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08章 公孙渊自立燕王,明帝沉溺享乐

魏纪五

公元237年

春季,正月壬辰日,山茌县上报说有黄龙出现。高堂隆认为:“魏朝得土德,所以祥瑞的黄龙出现,应当更改历法,变换服色,以此使政令显得神圣,让百姓耳目一新。”魏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三月,魏国下诏更改年号,将这个月改为孟夏四月,服色崇尚黄色,祭祀用的牲畜用白色,遵循地正历法。将《太和历》改名为《景初历》。

五月己巳日,魏明帝返回洛阳。

己丑日,实行大赦。

六月戊申日,京都洛阳发生地震。

己亥日,魏国任命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左仆射卫臻为司空。

这时,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尊武皇帝为魏太祖,文皇帝为魏高祖,明帝为魏烈祖;三位先祖的祭庙,万世不毁。

孙盛评论说:谥号是用来表彰德行的,宗庙是用来保存容貌的。没有在在世时就预先制定祖宗庙号,寿命未终就预先自我尊显的。魏国的百官在这件事上有失正道啊。

秋季,七月丁卯日,东乡贞侯陈矫去世。

公孙渊多次对国内宾客说对魏朝的坏话,魏明帝想要讨伐他,便任命荆州刺史河东人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毋丘俭上奏说:“陛下自从即位以来,还没有可记载的功绩。吴、蜀凭借天然险阻,不能一下子平定,姑且可以用这块地方无用的士兵攻克平定辽东。”光禄大夫卫臻说:“毋丘俭所陈述的都是战国时期的小谋略,不是帝王应当做的事。吴国连年出兵,侵犯骚扰边境,却还按兵不动休养士兵,没有最终出兵讨伐,实在是因为百姓疲劳的缘故。公孙渊生长在海外,世代相传三代,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治战备,而毋丘俭想用偏军长驱直入,早晨到达晚上就席卷辽东,可知这是虚妄的。”但魏明帝不听,派毋丘俭率领各路军队及鲜卑、乌桓的兵力驻扎在辽东南界,用玺书征召公孙渊。公孙渊此前已经发兵反叛,在辽隧迎击毋丘俭。恰逢大雨下了十多天,辽水大涨,毋丘俭作战不利,便率军退回右北平。公孙渊趁机自立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设置百官,另派使者授予鲜卑单于印玺,封拜边境百姓,引诱鲜卑人侵扰北方。

这时,蜀汉的张皇后去世。

九月,冀州、兖州、徐州、豫州发生大水灾。

西平人郭夫人受到魏明帝的宠爱,毛皇后失宠。魏明帝游览后花园,举行私宴极为欢乐。郭夫人请求邀请皇后,魏明帝不允许,还禁止左右侍从泄露此事。毛皇后知道了这事,第二天,就对魏明帝说:“陛下昨天在北园游宴,快乐吗?”魏明帝认为是左右侍从泄露了消息,一怒之下就杀死了十多人。庚辰日,赐死了毛皇后,但还是加谥号为悼。癸丑日,把她安葬在愍陵。同时,提升她的弟弟毛曾为散骑常侍。

冬季,十月,魏明帝采用高堂隆的建议,在洛阳城南的委杰山营建圜丘,并下诏说:“从前汉朝初年,承接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搜集残缺的典籍,来完备郊祀之礼,四百多年来,废弃了禘祭之礼。曹氏世系源自有虞氏,如今在圜丘祭祀皇天上帝,以始祖虞舜配享;在方丘祭祀皇地后土,以舜的妃子伊氏配享;在南郊祭祀皇天之神,以武帝配享;在北郊祭祀皇地之神,以武宣皇后配享。”

这时,庐江主簿吕习秘密派人向吴国请求派兵,想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吴主派卫将军全琮统领前将军朱桓等人前往,到达后,事情败露,吴军撤回。

诸葛恪到丹杨后,便向四部属城的长官发布公文,命令各自保卫自己的疆界,明确建立军队编制;那些归服朝廷的平民,全部让他们聚居屯田。然后调遣将领,部署兵力在幽深险要之地,只修缮防御工事,不与山越交锋,等到他们的庄稼将要成熟时,就出兵收割,让他们连种子都留不下。旧粮已尽,新粮不收,平民又聚居屯田,几乎没有收入。于是山民饥饿困窘,逐渐出来投降。诸葛恪又下令说:“山民弃恶从善,都应当安抚慰问,把他们迁到外县,不得猜疑,不得拘捕!”臼阳县长胡伉抓到投降的山民周遗,周遗过去是个恶人,因困迫暂时投降,胡伉把他捆绑送到郡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命令,便将他斩首示众。山民听说胡伉因拘捕投降者被杀,知道官府只是想让他们出来而已,于是老幼相扶而出,一年时间里投降的人数,都和原来计划的一样。诸葛恪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众将。吴主嘉奖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调驻庐江皖口。

这一年,魏国把长安的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迁到洛阳。承露盘途中折断,声音传到几十里之外。铜人太重,无法运到,只好留在霸城。于是大规模开采铜矿,铸造两个铜人,号称翁仲,并排坐在司马门外。又铸造黄龙、凤凰各一个,龙高四丈,凤高三丈多,放置在内殿前。并在芳林园西北角堆起土山,让公卿百官都去搬运泥土,在山上种植松、竹、杂树、香草,捕捉山禽野兽放到里面。

司徒军议掾董寻上疏劝谏说:“臣听说古代的直臣,对国家知无不言,不避死亡,所以周昌把高祖比作桀、纣,刘辅把赵后比作婢女。天生忠诚正直之人,即使面对刀砍沸水,也会勇往直前,实在是为当时的君主爱惜天下啊。建安以来,野外作战死亡的人,有的家族灭绝,即使有存活的,也只是遗孤老弱。如果现在宫室狭小,应当扩建,也应顺应时节,不耽误农务,何况是制作无益的器物!黄龙、凤凰、九龙殿、承露盘,这些都是圣明君主不会兴建的,它们的耗费是建造殿舍的三倍。陛下既然尊重群臣,让他们头戴礼帽,身穿锦绣,乘坐华丽的车子,以此与平民区别;却让他们挖地运土,弄得面目黝黑,浑身是泥,双脚沾满污泥,衣冠不整,毁坏国家的光彩来崇尚无益之物,这实在是不应该啊。孔子说:‘君主用礼仪对待臣下,臣下用忠诚侍奉君主。’没有忠诚没有礼仪,国家怎么能立足!臣知道说出这些话必死无疑,但臣自比于牛身上的一根毛,活着既然没有益处,死了又有什么损失!握笔流泪,心与世间告别。臣有八个儿子,臣死之后,就拖累陛下了!”将要上奏时,他沐浴后等待命令。魏明帝说:“董寻不怕死吗!”主管官员上奏要逮捕董寻,魏明帝却是下诏不予追究。

高堂隆上奏说:“如今的小人,喜欢谈论秦汉时期的奢靡之事来动摇陛下的圣心;求取亡国君主那种不合礼制的器物,耗费人力物力来损害德政。这不是振兴礼乐和谐、保全神明福佑的做法。”魏明帝不听。高堂隆又上书说:“从前洪水滔天二十二年,尧、舜君臣只是面向南方从容治理而已。现在没有那时的紧急情况,却让公卿大夫和奴仆一起从事劳役,让四方蛮夷听到,不会是好名声,记载在史书上,也不是美名。如今吴、蜀二贼,不只是没有土地的小寇、聚集乡邑的盗匪,而是僭越称帝,想要和中原抗衡。如果现在有人来报告说:‘孙权、刘禅都施行德政,减轻赋税,遇事咨询德高望重的贤人,凡事遵循礼度,’陛下听到这些,难道不会警惕地厌恶他们这样做,认为难以很快讨灭他们而替国家担忧吗!如果报告的人说:‘那二贼都不行正道,崇尚奢侈没有限度,役使他们的百姓,加重赋税,百姓无法忍受,怨叹之声日益加剧,’陛下听到这些,难道不会庆幸他们疲惫衰败而攻取他们不难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事情的道理也就不远了!亡国的君主自以为不会灭亡,最终导致灭亡;贤圣的君主自以为有灭亡的危险,最终得以不灭亡。如今天下衰败,百姓没有一石粮食的储备,国家没有够一年的积蓄,外面有强大的敌人,军队驻守边境,内部大兴土木,州郡动荡不安,如果有敌寇警报,恐怕那些筑城的民工不会投身战场抵抗敌人啊。另外,将士官吏的俸禄,逐渐被削减,和过去相比,只相当于五分之一,那些休假的人又被断绝了粮食赏赐,不应该缴纳赋税的现在都要缴纳一半,这使得官府收入比过去多了一倍,而支出却比过去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财政支出,反而常常不够,征收牛肉之类的小额赋税,前后不断。反过来推想,所有这些费用,必定要用在某个地方。况且俸禄赏赐的粮食布帛,是君主用来恩惠供养官吏百姓、掌握他们生计的东西,如果现在废除,就是夺走他们的性命啊。已经给予他们又夺走,这是产生怨恨的根源。”魏明帝看了奏疏,便对中书监、中书令说:“看了高堂隆的这篇奏疏,让我感到恐惧啊!”

尚书卫觊上奏说:“如今议论的人大多喜欢说悦耳的话:谈论政治,就把陛下比作尧、舜;谈论征伐,就把吴、蜀二贼比作狸鼠。臣认为不是这样。四海之内,分为三个国家,众士人施展力量,各自为自己的君主效力,这和战国时期六国分治没有什么不同。如今千里之内没有人烟,幸存的百姓困苦不堪。陛下如果不加以留意,国家将会衰败,难以重新振兴。武皇帝时期,后宫饮食不过一种肉菜,衣服不用锦绣,褥垫不加装饰,器物不上红漆,因此能够平定天下,留下福泽给子孙,这些都是陛下所看到的。当今的要务,应该君臣上下,核算府库储备,量入为出,还恐怕不够;却不停地大兴土木,奢侈之风日益盛行,国库日益枯竭。从前汉武帝相信神仙之道,说应当取得云外的露水来和玉屑一起服用,所以设立仙掌承接高空的露水,陛下圣明,常常嘲笑这种做法。汉武帝对露水有需求尚且被非议,陛下对露水没有需求却空设承接露水的装置,对爱好没有益处却耗费功夫,实在是圣明的思虑所应该裁断制止的。”

当时有诏书规定,要收回已经嫁给官吏百姓为妻的士家女子,让她们再嫁给士兵,允许用奴仆来赎身,又挑选其中容貌美丽的送入后宫。太子舍人沛国人张茂上书劝谏说:“陛下是上天的儿子,百姓官吏也是陛下的子民,如今夺取那边的人来给这边的人,这和夺取哥哥的妻子送给弟弟没有区别,对于父母的恩情来说是偏私的。另外,诏书允许用年龄、容貌与妻子相当的奴仆来代替,所以富人就倾家荡产,穷人就借贷,高价购买奴仆来赎回自己的妻子。官府以配给士兵为名,实际上却把美貌的送入后宫,把丑陋的才嫁给士兵。得到妻子的人未必欢喜,而失去妻子的人必定忧愁,有的穷困,有的愁苦,都不得志。君主拥有天下却不能得到百姓的欢心,很少有不危险的。况且军队在外几十万人,一天的费用不只千金,倾尽天下的财物来供给这项开支,还恐怕不够,何况还有后宫中额外的、没有登记的宫女。皇后外戚之家,赏赐没有节制,朝廷内外相互援引,花费相当于军队的一半。从前汉武帝挖地造海,堆土为山,全靠当时天下统一,没有人敢与他抗衡。自从天下衰败混乱以来,四五十年间,战马不离鞍,士兵不解甲,强大的敌人就在边境,企图危害魏室。陛下不兢兢业业,想着崇尚节俭,却致力于奢靡,中尚方制作玩赏的器物,后园建造承露盘,这确实能让耳目感到愉悦,然而这也足以助长敌人的野心啊!可惜啊,舍弃尧、舜的节俭而做汉武帝的奢侈之事,臣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这样做。”可惜魏明帝不听。

这时,高堂隆病重,口述上疏说:“曾子有句话说:‘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是善意的。’臣的病日益加重,没有好转的迹象,常常担心突然去世,忠诚之心不能彰显,臣的赤诚之心,希望陛下稍加阅览!臣观察夏、商、周三代拥有天下,圣贤相继,历经数百年,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的,每一个百姓都是他们的臣民。然而夏桀、商纣之类的君主,放纵私欲,皇天震怒,国家变成废墟,纣的头被挂在白旗上,桀被放逐到鸣条,天子的尊位,被商汤、周武王拥有。难道他们是外人吗?他们都是圣明君主的后代啊。黄初年间,上天显示警戒,有奇异的鸟,在燕巢中生长,嘴爪胸部都是红色,这是魏室的大怪事。应当防备朝廷内部有像鹰一样飞扬跋扈的大臣。可以选拔诸王,让他们统治封国、掌管军队,像棋子一样分布各处,镇守安抚京城地区,辅佐帝室。皇天没有亲疏,只辅助有德行的人。百姓歌颂德政,国家就会延续长久;百姓有怨叹,上天就会停止授命而传给有能力的人。由此看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只是陛下的天下啊!”魏明帝亲手写诏书深切慰劳他。不久,高堂隆去世。

对此,陈寿评论说:高堂隆学业精深,立志匡正君主,借着天象变异陈述警戒,言辞恳切真诚,真是忠诚啊!至于他一定要更改历法,让魏以虞为祖,这就是所说的用意超过了常理吧!

魏明帝深恶痛绝浮华的士人,下诏给吏部尚书卢毓说:“选拔人才不要选取有名气的人,名气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吃啊。”卢毓回答说:“名气不足以招致奇异的人才,但可以得到一般的士人:一般的士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然后才有名气,不应当厌恶他们。愚臣既不能识别奇异的人才,而主管官员的职责正是按照名声考察平常的人才,只应当在以后检验他们的实际能力罢了。古代通过言论陈述政见,通过实际功绩明确考察;如今考核政绩的方法废弃了,却根据毁誉来升降官职,所以真假混杂,虚实相蒙。”魏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诏让散骑常侍刘邵制定考课法。刘邵制定《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又写了《说略》一篇,下诏交给百官讨论。

司隶校尉崔林说:“考察《周官》中的考课制度,条文已经很完备了。但从周康王以后,朝政逐渐衰落,这就说明考课制度能否奏效,关键在于执行的人。到了汉朝末年,朝政的失误难道是因为辅佐官吏的职责不够周密吗!如今军队有时聚集有时离散,增减没有常规,本来就难以统一考核。况且,万目不齐,要举起纲绳;众毛不整,要提起衣领。皋陶在虞舜手下做官,伊尹在殷商为臣,不仁的人自然远离。如果大臣能胜任其职,为百官做出表率,那么谁敢不恭敬严肃,何必依赖考课制度呢!”

黄门侍郎杜恕说:“通过实际功绩考察官员,三年考核后决定升降,确实是帝王的优良制度。然而历经六代,考绩之法并未显着推行;七位圣王时期,课试的条文也没有流传下来,我确实认为这是因为考课制度的大致框架可以遵循,但详细细则难以完全列举。俗话说‘世间有扰乱秩序的人,没有扰乱秩序的法’,如果法律可以独自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那么唐尧、虞舜就不需要后稷、契的辅佐,殷商、周朝也不必看重伊尹、吕尚的辅助了。如今上奏讨论考绩的人,陈述周代、汉代的做法,连缀京房的主旨,可以说是明白了考课的要点。但要说靠这来推崇礼让之风,实现政治清明,我认为还不够完善。如果想让州郡考核士人,必须通过四科,都有实际成效,然后察举推荐,由公府征召试用,担任地方长官或属吏,再按功绩依次补任郡守,有的增加俸禄、赐予爵位,这才是考课最紧迫的事务。我认为应当明确采纳这种主张,让他们制定考核州郡的具体办法,办法制定后施行,设立必信的奖赏,施行必行的惩罚。至于公卿及朝中大臣,也应当依据他们的职责进行考课。古代的三公,坐着讨论治国之道;朝中大臣,负责纳言补阙,没有善举不记录,没有过失不检举。况且天下极大,政务极多,实在不是一个人的聪明所能遍照的;所以君主是元首,大臣是四肢,明确君臣一体、相互依存才能成就事业。因此古人说,朝堂的栋梁之材,不是一根木头的枝桠;帝王的功业,不是一个士人的谋略。由此说来,哪有大臣只守职责、通过考课就能实现天下太平的呢!如果让大臣们只求安身保位,没有被罢免的罪责,而尽忠为公的人却处于被怀疑的境地,公义得不到发扬而私议却盛行,即使让孔子来主持考课,也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更何况世俗之人呢!”

司空掾北地人傅嘏说:“设立官职、分配职责,清理民政、管理万物,这是立国的根本。依照名分考察实际,纠正勉励形成常规,这是治理的末节。根本大纲没有确立却去制定末节的规程,国家的谋略不被重视却把考课放在首位,恐怕不足以区分贤愚,辨明明暗之理啊。”

众人议论了很久,最终没有决定下来,考课法最终没有施行。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而识别人才的方法,就连圣贤都觉得困难。所以从毁誉中寻求人才,就会导致爱憎之争兴起而善恶混淆;从功绩记录中考察,就会出现巧诈横行而真伪相冒。总之,根本在于做到至公至明罢了。身居上位的人做到至公至明,那么下属能否胜任就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没有办法隐藏。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课制度,只会成为徇私欺瞒的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公正明察是内心的品质,功绩记录是外在的痕迹。自己的内心都不能端正,却去考察别人的外在痕迹,不也是很困难吗!

身居上位的人,果真能不因为亲疏贵贱而改变心意,不因为喜怒好恶而扰乱意志,那么要了解治经的士人,就看他是否博览强记、讲论精通,这就是善于治经的人;要了解治狱的士人,就看他是否能弄清真假、不使冤屈,这就是善于治狱的人;要了解理财的士人,就看他是否能使仓库充盈、百姓富足,这就是善于理财的人;要了解治军的士人,就看他是否能战胜攻取、使敌人畏惧服从,这就是善于治军的人。至于百官,都是如此。虽然要向别人咨询,但决断在于自己;虽然要考察外在痕迹,但洞察在于内心,研究核实实际情况而斟酌恰当与否,这种精妙之处,无法用言语描述,无法用文字记载,怎么能预先制定法规而全部交给有关部门呢!

有人说:君主治理天下,大到整个天下,小到一个诸侯国,内外官员数以千万计,考察升降,怎么能不委托给有关部门而独自承担呢?回答是:并非如此。凡是身居上位的人,不只是君主。太守在一郡之上,刺史在一州之上,九卿在属官之上,三公在百官之上,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考察升降下属,君主也用这种方法考察升降公卿、刺史、太守,又有什么烦劳呢!

有人说:考绩之法,是唐尧、虞舜所实行的,京房、刘邵只是阐述修订而已,怎么可以废除呢?回答是:唐尧、虞舜时期的官员,任职时间长,责任专一,立法宽松,要求长远成效。所以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然后才治罪;禹治水,使九州统一、四方安定,然后才奖赏功劳;不像京房、刘邵的方法,计较琐碎的考核,苛求短期的成效。事情本来就有名同实异的,不能不仔细分辨。考绩制度不是在唐尧、虞舜时期可行而在汉、魏时期不可行,是因为京房、刘邵没有抓住根本而追求末节的缘故。

当初,右仆射卫臻掌管选举,中护军蒋济给卫臻写信说:“汉高祖任用逃亡的俘虏为上将,周武王提拔渔夫为太师,平民奴仆,可以登上王公之位,何必墨守成规,试用之后才任用呢!”卫臻说:“不是这样的。您想把牧野之战的情况等同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把斩蛇起义比作汉文帝、汉景帝时代,喜好不合常规的举动,开辟提拔奇人的途径,将会使天下人争相奔竞啊!”

卢毓评论人物和选拔官员,都先看品性德行,再谈才能。黄门郎冯翊人李丰曾就此问卢毓,卢毓说:“才能是用来行善的,所以大才能成就大善,小才能成就小善。如今说一个人有才能却不能行善,这是才能不合用啊!”李丰佩服他的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