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59章 鬼市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59章 鬼市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长安城的夜幕沉沉压下,白日的喧嚣与恐慌似乎暂时被黑暗吞噬,但另一种更加隐秘、更加光怪陆离的生机,却在特定的角落开始蠕动。子时过半,独孤奕避开巡夜的武侯,身影如鬼魅般融入了长安西市附近一片迷宫般的陋巷深坊。

这里便是长安的“鬼市”。

并非真有鬼魂聚集,而是只在夜半开市,黎明即散,交易之物多见不得光,往来之人亦藏头露尾,如同鬼魅夜行,故得此名。空气中混杂着陈旧物品的霉味、劣质线香的烟气、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与秘密交织的诡异气息。

狭窄的巷道两侧,零星点着昏暗的油灯或灯笼,光线微弱,仅能照亮摊前尺许之地。摊主大多沉默寡言,或用宽大的斗篷遮住头脸,或隐在阴影之中,只有当他们用鹰隼般的目光打量过往的“客人”时,才偶尔泄露出一丝精明的窥探。地上铺着破布,摆放着各式稀奇古怪的物件:生锈的兵器、来路不明的古玉、残破的经文、甚至还有一些形状怪异、散发着土腥气的“刚出土”的明器。

独孤奕拖着镣铐,行走其间。镣铐的声响在死寂的鬼市中显得格外刺耳,引来无数道或警惕或好奇或恶意的目光。但他浑然不觉,那双锐利的眼睛如同最精准的筛子,飞快地过滤着两侧摊位上的物品,同时,袖中的“窥玄镜”微微发热,感应着周遭异常的能量波动。

他此行的目标明确——寻找那种暗蓝色的粉末和纤维,以及可能知晓其来历的人。

在一个售卖各种稀奇矿物和颜料的摊子前,他停下了脚步。摊主是个干瘦的老头,眼窝深陷,十指黝黑,正就着油灯打磨一块色彩斑斓的石头。

独孤奕没有说话,只是将包着那暗蓝色粉末的油纸包打开一角,递到老头眼前。

老头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随即眼神一凝,放下手中的石头,凑近仔细看了看,又警惕地打量了一下独孤奕,特别是他手上的镣铐,沙哑着嗓子低声道:“客官,这东西……可不常见。”

“认识?”独孤奕言简意赅。

老头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像是……‘蓝魄晶’磨的粉。这东西邪性得很,据说只产在西域极深的废矿坑底,伴着一种能吸人精气的邪矿而生,寻常人根本不敢碰。几年前倒是有个波斯的胡商弄来过一点,当稀罕物卖,后来就再没见过了。”

“那个波斯胡商,叫什么?去哪了?”

“叫……好像叫阿罗撼?对,是叫阿罗撼。后来听说他得罪了人,货船在黄河上翻了,人也没了踪影,怕是喂了鱼虾喽。”老头摇摇头,显然不愿再多谈这种不祥之物。

独孤奕记下名字,扔给他一小块碎银,继续前行。

“蓝魄晶”……吸人精气……这与刘府干尸的惨状隐隐吻合。

接着,他又在一个专卖各种丝线、布帛边角料的老妪摊前,出示了那暗蓝色的纤维。

老妪眯着眼看了半晌,用枯瘦的手指捻了捻,迟疑道:“这……这不像中原的丝,也不像麻,倒有些像……西域雪山一种罕见冰蚕吐的丝,韧性极强,水火难侵,但产量极少,而且……染成这种蓝色的工艺,不像咱们这边的,倒有些像……吐蕃那边贵族喜好用的某种秘法染制,掺了矿物质和……嗯……某些特殊的东西。”她似乎有些忌讳,没有明说。

吐蕃?独孤奕心中一动。吐蕃与大唐关系微妙,时战时和,若此事有吐蕃背景,那牵扯就更大了。

就在他凝神思索时,“窥玄镜”突然毫无征兆地剧烈发烫,镜面上符文疯狂闪烁,指向鬼市深处一个极其阴暗的角落!

那里似乎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摊,挂着一块脏兮兮的黑布,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绣着一个诡异的、如同无数眼睛纠缠在一起的符号——与那日祭坛乌云中隐约显现的“千首妖”形态竟有几分神似!

摊主全身都裹在厚重的黑色斗篷里,连头脸都遮得严严实实,仿佛本身就是一团凝固的阴影。他摊位上摆放的东西也极为古怪:一些刻满陌生符文的兽骨、盛在陶罐里的漆黑液体、还有几个仿佛用人皮绷制的小鼓。

独孤奕的心跳微微加速,他能感觉到,一股阴寒、粘稠、充满恶意的能量正从那个摊位弥漫开来,与祭坛、刘府残留的气息同源!

他稳住心神,正欲不动声色地靠近仔细观察。突然,那黑袍摊主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猛地抬起头!斗篷的阴影下,两点惨绿的光芒一闪而逝,如同鬼火!

紧接着,那摊主以快得不可思议的速度,猛地将摊位上的黑布一兜,将所有东西卷入怀中,身形如鬼魅般向后急退,瞬间没入了身后更深沉的黑暗里!

“站住!”独孤奕低喝一声,顾不上镣铐沉重,疾步追去!

可镣铐铁环与青石地面碰撞的“哐当”声始终慢他半拍,每跑一步,铁链便绷紧拉扯脚踝,让他的步伐始终无法完全舒展。眼看黑袍人身影即将拐进岔路,他伸手想抓对方斗篷下摆,指尖却只擦过一片冰凉的布料,最终眼睁睁看着那团阴影消失在黑暗里。

然而鬼市巷道错综复杂,阴暗异常。那黑袍人的身影几个闪烁,便消失在一条岔路的尽头,仿佛从未出现过。只留下一股淡淡的、如同腐尸与麝香混合的怪异气味,在原地缓缓飘散。

独孤奕追到岔路口,只见前方三条黑黢黢的巷道,寂静无声,早已失去了对方的踪迹。

他站在原地,面色阴沉。对方显然极其警觉,而且对鬼市的环境了如指掌。

虽然没有抓到人,但此行收获巨大。“蓝魄晶”、“波斯胡商阿罗撼”、“吐蕃秘染”、“黑袍摊主”以及那个诡异的符号……零散的线索开始彼此串联,指向了一个与西域、吐蕃相关联的邪术团体。

他们用“蓝魄晶”粉末制造吸食精气的效果,用特殊处理的纤维留下痕迹,在祭坛制造恐慌,再用血腥屠杀将恐慌坐实……这一切,都围绕着那个诡异的“千首妖”符号。

这绝不是什么天罚,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拥有可怕邪术力量的组织的巨大阴谋!

独孤奕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他意识到,自己正在触碰一个远比想象中更庞大、更黑暗的存在。而留给他的时间,正在飞速流逝。

他转身,快步离开鬼市。必须立刻调查那个波斯胡商阿罗撼的底细,以及所有可能与吐蕃秘术相关的线索。

黎明的微光开始渗入长安城的天空,鬼市如同潮水般悄然退去,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但独孤奕知道,黑暗已然涌动,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鬼市的阴晦气息尚未从身上散尽,独孤奕便已立于一座森严建筑之前。

与皇城内其他衙署的恢弘显赫不同,此处门庭冷肃,黑沉沉的玄铁大门紧闭,门前竟无一尊石狮,只矗立着两座造型古拙、饱经风霜的獬豸石雕,独角向天,目露凶光,象征着律法与刑狱的无情。门楣之上,悬着一方玄色匾额,以银粉铁画银钩地书着三个大字——玄镜司。

此地不属三省六部,直隶于天子,掌刑狱重案、监察秘事,有直达天听之权,更有无数不为人知的隐秘卷宗深藏于此。寻常官员对此地避之唯恐不及,视其为鬼门关前的判官殿。

押送独孤奕的宫廷禁卫上前,与守门的玄镜司缇骑低声交接。那缇骑一身暗青色劲装,腰佩狭长横刀,面无表情,眼神如冰,验过腰牌文书后,只冷冷扫了独孤奕一眼,便挥手令人开启侧边一扇小门。

“咯吱——”

沉重的铁门发出令人牙酸的摩擦声,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后,是一片更深沉的黑暗,仿佛巨兽择人而噬的口。

独孤奕拖着镣铐,坦然步入。门在身后沉重合上,将外界的光明与喧嚣彻底隔绝。

内部光线极其晦暗,仅凭墙壁上相隔甚远镶嵌的几盏长明油灯照明,灯焰被不知从何处来的阴风吹得摇曳不定,在冰冷的青石地面上投下扭曲晃动的影子。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陈年灰尘、腐朽纸张、以及某种特殊药水混合的冰冷气味,吸入口鼻,带着一股渗人的凉意。

通道两侧,是一间间石室,铁门紧锁,门上仅有一个巴掌大的小窗,看不清内里情形,寂静得可怕,只能隐约听到某处传来水滴落入石盂的单调声响,更添阴森。

他被引着穿过数道回廊,越往深处,气氛越发压抑。最终,在一扇没有任何标识的漆黑铁门前停下。引路的缇骑以特定的节奏叩响铁门,门悄无声息地向内开启。

这是一间巨大的档案库。高耸直至屋顶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密密麻麻排列,其上塞满了无数卷宗、木牍、皮卷,浩如烟海。纸张陈旧发黄的气息扑面而来,其中又夹杂着墨锭、胶漆以及防虫药草的特殊味道。书架之间的通道狭窄逼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上方悬挂着几盏青铜灯盏,光线微弱,只能照亮有限的范围。

一个佝偻的身影如同幽灵般从书架深处踱出。此人年纪极大,须发皆白,满脸深刻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穿着一身浆洗得发白的玄镜司低级吏员服色,眼神浑浊,动作缓慢,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但独孤奕却注意到,他那双枯柴般的手指异常稳定,指甲修剪得极其整齐干净,眼神在掠过卷宗时,会瞬间闪过一丝与其老态毫不相符的锐利精光。

这是玄镜司的“活档案”,无人知其姓名,只以“守藏史”相称。据说这库藏中的数十万卷档案,皆在他脑中。

“查什么?”守藏史的声音干涩沙哑,如同两片砂纸摩擦。

“三件事,”独孤奕直接开口,声音在空旷寂静的档案库中显得格外清晰,“一,贞观元年至今,所有与西域‘蓝魄晶’、波斯胡商‘阿罗撼’及其货船沉没案相关的卷宗。二,所有记录在案的,与吐蕃秘术、尤其是涉及邪异祭祀、能量摄取相关的案卷或密报。三,调取太常寺近五年所有人员履历背景,尤其是能接触祭祀用品筹备、精通符文布置者,重点核查有无西域、吐蕃背景或关联。”

守藏史浑浊的眼珠微微转动,看了独孤奕一眼,没有多问一句,只是缓缓转过身,如同熟悉自己掌纹般,蹒跚着走向库藏深处。他甚至没有查阅任何目录,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指,在特定的书架、特定的格层上精准地抽取出几卷厚厚的册子,又从一个上了重锁的铁柜中取出一只薄薄的、封面标记着赤色“密”字的皮袋。

“蓝魄晶,录于《西域异物志·矿脉篇》,提及产自龟兹北面已废弃的‘鬼哭矿坑’,伴生‘吸魂石’,邪异,常人避之。贞观三年,波斯胡商阿罗撼曾携少量入长安,售予……平康坊‘百宝阁’东主,后因其物不详,转售记录缺失。”守藏史的声音毫无起伏,如同在背诵课文。

“阿罗撼,贞观四年报备离京,货船‘永昌号’于黄河三门峡段沉没,当地官府勘查记录:无人生还,疑为触礁。但其后三年,洛阳黑市曾有零星传言,称见过形似阿罗撼者,为吐蕃商人担任通译,未经证实。”

“吐蕃秘术类,多存于《蕃地异闻录》及边境密探回报。提及一种名为‘贡觉’的古老邪派,信奉‘千面魔神’,擅用药物、矿物及音律制造幻象、汲取生灵精气以为献祭,其符号为‘纠缠之眼’……与祭坛所见及鬼市符号吻合度极高。”

守藏史又从铁柜底层抽出一卷泛黄的尸检卷宗,指尖点向其中一页:“刘府干尸案的验尸记录在此,你看——”纸上清晰写着“尸身皮肤下残留暗蓝色微粒,质地坚硬,经比对,与‘蓝魄晶’粉末成分一致”,字迹虽淡,却如铁证般将蓝魄晶与干尸惨状牢牢拴在一起。

守藏史翻开那赤色密袋中的一页薄绢,上面用墨笔简单勾勒着一个令人不适的符号,正与鬼市所见一致!

“太常寺人员卷宗在此。”他最后将一大摞册子放在旁边一张积满灰尘的木桌上,“自行查阅。”

独孤奕快速翻阅着太常寺的人员记录。目光如电,掠过一个个名字、籍贯、履历。大部分人都清白无奇。直到一个名字跳入他的眼帘——

奉礼郎,周维安。 负责祭坛布置、祭品检查。

履历显示其祖籍陇西,世代汉官。但独孤奕注意到,其母系一族记载模糊,只提及源自“西域小邦”。卷宗边角用蝇头小楷批注着一行模糊字迹,经守藏史辨认,竟是“母为于阗国遗民,贞观二年随族入唐,后嫁周维安父”。于阗以盛产奇珍矿物闻名,想来周维安幼时便常接触母亲带来的西域矿石,才会对这类异矿生出如此深的执念。

更关键的是,在其考评记录中,有一条不起眼的批注:“性喜杂学,尤好收集西域奇石异矿,曾因私藏禁物受申饬。”

西域奇石异矿!蓝魄晶!

独孤奕的手指在这个名字上重重一点。

“查周维安!所有社会关系,近期行踪,尤其注意他与百宝阁东主,乃至任何可能与吐蕃、西域来客的接触!”他对守藏史道,语气急促。

守藏史默然点头,身形再次隐入档案架的阴影之中。

独孤奕站在原地,脑海中无数线索疯狂碰撞、拼接。

阿罗撼可能未死,且与吐蕃人勾结。 蓝魄晶通过百宝阁流入长安。 太常寺内部有官员(周维安)痴迷西域奇矿,有接触蓝魄晶的动机和机会。 吐蕃邪教“贡觉”利用这些,制造了祭坛幻象和刘府惨案!

一切似乎都串联起来了!

然而,就在此时,守藏史去而复返,带来的却是一个意外的消息。

“周维安,三日前告假,称家中有急事,离京返乡。按其行程,此刻应仍在路上。”

离京?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

独孤奕心头猛地一沉。是巧合,还是……灭口?亦或是金蝉脱壳?

他立刻意识到,必须立刻抓住周维安这条线!

“他的返乡路线!立刻给我!”独孤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急迫。

玄镜司的庞大机器,因他的一句话,开始悄然运转。一张针对奉礼郎周维安的大网,迅速撒出。

而独孤奕站在冰冷的档案库中,感觉那张笼罩长安的阴谋之网,正在收拢,而他自己,也已深陷网中央。时间,刻不容缓。

玄镜司档案库内的空气凝滞如冰,唯有灯焰偶尔爆出的细微噼啪声,以及守藏史离去时那几乎微不可闻的蹒跚脚步声。独孤奕立于浩如烟海的卷宗之间,脑中飞速整合着刚刚获取的线索:周维安、蓝魄晶、阿罗撼、吐蕃贡觉邪派……一张阴谋的网络正逐渐清晰,而周维安的突然离京,无疑让这条关键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时间愈发紧迫。

就在这时,档案库那扇沉重的铁门再次被无声推开。一道挺拔如松的身影迈入,来人同样身着玄镜司特有的暗青色劲装,但与那些面色冰冷的缇骑不同,此人年纪约莫二十七八,眉目疏朗,鼻梁高挺,唇线紧抿,透着一股与其年龄不甚相符的沉稳与干练。他腰间并非佩戴制式横刀,而是一柄造型古朴的短柄陌刀,刀鞘上没有任何装饰,却隐有血光之气,显示其主人绝非寻常文吏。

此人便是玄镜司内以行动迅捷、思维缜密着称的校尉,陈默。他目光扫过库内,迅速锁定独孤奕的身影,快步上前,抱拳一礼,动作干净利落,并无因对方囚犯身份而有丝毫轻视或不敬。

“独孤先生,”陈默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透着公事公办的效率,“奉司丞令,由我配合先生追查周维安一案。相关人手已调配完毕,这是周维安报备的返乡路线图及其沿途可能投宿的驿站信息。”他递上一卷刚誊抄出来的简图,墨迹尚未全干。

独孤奕接过简图,迅速扫视,同时问道:“陈校尉对周维安此人了解多少?”

陈默略一思索,答道:“周维安在太常寺风评尚可,但为人有些孤僻,不喜交际,唯对金石矿物之事极为热衷。下官曾因一桩涉及前朝祭祀礼器盗卖的案子与他有过短暂接触,此人于矿物鉴别上确有独到之处,但言语间常流露出对世俗礼法的些许…漠然。”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有一事,或值得留意。周维安虽未婚配,但与城中几位女子似有往来,虽非深交,但或许能从中探知其近日异常或下落。”

“哦?哪几位女子?”独孤奕目光微凝。

陈默显然早有准备,如数家珍般道出:

苏婉卿:此女便是前日向长公主进献荔枝香膏的那位女商人。她在西市经营一家名为“凝香苑”的香粉铺子,规模不大,但调制的香品颇为独特,常能用到一些罕见的外域香料。周维安因其矿物研究有时需用到特殊香料配伍,曾是“凝香苑”的常客。此女心思玲珑,长袖善舞,与各方人士皆有接触,消息灵通。

柳七娘:居住于平康坊南曲的一位琵琶女,虽身处风尘,却以技艺高超、性情孤傲着称,并非轻易见客。周维安偶会去听其琵琶曲,据玄镜司旧档记录,二人曾就音律与矿物共振之学有过书信交流,算是知音之交。柳七娘或许知晓一些周维安不为人知的心思。

阿史那云:这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存在。她是突厥降将阿史那社尔的族妹,因家族归附,现居长安,在城中开设了一家小小的酒肆,名“胡旋居”,售卖西域风格的酒水。此女性格爽朗,甚至有些泼辣,好武事,常与城中一些胡人子弟往来。周维安因研究西域矿物,常去其酒肆向胡商打探消息,与阿史那云相熟。她的酒肆人员混杂,或许是信息交汇之处。

陈默介绍完毕,静待独孤奕的指示。他的效率与清晰让独孤奕心中稍定,玄镜司派此人来,确是得力助手。

陈默忽然想起一事,又补充道:“下官上月处理洛阳黑市案时,曾听闻有胡商私下交易一枚波斯玉佩,玉佩上刻着‘阿罗’二字,据卖家说,是从一位与吐蕃人往来密切的胡商手中购得——那胡商的身形样貌,与卷宗中阿罗撼的画像有七分相似。”独孤奕沉吟片刻。周维安已离京,直接追捕需要时间,而通过这些与他相关的女子,或许能更快地了解他近期的动向、心理状态,甚至可能发现他并未真正离京的蛛丝马迹。

“陈校尉,立刻安排人手,分头行动。”独孤奕果断下令,镣铐随着他的动作发出轻响,“一队精干人马,按图索骥,全力追缉周维安,查明其真实去向,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另一路,”他继续道,“由你亲自带队,走访这三位女子。苏婉卿处,重点询问周维安近期可曾购买过特殊矿物或香料,尤其留意是否有异状;柳七娘处,探听周维安近日有无异常言论或托付之物;阿史那云处,查问周维安近期接触了哪些胡商,打探了哪些关于西域或吐蕃的消息。”

“切记,”独孤奕目光锐利地看向陈默,“旁敲侧击,勿要打草惊蛇。我怀疑,周维安未必是简单的潜逃,其背后牵扯极大,这些女子自身可能亦处于危险之中。”

“下官明白!”陈默抱拳领命,眼神锐利,毫无迟疑,转身便快步离去安排,行动如风。

不过半柱香时间,陈默派来的缇骑便传回消息:周维安在长安城外驿站的住宿记录有明显涂改痕迹,且驿站伙计回忆,三日前与周维安同行的,还有一位戴帷帽的吐蕃人,二人共乘一辆马车,去向正是周维安祖籍陇西方向。

档案库内重归寂静。独孤奕缓缓踱步到那标记着吐蕃邪教符号的薄绢前,目光幽深。

苏婉卿的香料、柳七娘的音律、阿史那云的胡商网络……周维安结交的这些女子,似乎都隐隐与那“贡觉”邪派可能利用的手段(香料致幻、音律惑心、异域通道)有着某种模糊的关联。

这仅仅是巧合,还是周维安有意为之?

他感觉,自己正在接近一个庞大阴谋的核心。而周维安,或许是揭开这一切的关键钥匙,但也可能,只是一枚即将被弃掉的棋子。

追捕与调查的双重网络已然撒出。长安城的夜幕下,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急速展开。

何青山年近五旬,粗布短褐上总沾着些田埂的泥土,双手布满老茧却格外有力,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里都透着温和,是乡邻们都敬重的老实庄稼人。妻子柳氏四十出头,鬓边常簪着支素银小簪,青布襦裙浆洗得干干净净,手里总攥着半只没绣完的兰草帕子,说话时声音软和得像浸了温水。夫妻俩有两个女儿,大的何兰娘十七岁嫁去扬州,小的何薇娘十五岁许了沙州边军,皆是乡邻眼里的灵秀姑娘。

这日清晨,院外传来熟悉的唤声:“阿耶!阿娘!”柳氏手里的针线“嗒”地落在布上,起身就往门口跑,何青山也撂下手里的锄头迎了出去——竟是兰娘从扬州回来了。

兰娘扑进柳氏怀里,笑着解释:“夫君随商队去蜀地采买蜀锦了,要下月才回,我想着家里许久没回来,就跟商队的王大叔搭伴,提前回来看您和阿耶。”

兰娘穿一身水绿色江南绫罗襦裙,发间挽着简单的双环髻,鬓边别着朵新鲜茉莉,眉眼温婉,说话时带着江南女子的柔缓。柳氏一把攥住她的手,指尖触到女儿微凉的手,忙往屋里引:“我的兰儿!可算到了,路上风大,快进屋暖一暖!阿娘给你温了姜茶。”

何青山接过兰娘肩头的锦缎包袱,笑着问:“路上顺不顺利?扬州的漕河还像你信里说的那样,龙舟挤得满当当?”

兰娘坐在炕沿上,捧着柳氏递来的姜茶,眉眼弯起来:“顺得很,商队的王大叔还帮我拎包袱呢!”兰娘目光扫过院角,忽然笑了:“院心那丛指甲花还开着呢?我小时候总摘了染指甲,您还说我把手指弄得像熟透的樱桃。”说着起身摘了朵粉色的,轻轻别在柳氏鬓边:“这样才好看。”漕河可比信里热闹,前几日端午,龙舟上的鼓手敲得震天响,我站在岸边都看呆了。”她说着掀开包袱,“阿娘,这是扬州新出的蜀锦,粉粉嫩嫩的,做件新襦裙正合适;阿耶,这是长安胡商卖的胡麻饼,我特意让店家裹了棉絮,现在还热乎,您尝尝?”

柳氏摸着蜀锦的纹路,眼眶有些热:“这料子多软和,兰儿自己在外面倒想着我们。”正说着,院外又有人喊:“何老爹!何大婶!沙州来的商驼带了包裹!”

三人都愣了愣,兰娘先反应过来:“定是妹妹的!”

何青山迎进商队的人,接过个沉甸甸的布包。柳氏拆开一看,里面除了块莹润的瑟瑟石,还有封叠得整齐的信。她展开信纸,软声念起来:“阿耶阿娘,姐姐,沙州这几日风小了,我跟隔壁胡婶学做了胡饼,还酿了葡萄酒,信纸上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小军营,军营旁写着“胡婶说我酿的酒能给士兵暖身子,上次送了坛去,他们都夸好喝呢!”,笔触虽稚拙,却透着股活泼劲儿。就是总想起阿耶做的粟米羹,那味道比胡饼香多啦……”

“这丫头,还是嘴馋!”何青山听着,忍不住笑出了声,眼角的细纹更深了,“明日我就熬粟米羹,让商队的人捎去,让她好好解解馋。”

柳氏却忽然想起什么,拍了拍何青山的手背:“商队的人说三日后才返程,你明日熬好羹,我用陶罐密封好,再裹上棉絮,免得路上凉了——薇娘那孩子,最不爱吃凉食。”

兰娘凑到柳氏身边,看着信上薇娘娟秀的字迹,笑着说:“妹妹还说沙州的日落染红半边天,下次我得让她画下来给我看看。对了阿娘,我还带了江南的胭脂,您和妹妹一人一盒,妹妹的我也放包裹里让商队带过去。”

柳氏放下信纸,拉着兰娘和何青山的手,眉眼间满是笑意:“如今兰儿回来了,薇娘的信也到了,晚上阿娘给你们做粟米羹,再炒个葵菜、炖碗鸡汤,咱们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

“好!”何青山和兰娘异口同声应着,屋里的笑声伴着窗外的蝉鸣,满是阖家团圆的暖意。

晚饭的热气还绕着屋梁,何青山搬了张竹编凉榻放在院心老槐树下,柳氏端来刚切好的青瓜,兰娘则把装胡麻饼的木盒摆到石桌上。暮色漫上来时,天边的云被染成了橘红,像披了层薄纱,慢悠悠地飘过山尖。

“阿耶,您看那云,”兰娘指着东边,“在扬州时,傍晚的云总裹着水汽,白白软软的,像刚蒸好的米糕。“扬州漕河边上总有人卖新鲜菱角,我常买了煮给夫君吃,他总说‘再甜也不如岳母娘做的粟米羹’——这次回来,我还特意学了煮菱角,晚上给您和阿耶尝尝。咱们这儿的云倒利落,风一吹就变样子。”

何青山靠在凉榻上,手里摇着蒲扇,目光跟着那片云走:“这云是庄稼人的晴雨表哩。你看它边缘齐整,明天准是好天,正好去把东头的豆田再松松土。”他顿了顿,又笑道,“要是像你妹妹信里说的,沙州的云该是另一个模样吧?听说那边的云颜色深,风大的时候,能堆得像胡商赶的驼峰。”

柳氏坐在兰娘身边,用帕子擦了擦女儿的额头,软声接话:“可不是嘛,薇娘上次信里还画了个小骆驼,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云像这个’。那丫头,画画没个准头,倒把云的憨态画出来了。”她说着从衣襟里摸出个布包,打开是薇娘寄来的瑟瑟石,放在月光下泛着淡青的光,“你妹妹说这石头在沙州的云底下看,能映出云的影子,下次你写信,让她多描几笔云的样子,咱们也瞧瞧。”

兰娘接过瑟瑟石,对着月光看了看,笑着点头:“好!我还得跟她说,江南的云里能听见燕子叫,咱们家乡的云下有槐花香,让她也说说沙州的云底下,除了驼铃还有啥声音。”

何青山听着,忽然起身往屋里走,片刻后抱来一捆晒干的艾草,撒在凉榻周围:“这艾草驱蚊,你们娘俩坐着说话,我去把明天要带的锄头磨磨。”他刚走到屋檐下,又回头道,“对了兰儿,明天熬粟米羹时,你多放把红枣,你妹妹最爱吃甜口的,让商队的人捎去,就说这羹的甜味,跟家乡云底下晒的红枣一个样。”

柳氏和兰娘都笑了,兰娘望着天边渐渐淡去的云影,轻声说:“不管是江南的云、家乡的云,还是沙州的云,看着看着,就像咱们一家人都在一块儿了。”

夜风拂过老槐树,叶子沙沙响,天边的云慢慢飘向山外,仿佛要把这满院的暖意,捎给远在沙州的薇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