。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投降的羌人觉得汉朝已经不再信任他们了,就开始劫掠小部落,入侵边塞,他们的带头人就是杨玉,在他的带领下,义渠安国被打得丢盔弃甲,逃回令居城后,就向朝廷报告了这边的情况。

羌人叛变,那朝廷不能坐视不管呀!就想着找一位大将带兵去平叛,这时七十多岁的赵充国主动请缨,拍着胸脯说:这事儿非我莫属!宣帝问他要多少兵,赵充国说:打仗这事得亲眼看看,我先去金城前线看看情况,羌人作死造反,很快就能收拾!宣帝笑着答应了。四月,朝廷就大举发兵,由老将赵充国带兵出征。

赵充国率领军队走到了黄河边,趁着天黑偷偷派了三队人马过河布阵,等到天亮后,大部队才开始渡河。老将军看见羌人派出小股骑兵前来挑衅以后,就叮嘱士兵们别上当!咱们眼光要放长远,不能贪图小便宜!派出去的侦察兵发现险要的四望峡竟然没人把守,老将军得意道:这些羌人根本不会打仗!要是在这埋伏,咱们哪过得来?

赵充国打仗喜欢远距离侦察,部队行军时一定会做好战斗准备,部队驻扎时一定会建造坚固的营垒,他为人稳重、爱护士兵,作战之前一定会制定好详细的作战计划,然后才出兵作战。他率军向西出发,一直走到了西部都尉府,随后他就每天犒赏士兵,这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士兵都愿意为他效力。面对羌人的挑战,赵充国选择坚守不出。等抓到羌人俘虏后,经过审讯得知那些豪强正在窝里横,他们说皇上派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来,这老头还善于用兵,现在就是我们想战死,也是不可能的事了。一开始,罕、幵部落的豪强靡当儿派弟弟雕库向都尉通风报信,说先零部落打算反叛。结果没几天,先零就真的反了。因为雕库的族人很多都在先零部落,都尉就把雕库扣下当人质。赵充国却觉得雕库并没犯错,就放他回去了,并让他给部落首领带个话:朝廷只杀有罪的人,大家要和反叛者划清界限,别自寻死路。皇上说了,羌人之间能互相抓捕斩杀反叛者,不仅可以免罪,还会按功劳给钱,被捕者的妻儿、财物也都赏给抓捕者。赵充国就是想靠这种方式,来招降罕、幵部落和被胁迫的羌人,瓦解反叛势力,等他们疲惫时再动手。这时,朝廷已经从内地调了六万士兵驻守边疆。酒泉太守辛武贤却有新的提议,他说:现在郡里的士兵都守在南山,导致北边空虚,这不是长久之计。等到秋冬再进攻,那是对付境外敌人的办法。眼下敌人天天都来骚扰,这里土地贫瘠又寒冷,汉朝的马受不了冬天的严寒,不如让部队在七月上旬出发并带足三十天的粮草,经过张掖和酒泉,攻打在鲜水的罕、幵部落,就算不能把他们全部消灭,也能抢他们的牲畜、抓他们的妻儿,然后撤军。等到冬天再打一次,敌人肯定会被打垮。

宣帝把辛武贤的奏疏交给赵充国,让他发表一下他的意见。结果赵充国看到奏疏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一匹马驮三十天的粮草,再加上士兵的衣物和兵器,这根本追不上敌人。而且敌军肯定会摸清我军的动向,边退边找水草丰茂的地方,然后他们躲进山林。要是我们深入追击,敌人就会守住险要的地方,然后截断我军的退路和粮道,这样的话,我们必然会损兵折将,不仅会被外族耻笑,后果更是难以挽回。至于辛武贤说的能抢牲畜、抓妻儿,这就是空想,不是个好办法。先零带头叛乱,其他部落也是被胁迫才叛乱的,我们不如放过罕、幵部落,先打先零立威,然后派懂羌人风俗的官员前去安抚他们,这才是稳操胜券、安定边疆的策略呀。宣帝又把赵充国的回复发给大臣们商议,公卿们却觉得:先零部落势力强悍,还有罕、幵部落的协助,要是不先打罕、幵的话,根本对付不了先零。 于是,宣帝就任命许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让他们按照辛武贤的策略去办事。同时写信批评赵充国说:现在转运粮草已经十分劳民伤财了,你带一万多士兵,不趁着秋天水草丰茂的时候抢敌人的物资,要是等到冬天敌人囤好了粮食躲进山里,又凭险据守,士兵们都挨冻受冻的,还怎么打仗?你不为国家节省开支,想用几年时间耗死敌人,谁不想轻松作战?现在朕命令辛武贤七月出兵攻打罕羌,你这次必须一同进军,不许再犹豫了!

赵充国向宣帝上书说:陛下之前派人向罕部落传达汉军不会攻打他们的意思,以此来打消他们的疑虑。我已经让幵部落的首领雕库去宣扬陛下的恩德了,此时罕、幵部落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现在是先零羌的首领杨玉占据险要山林,伺机侵扰我军,罕羌并没有犯事。如果放弃先零不打,反而先去攻打罕羌,这就是放过有罪的人,却惩罚那些无辜的人,这会导致平乱不成反而制造更多的麻烦,我想这肯定不是陛下的本意。?兵法说‘当进攻力量不足时,防守会变得更有优势’,还说‘善战的人会主动调动敌人的情绪,而不是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现在罕羌如果想侵犯敦煌、酒泉,我们正好借机整顿军队,以逸待劳,这才是取胜的好办法。现在要是派军队主动出击,放弃防守的大好优势,反而被敌人牵制住,我认为这样不行。?先零羌想叛乱,所以和罕、幵部落结盟,但他们心里也害怕汉军,而且罕、幵部落随时可能背叛他们。我猜先零的计划是先解救罕、幵部落的危机,巩固盟约。如果我们先打罕羌,先零肯定会来帮忙。如今敌人粮草充足、马匹健壮,贸然进攻不仅难以取胜,还会让先零借此拉拢罕羌,增强他们的势力。到时候敌人的兵力超过两万,再胁迫其他小部落加入他们的大军,局面会变得更糟糕,到时国家的忧患恐怕就不止两三年了,而是长达十年。?我的建议是,先攻打先零,这样罕、幵部落不用打就会投降。要是先零被灭后,罕、幵还不投降,我们等到正月再出兵,这才是最合适的时机。如果现在出兵的话,我实在看不到半点好处。 戊申日,赵充国就向朝廷呈上了这份奏书。到了七月,宣帝回信同意了他的计划。?得到朝廷的批准后,赵充国就率军前往先零部落的驻地。先零的军队由于长期驻扎在外,导致放松了警惕,此时看到汉军突然出现,就慌忙丢下辎重,想渡过湟水逃跑,因为道路狭窄难行,赵充国也没有急着追击。这时有人建议速战速决,赵充国却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人呢?如果把他们逼的太急,他们定会拼死反抗,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们要慢慢追,而他们只顾着逃命,反而会觉得更安全。果然,敌军在渡河时淹死了几百人,还有五百多人投降或被斩杀,汉军直接缴获了十万多头牲畜、四千多辆战车。?等军队进入罕部落的境内后,赵充国下令不许烧房子、踩庄稼。罕羌人知道后兴奋的说,汉军果然不打我们! 首领靡忘派人来请求回到原来的居住地,赵充国就把这事上报给朝廷,结果还没等到回复,靡忘就亲自来投降了。赵充国给了他食物,又让他回去劝族人归降,结果遭到了手下将领们的反对:“这是叛贼,不能私自放走!” 赵充国却说:你们只知道按规矩办事,不懂的为国家大局考虑!他的话音刚落,朝廷的诏书就到了,同意让靡忘将功赎罪。最后,罕部落不战而降。宣帝又命令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在十二月和赵充国会合,一起攻打先零。此时已有一万多的羌人投降了,赵充国判断敌军很快就会崩溃,就打算撤掉骑兵,留下一批士兵屯田,等敌人自己瓦解。可他的奏书还没送上去,就收到了朝廷要求他进军的诏令。赵充国的儿子赵卬很担心,就找人劝他:如果出兵会危及国家,坚持自己的意见还说得过去,但现在这事利弊难料,何必要冒险呢?要是惹得陛下不高兴,派使者来问责,到时您自身都难保,还怎么顾得上国家??赵充国叹息道:你小子说这种话太不负责了!当初要是听我的,羌乱哪会发展到现在这样?之前商议平羌人选,我推荐了辛武贤,可丞相御史却提议派义渠安国,结果引发了叛乱。等到金城、湟中的谷价每斛八钱时,我就说买三百万斛粮食存下来,到时羌人肯定不敢乱动。耿中丞却只买了一百万斛,义渠安国两次出使又消耗了一半,就是因为错过了这两个关键策略,这才酿如今的大祸。现在战争拖得越久,要是边境的其他势力趁机生事,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啊,难道只有羌族值得担忧吗?这时就算拼了我的这条老命,我也要坚持最正确的意见,相信英明的陛下会采纳忠言的。

赵充国向朝廷建议屯田,他说:我带领的官兵和牛马,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草,长期供应压力太大。如果一直维持这种劳役,说不定会带来其他的麻烦事,给陛下增添忧虑,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再说了,对付羌人用脑子会更容易,动粗的话很难将他们彻底消灭,所以我认为现在不宜出兵。?我打算在临羌到浩亹这片区域实施屯田,这里有羌人以前的耕地、公田,还有两千多顷没被开垦的荒地,不少邮亭也因年久失修荒废了。之前我派人进山砍了六万多棵树,都堆放在河边备用,现在我建议撤掉骑兵,只留下一万零二百八十一名步兵,让他们驻守在关键的地方。等开春河面解冻后,就能用水路运粮了,同时修缮邮亭、疏通沟渠,在湟峡西边修建七十座桥梁,打通到鲜水的道路。待到春耕时节,就给每人分二十亩地,让他们耕种;等到四月草木生长后,就从郡里和属国各调一千骑兵,作为巡逻队保护屯田,这样既能加强金城郡的防御,又能节省军队的开支。现在大司农转运的粮食,已经足够这一万人吃一年了,相关的田地和农具清单我也一并呈上。

汉宣帝收到奏章后就回复道:老将军,按你的计划,羌乱什么时候能够平定?具体要多久?你再仔细盘算下利弊,然后给朕详细讲述一番。

赵充国就再次上奏说:我听说,真正厉害的军队追求的是不战而胜,所以更看重谋略。古人说‘百战百胜不算高明,关键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等敌人犯错’。虽然羌人的习俗和中原的略有不同,但趋利避害、爱惜家人、害怕死亡的本性是一样的,现在他们失去了肥沃的土地和丰美的牧场,民众四处流浪,人心早就散了。?如今陛下撤回大军,只留下一万人屯田,这既顺应了天时地利,又能等敌人主动露出破绽,这样一来,就算他们不会马上投降,几个月内也必然会崩溃。目前已经有一万零七百多人投降了,还有七十多人被劝离,这就是瓦解他们的好势头,我总结了屯田的十二个好处:

一:留下的步兵一边屯田种粮,一边保持戒备,对他们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

二:挤压羌人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无法回到好地方,采取从内部瓦解的策略;

三:百姓能正常耕种,不耽误农事;

四:节省骑兵粮草开支,军马一个月的口粮够屯田兵吃一年;

五:春天我们减少活动的兵力,沿水路运粮,向他们展示我军的实力,向他们传递出我们要长期防御的信号;

六:我们使用备好的木材来修缮邮亭,加固金城的防御;

七:我们不冒险出兵,让羌人在恶劣环境里自生自灭;

八:避免长途追击造成的伤亡;

九:对内不失威严,对外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十:我们不刺激其他部族,防止引发新乱子;

十一:我们修路搭桥,控制西域,让大军出行如履平地;

十二:我们要节省军队的开支,提前停止徭役,防范意外事情的发生。

出兵打仗的坏处多多坏处,屯田却有这么多好处,还请陛下慎重考虑!

汉宣帝又追问:你说的几个月就能结束战争,到底是今年冬天,还是什么时候?要是羌人趁我们撤兵的时候,集结兵力袭击屯田的士兵和沿路的驻军,再次劫掠百姓,又该怎么应对呢?你想清楚再奏报!

赵充国第三次上奏解释:打仗靠的是谋划,准备越充分就越容易赢,现在先零羌剩下的精兵不过七八千人,他们没了土地,只能四处逃窜,再加上饥寒交迫,每天都有人叛逃。依我判断,最迟明年春天,他们就会彻底崩溃,所以说几个月内就能结束战争。?陛下您看,从敦煌到辽东长达一万一千多里的边境线,只有几千官兵驻守,羌人多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没占到便宜。现在即便撤了骑兵,那剩下的一万屯田精兵也足够威慑他们了。接下来到三月底,羌人的马匹瘦弱,他们不敢丢下妻儿长途奔袭,更不敢拖家带口的回老地方。?当然了,小规模的骚扰很难完全杜绝,但如果出兵不能彻底消灭羌人,又无法阻止骚扰,那就没必要冒险。现在放弃坐等胜利的机会,反而出兵涉险,只会白白的消耗国力、损害朝廷的威望。有人觉得出兵能避免被指责,但这只是臣子想要自保的私心,对国家并没有好处!

赵充国的奏章每次递上去,朝廷都会组织大臣讨论。一开始支持他的人只有三成,后来增加到五成,最后八成的大臣都赞同他的建议。汉宣帝就开始责问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这可把他们吓得纷纷认错。魏相说:我不懂军事,但赵老将军的计划向来靠谱,我相信他。最终,汉宣帝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不过考虑到破羌将军和强弩将军多次提议出兵,便决定两边的方案都执行,下令让两位将军和中郎将赵卬率兵出击,结果强弩将军招降了四千多人,破羌将军杀敌两千,赵卬杀敌和招降两千多人,赵充国又招降了五千多人。最后汉宣帝才下令撤军,只留下了赵充国继续屯田。

赵充国很是能坚持真理,他能分得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是他取胜的关键,除此之外呢,他在战前的准备工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做事情之前,也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做好完全的准备再去做,不能盲目的去干事。

这一年,大司农朱邑去世。宣帝很惋惜这位廉洁的官员,就赐给他儿子一百斤黄金用于祭祀。前将军、龙頟侯韩增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北方的丁令连续三年攻打匈奴,杀死了几千人,匈奴派出一万骑兵反击,却无功而返。

公元前 60 年的二月,京师出现了凤凰,还降下了甘露,这种现象被视为祥瑞之兆,汉宣帝就下令大赦天下。

到了夏天五月,赵充国向朝廷奏报:羌族原本有五万的兵力,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我们斩杀了七千六百人,三万一千二百人投降,还有五六千人在河湟地区溺亡或饿死。估算下来,跟着煎巩、黄羝逃脱的羌人,最多只有四千人。现在大局已定,我请求撤军!汉宣帝直接批准了他的请求,赵充国便整顿军队准备班师回朝。

在返程途中,赵充国的朋友浩星赐前来迎接,并劝他:现在大家都觉得,破羌将军和强弩将军出兵,因为斩杀和俘虏了很多敌人,所以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这事吧,明白人都知道,就算他们二人不出兵,羌人也撑不了太久。您在面见皇上的时候,最好把功劳都推给那两位将军,这才是明智之举。赵充国却坚持道:我年纪大了,爵位也到头了,怎能为了一时的功劳去欺骗皇上?军事策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是要给后世做参考的。我要是不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等我死后谁还能提这些重要建议?最终,他还是如实地向宣帝汇报了破羌的整个过程,汉宣帝也认可了他的计策,同时免去了辛武贤酒泉太守的职务,让赵充国重新担任后将军。

到了秋天,羌族的若零、离留等部落首领,联合起来斩杀了先零部落的大首领犹非、杨玉。随后,若零、泽等四千多人率众投降了汉朝。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汉朝封若零、泽为帅众王,其他人也分别被封为侯、君。同时,汉朝首次设立金城属国,还在那里专门安置了投降的羌人。之后,汉宣帝就让大臣们举荐护羌校尉。当时的赵充国患病,所以四府就推荐了辛武贤的弟弟汤。赵充国在得知这消息后,就急忙上书,提出了反对意见:汤爱喝酒,他肯定管不好羌人,还不如安排他哥哥临众去。虽然汤一开始被任命了,但后来还是换成了临众。临众因病免职后,五府又推荐汤,结果汤多次醉酒侮辱羌人,导致羌人再次反叛,事情发展果然如赵充国所料。辛武贤因此就记恨上了赵充国,向朝廷上书告发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卬泄露朝廷机密,赵卬最终入狱自杀。

司隶校尉盖宽饶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但也因此多次触怒汉宣帝。当时汉宣帝重用刑罚,信任中书官员,盖宽饶上书直言道:现在圣人之道衰落,儒术不受重视,却让受过宫刑的人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用法律代替《诗经》《尚书》。他还引用《易传》说:五帝时天下是公有的,三王时天下成了一家的,家天下传给子孙,公天下传给贤能之人。可汉宣帝却认为他这是在怨恨诽谤朝廷,就把奏章交给中二千石官员审议。执金吾认为盖宽饶有谋逆之心,谏大夫郑昌则认为国家有忠臣的存在,奸邪之人才不敢肆意妄为。盖宽饶一心为国,他又没有靠山,秉公执法,却因直言被弹劾,我身为谏官,不能不说句公道话!但汉宣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到了九月,就把盖宽饶抓进了监狱。盖宽饶在北阙下自刎,众人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匈奴的虚闾权渠单于率领十多万骑兵在边境附近狩猎,企图入侵汉朝边境。可是还没等行动,他的臣民题除渠堂就投降了汉朝,并向朝廷报告了此事。汉朝封题除渠堂为言兵鹿奚鹿卢侯,并派赵充国率领四万多骑兵,驻守在边境九郡以防备匈奴。一个多月后,单于却因病吐血,只好撤军。在这之后,单于就派使者前来请求和亲,可他还没等到汉朝的答复,就离开了人世。

虚闾权渠单于即位后,就废黜了颛渠阏氏。颛渠阏氏便与右贤王屠耆堂私通。等到单于病重时,颛渠阏氏让右贤王先别走远,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单于去世后,颛渠阏氏和弟弟左大将且渠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为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上位后,性情残暴,杀害了刑未央等人,重用都隆奇,还把虚闾权渠单于的近亲都撤职,换上了自己的亲信。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没能继位,就逃到了岳父乌禅幕那里。匈奴的日逐王先贤掸,因父亲让位,很多人觉得他该当单于。因为他和握衍朐鞮单于关系不好,便想投降汉朝,于是就派人前去联系汉朝的骑都尉郑吉。郑吉就调集了渠犁、龟兹等国五万人,前去迎接日逐王及其部众一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途中有逃跑的人,郑吉直接把他们杀了,最终成功将他们带到了京师,朝廷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郑吉接连攻破车师、降服日逐王,在西域的威望大增,兼任车师以西北道的都护,从此开始,汉朝设立都护一职,郑吉也被封为了安远侯。他在西域设立幕府,治所在乌垒城,距离阳关有两千七百多里。如今匈奴的势力衰落,不敢再和汉朝争夺西域的归属了,同时僮仆都尉这一官职也被废除。都护负责监督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有情况就及时上报,能安抚就安抚,不行就出兵讨伐,汉朝的号令从此在西域通行无阻。握衍朐鞮单于则改立堂兄薄胥堂为日逐王。乌孙的昆弥翁归靡通过长罗侯常惠向朝廷上书,希望立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继承人,还想再次和汉朝联姻,断绝与匈奴的往来。针对此事,汉宣帝让公卿大臣进行讨论,大鸿胪萧望之认为乌孙太远,不可靠,不应答应。但汉宣帝考虑到乌孙新立大功,又不想断了关系,就封解忧公主的弟弟相夫为公主,准备送她出嫁,并派常惠护送。可还没出塞,就听说翁归靡去世了,乌孙贵族就按照原来的约定立岑娶的儿子泥靡为昆弥,号称 “狂王”。常惠则请求先把公主留在敦煌,自己去乌孙看看情况,并准备接公主回去。公卿们再次讨论,萧望之仍坚持反对,汉宣帝最终召回了公主。

公元前 59 年三月,魏相去世。四月,丙吉被任命为丞相。丙吉为人宽厚,懂得谦让,不纠结于琐碎小事,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有大局观。七月,大鸿胪萧望之升任御史大夫。八月,汉宣帝下诏:官员如果不廉洁公正,政务就会混乱。现在小官们工作辛苦,俸禄却很少,这很难做到不压榨百姓啊。从现在起,规定百石以下官吏的俸禄增加十五石。这一年,东郡太守韩延寿调任左冯翊。之前他在颍川太守任上时,韩延寿就发现颍川在经过赵广汉的治理后,民间的矛盾很多。他便改变治理方式,教导百姓相互礼让,还召集地方长老,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礼仪,他又参照古礼,规范百姓的行为。百姓们纷纷遵从这些礼仪,市面上卖假车马、丧葬用品的现象也消失了。后来黄霸接替他治理颍川,延续他的政策,颍川治理得很好。

韩延寿做官,很喜欢推崇礼义,同时非常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聘请当地的贤士,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他又表彰那些孝悌之人,为当地修建学校。每到春秋时节,他都会举行一些乡射活动,仪式非常的隆重;在都试讲武时,他设置斧钺、旌旗,组织射箭、驾车等训练;如果是征收赋税等事务,他也会提前明确日期。他很重视定期集会,所以官吏百姓都很敬畏他。他还设立了基层管理人员,教导百姓遵守孝悌的准则,严查奸邪之人。这些措施一开始看着繁琐,但后来官吏就不用再忙着抓盗贼,百姓也减少了受刑罚的情况,大家都觉得这样很好。

韩延寿对待下属,既给予他们深厚的恩惠,又对他们有明确的约束。要是有人辜负了他的期望,他会先自责: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导致他那么做?有位县尉听后,因自责就自杀了;还有一位门下掾自刎,但他被救了下来。韩延寿对此那是痛哭不已,不仅派人照顾他,还厚待他的家人。他在东郡任职三年,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犯罪案件大幅减少,因此得到了调任。韩延寿巡视到高陵县时,遇到兄弟俩因争夺田产打官司的事。他感到十分痛心,说:我作为郡守,不仅没做好表率,还让百姓骨肉相争,这是我的责任啊,我该辞职谢罪。当天他就说自己得病了,不再处理公务,还躲进了传舍去反思。全县官员也不知如何是好,县令、县丞等都把自己绑起来请罪。这兄弟俩的宗族也纷纷责备他们,兄弟俩十分后悔,剃发露背前来谢罪,互相推让田产,发誓不再争执。这件事传开后,整个郡的百姓都深受触动,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都以这兄弟俩为戒,不再轻易打官司。韩延寿的真诚,让官吏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果然真诚才是必杀技。

匈奴这边呢,握衍朐鞮单于杀了先贤掸的两个弟弟,乌禅幕前去求情,结果人家没同意,这下搞得他很没面子,心里就怨恨起了单于。等到后来左奥鞬王去世,单于就把他的小儿子立为了奥鞬王,并把他留在王庭。单于这操作引起了奥鞬王的贵族们的不满,于是他们就拥立原奥鞬王的儿子为王,随后开始向东迁徙。单于看到他们竟然不服从自己的管理,就派右丞相率一万骑兵去攻打他们,不仅没能取胜,还损失了数千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