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37章 霍氏专权终覆灭,宣帝新政始中兴

公元前67年,三月的时候,汉宣帝就下诏说: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就算是唐尧、虞舜在世也没法治理好天下。如今胶东国的国相王成,处理政事很是认真,胶东国在他的治理下,自愿申报户籍的流亡百姓就达到了八万人,这治理的效果很显着嘛。现特赐王成关内侯的爵位,并享受中二千石的俸禄。然而,好人不长命呀!朝廷的任命书还没到,他就死了,你说气不气人。后来,汉宣帝又通过来朝廷送财政报告、户籍簿册的长史、守丞来了解朝廷政令的得失。这时有人就说:王成报告给朝廷的户籍数量是虚假的,就是为了骗取朝廷的表彰和赏赐。这事就像马蜂窝一样被捅开了,导致许多地方官吏的开始效仿王成,通过虚假的报告来骗取朝廷的赏赐。?

四月份,汉宣帝就立许皇后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同时任命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还把老丈人许广汉封为了平恩侯,又把霍云封为了冠阳侯。霍显听说刘奭被立为了太子,被气得都吃不下去饭,严重的时候都吐血了,这得有多生气呀,虽然很生气,也没忘了发牢骚,她就说:刘奭是皇上在民间时生的儿子,凭什么能被立为太子!如果以后皇后也生了个儿子,难道只能做诸侯王吗?霍显的气生过去了,就开始教唆皇后给太子下毒。在面对她妈出的主意,皇后也是咬了咬银牙,就把太子给找来,还赐给他吃的,想着趁他们一个不注意下点毒。让她失望的是,每道菜送来的时候,太子的保姆和侍从都要先尝,这直接导致她的计划流产了。?

五月的时候,汉宣帝给丞相韦贤赏赐了百斤黄金、安车、驷马,让他回家去养老,韦贤也是乐的逍遥,活得自在。也是从韦贤这儿开始,朝廷就有了退休的制度。?韦贤辞职后,这丞相的位置不能空着呀!这时魏相就被任命为了丞相。过了几天,朝廷又任命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的侄子疏受为少傅。这时许广汉觉得太子年纪还小,就想让自己的弟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针对此事,汉宣帝就问疏广的意见,疏广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他的师友必须是天下的英才,不能只亲近外戚许氏。况且太子已经有太傅和少傅了,官属配备很齐全了,如果再让许舜去监护太子家,那就会显得很浅陋,对太子在天下人面前树立美好的德行是不利的。汉宣帝觉得疏广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就把这事告诉了魏相,魏相一听,赶忙脱帽谢罪说:这种见识不是臣等所能及的。就因为这一件事,疏广就受到了汉宣帝的器重,很多人辛辛苦苦的去奋斗,有时还抵不过人家的一句话。?

这天,长安突然就下起了大冰雹。接着,大行丞萧望之就给汉宣帝说上天之所以下冰雹,就是因为朝中有大臣专权、想独揽朝政引起的。听到他这么说,汉宣帝就觉得他应该很有能力,就让他去做谒者,处理百姓为朝廷提出的的建议,顺便为朝廷挑选一些贤能的人才。萧望之也不负所望,他把那些质量好的建议推荐给丞相、御史大夫试用,质量差点的就交给中二千石官员试用,等试用满一年后,就把试用的结果上报给朝廷,而那些质量最差的建议就不再往上报了。萧望之处理的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汉宣帝的认可。?

十月份,朝廷就下诏说:九月发生的那场地震,让朕感到非常的恐惧,如果有人能指出朕的过失,请大胆的前来进谏,不必在乎有关部门的意见。以前朕的德行不够,没能安抚好远方的民族,导致边境时常燃起战火;如今又整顿军队,加重对边境的防守,长期让百姓受到侵扰,这不是安定天下的办法呀。现在决定撤销车骑将军和右将军在边境的屯兵。而那些没有使用的皇家池苑,就暂时借给贫民去使用,各郡国的宫馆也不再进行修缮,流亡的百姓若是有回归故里的,就借给他们公田,贷给他们种子和粮食,并免除他们的赋税和徭役。?

此时的霍氏家族行事那真的是越发的骄奢放纵了,首先就是霍显修建府第,制造豪华的乘舆辇车,而辇车的装饰也是十分的华丽,外头直接用黄金做涂饰,就连车轮都用熟牛皮给包起来了,她时常让婢女拉着辇车在府中游玩,就连拉车用的绳都是用五彩丝制成的;她还与监奴冯子都私通。其次呢!霍禹和霍山也是有样学样的开始修建府第,更甚得是他俩在平乐馆中骑马驰骋。而霍云呢,他在上朝时,就经常说自己有病,结果就偷偷跑到外面去了,他还带着很多宾客在黄山苑中围猎,有时直接派一个奴仆代他去上朝。霍显和她的女儿们也是频繁地出入长信宫,真是不知道一点收敛,给你们撑腰得人都走了。?

汉宣帝在民间的时候,就听说霍氏家族仗着自己尊贵显赫的地位,胡作非为,心里对他们很不满。等他亲政后,霍显就对霍禹、霍云、霍山三人说:如果你们不努力继承大将军的家业,一旦有人在皇上面前挑拨离间,你们的富贵还能在吗?此时这三人还没放在心上。直到后来,霍家的奴仆与御史府的奴仆为了争夺道路闹得不可开交,霍家的奴仆直接就闯入了御史府,一直到御史出来叩头谢罪才离开。有人就把这事告诉了霍显。这时他们才开始才感到忧虑,害怕自己的富贵没了呀。?

等到魏相做了丞相,就多次在汉宣帝面前提建议,想着让许广汉和金安上等人能够直接出入宫廷,汉宣帝最后也是无奈的同意了。随后汉宣帝又下令允许吏民直接向他呈送密封的奏章,大臣们也可单独见他,汉宣帝的这一操作直接引起了霍家的不满,就想着如何去应对。当时的汉宣帝隐约听闻是霍氏毒死了许皇后,事情虽然没调查清楚,但也开始削弱霍家的势力了。他先把范明友调到了光禄勋,又安排任胜去做安定太守;几个月后,又安排霍光姐姐的女婿张朔去做蜀郡太守,孙女婿王汉去做武威太守,又安排长女婿邓广汉去少府。戊戌日,又安排张安世担任卫将军。霍禹虽然是大司马,却没有实权。范明友、赵平等霍氏相关将领的兵权也被朝廷收回。那些统领胡、越骑兵的重要军职,全部由汉宣帝的亲信许、史两家的子弟担任 。

在汉武帝执政时期,频繁的发动战争,导致百姓贫困潦倒,作奸犯科之事更是层出不穷。由于国家出现了乱象,汉武帝就让张汤、赵禹等人制定法令,并规定了“见知故纵”“监临部主”等罪名,开始实行重罪轻罚、轻罪重罚。从这开始,那些奸猾的官吏就钻法律的空子,相互比附,法令逐渐变的严密、烦琐、苛刻起来,送来的文书都堆满了几案,连法官都无法全部看完。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律就出现了滥用的情况,有时犯了相同的罪,却有不同的处罚,那些奸吏就趁机徇私枉法,想让谁活就找那些轻判的条文,想让谁死就找那些重判的条文,士人都感到十分的冤屈和痛心。?

路温舒给汉宣帝上书说:齐桓公因为无知之乱而兴起;晋文公因为骊姬之祸而称霸;赵王遭遇不幸、吕氏作乱后,孝文帝才能开创盛世。这些都证明,祸乱往往是圣人降临的前奏,新皇继位后,通常会推行新政,以此来彰显天命。就像昭帝无后、昌邑王失德,恰好为陛下登上皇位创造了条件。如今陛下刚登上皇位,应该顺应天意,纠正前朝的弊端,革新制度,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当下优先解决的是秦朝遗留的一大毒瘤---酷吏之祸。他痛心疾首地指出,司法的公正与否关乎到天下人的生死,可如今的官吏为了自保,争先恐后的使用严刑峻法来彰显 “明察”,甚至还有屈打成招、编造罪名的情况。对他们来说,犯人活着就是隐患,只有死了才最让人安心。这就导致街头出现了血流成河的现象,受刑者不计其数,每年有上万人被判处死刑。百姓在酷刑之下,为了活命只能编造口供;官吏为了避免奏章被驳回,又加了一些罪名,这情况就连古代的司法之神皋陶见了,恐怕都会判人死罪吧。民间流传的 “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正是百姓对酷吏深恶痛绝的真实写照。如今只有整顿法制、放宽刑罚,才能迎来真正的太平盛世。路温舒的这番肺腑之言,终于是得到了汉宣帝的认可。

到了十二月,汉宣帝就下诏说:最近有官吏在执法时,故意用法律条文去构陷他人,这是朕的过失。要是出现了错误的判决,就会让有罪者逍遥法外、让无辜者蒙受冤屈,还会使百姓家庭破碎,朕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朕会派人协同地方审理案件,还会增设俸禄六百石的廷尉平四人,要的就是断案公正。此后每年秋后审案,朕都会在斋戒结束后,亲自裁决案件,目的就是为了让司法审判更公平。

涿郡太守郑昌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皇上如果亲自关注司法审判,就算不设廷尉平,案件也能公平公正的处理。但是从长远考虑的话,还不如修订简单易行的律令。因为律令变得简单易行,那老百姓就会知道如何守法,奸吏也就没法钻法律的空子了。如果不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靠增设廷尉平的方法去处理表面的事务,一旦朝廷的管理变的松懈,廷尉平反而会因权力过大而引发祸乱。

在昭帝时期,匈奴派了四千骑兵在车师屯田。后来朝廷派了五位将军去攻打匈奴,车师的匈奴屯田军看情况不对,就逃走了,车师也重新与汉朝交好。匈奴因此就很愤怒,就想让车师太子军宿到匈奴去做人质。军宿觉得自己是焉耆王的外孙,就不愿意去匈奴做人质,一怒之下就逃到了焉耆,车师王看自己的太子跑了,就很无奈的改立另一个儿子乌贵为太子。等到乌贵当上了车师王以后,他不仅与匈奴进行通婚结盟,还教唆匈奴前去阻拦汉朝通往乌孙的道路,这给汉朝的边疆局势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一年,侍郎郑吉和校尉司马喜,带着一群被免去刑罚的犯人,在渠犁开始屯田种粮。等粮食攒够了之后,他们就开始征调西域各国的军队准备攻打车师,征调了有一万多人,再加上自己手下的一千五百名屯田兵,总共就有一万一千五百人,人有了粮食也有了,然后就去攻打车师,很快就把车师拿下了,车师王只能选择投降,不然就死了。后来匈奴来报复了,郑吉和司马喜就带兵迎击,匈奴人被吓的不敢交战。随后,郑吉留下了二十个士兵和一名候官保护车师王,自己就返回了渠犁。但是车师王还是害怕匈奴会再来杀他,就偷偷地跑到了乌孙去避难。看到车师王的做派,郑吉就把他的老婆孩子接到了长安。匈奴这边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改立车师王的弟弟兜莫为王,还把车师的百姓迁到了东边,他们也不敢再待在原来的地方了。郑吉则派了三百个士兵去车师屯田,充实当地的力量。

汉宣帝自从登上皇位后,就一直派人寻找自己的外戚。但因为隔的时间太久,很多线索都变的模糊不清,找起来也特别的困难。就在这一年,终于是找到了他的亲外婆王媪,还有外婆的儿子王无故和王武。汉宣帝马上就封王无故和王武为关内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赏赐了他们无数的金银财宝。随后,汉宣帝就下了一道命令:以后要是有子女帮父母隐瞒过错的,妻子帮丈夫隐瞒过错的,或者孙子帮祖父母隐瞒过错的,都不用再追究法律责任。

此时的霍显一家子在感到家族势力被逐渐削弱后,就抱在一起哭泣抱怨。霍山说:如今朝中由丞相掌权,皇上也非常的信任丞相,丞相改革了很多大将军制定的法令,还揭露了一些大将军的过失。除此之外,那些出生寒微的儒生有时还胡说八道,大将军生前就讨厌他们。现在皇上却喜欢和这些儒生们交谈,还让他们上书言事,导致很多人都批评我们霍家。曾经有人上奏折说我们霍家兄弟行为骄横放纵,言辞也十分激烈,我看到这些奏折都不敢上报,只好压下。后来上奏折的人越来越狡猾,直接把奏章给密封起来了,皇上就让中书令把奏章取走,不在经过尚书台了,皇上现在是越发的不信任我们家了。我还听到民间有传言说是霍氏毒杀了许皇后,真有这事吗?霍显听后感到非常害怕,就把实情告诉了霍禹三人。霍禹三人惊讶地说:既然是真的,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现在皇上疏远、斥逐我们家的女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可是掉脑袋的事,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呀?在这种境地下,霍家众人就有了谋反的念头。?

霍云的舅舅李竟和张赦的关系很好,张赦看到霍家的处境不妙,就对李竟说:如今要想活命,只能先诛杀丞相和平恩侯,然后废黜宣帝,拥立霍禹做皇上。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呀!这事就被一个叫张章的人给知道了,然后就向朝廷告发了,朝廷就把案件交给了廷尉和执金吾去处理,张赦等人就被抓起来了。后来宣帝就下诏停止了抓捕行动,霍山等人却更加害怕了,就说:皇上之所以没有追究到底,是因为太后的缘故。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反正都是死,我们不如先发制人。面对这几个主谋丧心病狂的行为,其他人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不久之后,李竟因为和诸侯王勾结被治罪,供词涉及到了霍家,朝廷念及往日功劳,只是对霍云和霍山进行了免职处罚。这时山阳太守张敞上书说:公子季友对鲁国有功,赵衰对晋国有功,田完对齐国有功,他们的功劳都惠及子孙后代。但后来田氏篡夺了齐国,赵氏分裂了晋国,季氏在鲁国专权。所以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记录国家的兴衰,还特别批评世袭权贵。霍光曾经有安定宗庙,平定天下的功劳。周公才辅政七年,而霍光却掌权二十年,在他鼎盛时期,权势可以说是震天动地,甚至影响了阴阳平衡,现在陛下只要通过褒奖霍光来报答他的功德就够了。至于霍氏其他的贵戚列侯,还是让他们回家吧,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出现专权、君臣不分的情况;卫将军张安世就赐给他几杖,让他退休吧,以列侯的身份作皇上的老师吧。如果陛下以恩德拒绝,群臣以义理力争,陛下最终同意了,那天下人定会认为陛下不忘臣子的功德而朝臣也知道礼数,霍氏家族也能世代无忧。如今朝廷没有人进言,却要陛下亲自下诏罢免霍氏,这不是个好办法呀。如今霍氏家族被削权后,朝廷局势不稳,人心不定。大司马及其亲信必然会惶恐不安,我们不能让这种近臣自危的局面持续下去,臣本想当朝进谏,无奈远在外地,望陛下明鉴。 宣帝觉得他说的有理,但是没有召见他。

霍禹、霍山家里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搞得全家上下鸡犬不宁。霍山说:丞相擅自减少宗庙祭祀用的羔羊、兔子和青蛙,我们可以用这个罪名弹劾他。我们先让太后为博平君设宴,把丞相、平恩侯等人都叫来参加,然后让范明友、邓广汉假借太后之命把他们都杀了,最后就是废黜宣帝,立霍禹为帝。但是呢,他们的计划还没实施,霍云就被任命为玄菟太守,任宣被任命为代郡太守。不久之后,他们的阴谋就败露了。到了七月,霍云、霍山、范明友就自杀了;霍显、霍禹、邓广汉等人被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其他女眷兄弟都被处死;只要是与霍氏家族有牵连的都被灭族。太仆杜延年因是霍氏旧部,也被免职。?

八月,霍皇后被废,迁居昭台宫。过了几天,宣帝就下诏封告发霍氏谋反的张章、董忠、杨恽、金安上、史高为列侯。杨恽是丞相杨敞的儿子,金安上是车骑将军金日磾的侄子,史高是史良娣的侄子。?

想当初,茂陵人徐生看到霍氏家族行事如此的奢侈无度,就预言说“霍氏必亡。奢侈就会不逊,不逊就会欺上。欺上就是逆道,居于高位而逆道,众人必定会害他。霍氏掌权太久,害他的人很多。天下人都想害他,而他又行逆道,不亡才怪!”于是就上书说:如今霍氏权势过大,陛下即使厚爱他们,也应适时抑制,以免他们走向灭亡。他的三次上书,都未被采纳。后来霍氏被灭,告发霍氏的人都得到了封赏。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客人拜访主人,看到灶台烟囱直通屋顶,旁边又堆满了柴草,客人对主人说:你不如把烟囱改成弯曲的,然后把柴草搬远些,这样就可以避免火灾。但是主人却默不作声。不久家中失火,邻居们齐心协力,才把火扑灭。主人杀牛摆酒感谢邻居,烧伤的人坐在上座,其他人按功劳依次就座,却没有请那位建议改烟囱的客人。有人就对主人说:如果您当初听了客人的话,就不会有火灾发生,也不会如此破费了。如今论功请客,建议改烟囱的人却没有功劳,救火的人却成了上宾,这是什么道理?主人这才幡然醒悟,请来了那位客人。如今徐生多次上书说霍氏会有变乱,应加以防范。如果当初采纳了他的建议,国家就不会有封赏的花费,臣子也不会有谋反的心思。如今霍氏已灭,徐生却没有得到封赏,还请陛下明察,重视‘曲突徙薪’的建议,让他居于‘焦头烂额’者之上。最终宣帝赐给了徐生帛十匹,后来又任命他为郎官。?

汉宣帝刚即位时,要前去谒见高庙,霍光陪同乘车,宣帝的心里还是十分害怕的,感觉如芒刺在背。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同乘车,宣帝才感到轻松自在。霍光死后,他的家族被灭,因此民间传说霍氏的祸患始于陪同乘车。十二年后,霍皇后被迁到云林馆,最终自杀。?

班固说:霍光接受武帝托孤的重任,忠心辅佐汉室,安定社稷,拥立昭帝、宣帝,他的功绩堪比周公。然而,霍光却是一个不学无术,不明大理的人;他纵容妻子的阴谋,又把女儿立为皇后,沉溺于权势的**当中,最终导致家族覆灭。霍光死后仅三年,家族就被灭,真是悲哀啊!?

司马光说:霍光辅佐汉室江山,可以说是十分忠诚,但最终没能保全家族,这是为什么呢?威福是君主的权柄,臣子长期掌握而不归还,很少能有好结果。汉昭帝十四岁就能识破上官桀的阴谋,完全可以亲政;而汉宣帝十九岁才即位,性格聪明刚毅,又了解民间疾苦,霍光却长期专权,不知退让,还在朝廷安插亲信,导致皇帝和百姓对他是积怨已久,最终家族被灭。如果汉宣帝只以爵禄赏赐霍氏子孙,让他们享受富贵而不掌权,或许还能避免祸患。但宣帝既让他们掌权,又对他们加以裁夺,最终导致霍氏心生怨恨,走上了谋反的道路。这不仅是霍氏自取灭亡,也是宣帝酝酿而成的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