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87章 九星归塔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87章 九星归塔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锦袍藏秘

长安平康坊的晨雾还没散,王阿婆就牵着邻居家的阿瑶往西市走。阿瑶才六岁,梳着双丫髻,浅粉襦裙的裙摆沾了点露水,手里还攥着给阿婆摘的野菊:“阿婆,咱们去买糖糕吗?”

王阿婆笑着拍了拍她的手:“今日给你买好东西——前几日你帮阿婆晒了橄榄干,还帮着看铺子,阿婆得给你寻件像样的礼。”正说着,就见女儿李三娘从后面赶上来,青布襦裙系着布围裙,手里拎着个空竹篮:“娘,您咋不叫我一起?阿瑶要啥,我来挑。”

三人进了西市,胡商开的银器铺前围了不少人。王阿婆拉着阿瑶挤进去,指着柜台里一把錾花银梳:“阿瑶你看,这梳齿细,还刻着缠枝莲,往后梳头就不扯头发了。”胡商见是老主顾,笑着用汉话道:“阿婆好眼光!这梳是新到的,用的是江南银,戴在头上还亮堂。”

李三娘凑过来,捏了捏银梳,又问价:“这梳要多少文?”胡商比了个手势:“八十文,若是阿婆要,七十文便成。”李三娘脸色微变,拉着王阿婆到一边:“娘,八十文能买半袋粟米了,阿瑶还小,用木梳就够了,何必花这冤枉钱?”

王阿婆皱起眉:“阿瑶帮了咱多少回?上次我病了,是她跑着去叫郎中;铺子的门帘破了,是她跟着绣娘学缝补。这点礼算啥?”阿瑶站在旁边,攥着野菊的手紧了紧,小声说:“阿婆,我不要银梳,我有木梳呢。”

李三娘却像没听见,转身就往布铺走:“我去买块粗布给阿瑶做个香囊,比银梳实用。”王阿婆看着她的背影,又看了看阿瑶失落的眼神,叹了口气:“这孩子,咋就这么抠?”

到了布铺,李三娘挑了块最便宜的灰布,还跟掌柜的讨价还价半天,最后才买下。王阿婆忍不住说:“你就不能买块细布?阿瑶是姑娘家,也爱俏。”李三娘却理直气壮:“灰布耐脏,她天天跑跳,细布几天就破了。”

出了西市,阿瑶把野菊递给李三娘:“三娘,给你戴。”李三娘接过,随手插在发髻上,却没提银梳的事。王阿婆越想越气,走到巷口时终于忍不住:“你连最简单的人情世故都要用扣的方式解决,还能奢望你啥?阿瑶待咱真心,你倒好,连件像样的礼都舍不得!”

李三娘被说得脸通红,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灰布,又看了看阿瑶攥着野菊的小手,忽然转身往银器铺跑。过了一会儿,她手里拿着那把錾花银梳,喘着气递给阿瑶:“阿瑶,是三娘不对,这梳给你,往后梳头别扯着头发。”

阿瑶接过银梳,眼睛亮得像星星,伸手给李三娘梳头:“三娘,我帮你梳,这梳好看。”王阿婆看着两人的模样,嘴角忍不住勾了勾——长安的巷子里,晨雾散了,阳光落在银梳上,映得满巷都是暖光。

正说着话,巷口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甲叶碰撞的脆响。一群身着黑甲、腰悬陌刀的金吾卫涌入西市,为首的校尉面容冷峻,目光扫过胡商的银器铺,厉声喝道:“奉京兆尹令,缉拿走私违禁银器的胡商阿里木!”

银器铺的胡商脸色骤变,抓起柜台上的银梳就要往柜台下塞,却被眼疾手快的金吾卫校尉一把按住手腕:“还想藏?你从波斯走私的‘幻银’,刻着粟特密纹,专用于传递密信,当我大唐律法是摆设?”

王阿婆和李三娘吓得后退一步,阿瑶更是紧紧攥住王阿婆的衣角,眼睛瞪得圆圆的。李三娘看着被按在柜台上的胡商,又看了看阿瑶手里的錾花银梳,突然意识到什么——这银梳的缠枝莲纹里,似乎藏着极细的密纹,与刚才校尉说的“粟特密纹”隐约相似!

“校尉且慢!”李三娘鼓起勇气上前一步,将阿瑶护在身后,“这银梳是我今日在铺里选的,若真是违禁物,还请校尉明察,我等百姓毫不知情!”

金吾卫校尉瞥了她一眼,示意手下接过银梳查验。一个小兵拿着银梳对着光看了片刻,回禀道:“校尉,这梳是寻常银器,密纹是装饰,并非走私的‘幻银’。”

胡商却突然挣扎起来,对着李三娘喊道:“是她!是这妇人昨日来问价时,偷偷换了我的‘幻银梳’!”

李三娘又惊又怒:“你血口喷人!我何时换过你的梳子?”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王阿婆突然想起什么,从阿瑶手里拿过银梳,指着梳背一处极浅的刻痕:“校尉请看,这梳背的刻痕是阿瑶前日帮我晒橄榄干时,不小心磕在石阶上留下的,若真是走私的‘幻银梳’,怎会有这平民家的磕碰痕迹?”

金吾卫校尉仔细瞧了瞧刻痕,又看了看胡商慌乱的眼神,冷哼一声:“阿里木,你走私‘幻银’证据确凿,还想攀咬良民?给我押回卫所严加审讯!”

胡商被金吾卫拖拽着离开时,还在不甘心地喊:“不是我!是有人嫁祸……”

西市的喧闹渐渐平息,李三娘瘫坐在地上,手心全是汗。阿瑶抱着她的胳膊,小声问:“三娘,那胡商为什么要撒谎?”

王阿婆叹了口气,抚摸着阿瑶的头:“人心隔肚皮,往后咱们行事,可得更谨慎些。”

夕阳下,西市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李三娘看着手里失而复得的银梳,又看了看金吾卫远去的方向,总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那胡商临死前的呼喊,像是在暗示着什么更大的秘密,而这把银梳,或许只是个开始。

亥时的风裹着霜气,刮过锁星塔的铜铃,“叮铃”声在荒山深处格外清寂。陈默仰首望了眼夜空——天枢、天璇二星在云层间忽明忽暗,与他怀中《星象秘录》记载的“九星归位,塔门自开”分毫不差。他握紧腰间的青铜罗盘,罗盘指针顺着星轨转动,最终稳稳指向不远处那座通体青灰的锁星塔。

塔门隐在老槐树下,门楣上刻着模糊的星图,边角爬满青苔。陈默按秘录所载,将罗盘置于门心凹槽,指尖轻点天权、天玑二星对应的刻痕——“咔”的一声轻响,厚重的石门缓缓向内开启,一股混着霉味与铜锈的凉气扑面而来,惊得塔内栖息的夜鸟扑棱着翅膀飞出。

他提了盏羊角灯,缓步踏上石阶。石阶泛着经年累月的冷意,每走三步,壁上镶嵌的星纹石便亮起一颗,从塔底到中层,恰好对应“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光晕柔和,将塔内的阴影晕开些许。行至中层平台时,羊角灯的光突然晃了晃——平台中央的石台上,竟铺着一件半旧的锦袍。

陈默放轻脚步走近,拂去锦袍上的薄尘,指尖触到丝质面料的细腻,又摸到图腾凸起的纹路。锦袍底色是深靛色,胸前绣着一幅“双木交缠”图腾,木枝虬结,枝叶间还缀着三颗小小的星子——这是林氏一族的族徽,他曾在林飒祖父的旧画像上见过,绝不会错。

他正端详着图腾,羊角灯的光扫过锦袍下摆,忽然瞥见几簇淡粉的纹样——是梅花。五片花瓣的针脚细密,花心用银线勾勒,虽有些褪色,却仍能看出绣工的精致。陈默心头一动,伸手抚过梅花纹,想起半月前在柳家祖祠见到的景象:柳家祠堂的供桌腿上,刻着一模一样的五瓣梅花;柳家小姐柳清辞随身携带的玉佩,背面也錾着这纹样。

“林氏的图腾,柳家的梅花纹……”陈默低声自语,指尖在锦袍上摩挲。他忽然想起林飒上次遇险时,腰间系着的那枚令牌——令牌正面是林氏图腾,背面竟也是一朵梅花,当时林飒只说是“偶然所得”,如今看来,绝非偶然。

羊角灯的光忽然闪烁了一下,他低头,见锦袍内侧的衣角处,还绣着一个极小的“飒”字,针脚藏得极深,若不是光线恰好落在上面,根本发现不了。陈默心里一沉:这锦袍竟是林飒的?可他为何会将带有林氏图腾与柳家梅花纹的锦袍留在锁星塔?

他拿起锦袍,轻轻一抖,从袍角的暗袋里掉出半块残玉。残玉呈青白色,断口处还带着新鲜的痕迹,上面刻着一个“柳”字,笔画间的纹路与柳家玉佩如出一辙。陈默捏着残玉,再看那锦袍上的梅花纹,忽然明白——林飒与柳家的关联,远比他想象的更深,而这座锁星塔,或许就是解开这层关联的关键。

夜风从塔门缝隙吹进来,卷起锦袍的衣角,林氏图腾与梅花纹在星纹石的光晕下交叠,像是在诉说着一段被掩埋的过往。陈默握紧锦袍与残玉,抬头望向塔顶——那里,剩下的两颗星石(洞明、隐元)还未亮起,九星归位尚未完成,而林飒与柳家的秘密,恐怕就藏在塔顶的星核之中。

九星归塔:苏州雨巷探旧踪

陈默将林氏锦袍与残玉妥帖收进包袱,次日便乘乌篷船往苏州去。船行至太湖时,恰逢江南春雨,细雨打在船篷上“沙沙”作响,水雾漫过湖面,将远处的亭台楼阁晕成淡墨画。他指尖摩挲着包袱里的残玉,断口处的凉意透过布帛传来——柳家根基在苏州,要查清林飒与柳家的关联,苏州是唯一的去处。

抵达苏州城时,雨已停了大半。陈默按客栈掌柜的指引,往城西的柳家旧巷走去。巷口的老槐树已抽新叶,巷内青石板路被雨水润得发亮,两侧多是白墙黛瓦的老宅,其中一座门楣上刻着“柳府”二字,朱漆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气派。只是府门紧闭,门环上积了层薄灰,显然许久无人居住。

“小哥是来找柳家的?”隔壁开茶馆的老掌柜端着茶壶出来,见陈默盯着柳府门楣,便主动搭话。陈默点头,将残玉取出:“老掌柜可知柳家如今何在?我有块柳家的旧物,想寻主人问些旧事。”

老掌柜接过残玉,眯眼端详片刻,叹了口气:“柳家啊,三年前就搬走了。柳老爷当年做丝绸生意,后来遭人算计,铺子被烧,家底赔了个空,带着家人去了杭州,只留下个老管家守着旧宅。那老管家姓吴,就住在巷尾的小院子里,或许他知道些旧事。”

陈默谢过老掌柜,往巷尾走去。巷尾的小院围着竹篱笆,院内种着几株梅花,虽非花期,枝干却苍劲。他叩了叩柴门,片刻后,一位白发老者开门,身穿半旧的青布长衫,手里攥着块抹布,正是吴管家。

“请问是吴管家吗?”陈默递上残玉,又取出锦袍的一角,“我叫陈默,从锁星塔寻得这些柳家旧物,想向您打听林氏与柳家的关联。”

吴管家接过残玉,手指微微发颤,再看到锦袍上的梅花纹时,眼眶竟红了:“这残玉……是当年柳家小姐的定情信物,这锦袍上的梅花纹,是柳家的家纹啊!”他侧身让陈默进屋,端来一杯热茶,缓缓说起旧事。

“三十年前,林氏与柳家是世交,林飒的父亲林青山与柳家老爷是同窗,还定下婚约,林青山给柳家小姐送了块双鱼玉佩做信物,后来两家遭逢变故,玉佩断成两半,一家留半块。”吴管家指了指残玉上的“柳”字,“这半块是柳家的,另一半该在林家手里。至于这锦袍,是林青山当年特意为柳家老爷绣的,上面的林氏图腾与柳家梅花纹缠在一起,寓意两家交好,后来林青山失踪,这锦袍就不知去向,没想到竟在锁星塔。”

陈默心头一震:“那林飒知晓此事吗?他腰间有枚令牌,正面是林氏图腾,背面是梅花纹。”

“定是知晓的!”吴管家激动地拍了拍桌,“柳家小姐当年偷偷生下个女儿,就是如今的柳清辞,林飒定是知道自己与柳家的渊源,才会带着那枚令牌。只是三年前柳家遭难,柳清辞去寻过林飒,回来后就说‘林公子自有难处’,再不愿提此事。”

正说着,院外传来脚步声,一个穿浅绿襦裙的女子站在篱笆外,手里提着个食盒,正是柳清辞。她见院内的陈默,愣了愣,随即走进来:“吴伯,我来送些点心,这位是?”

“这位陈公子从锁星塔寻得柳家旧物,正问当年的事。”吴管家话音刚落,柳清辞便看向陈默手中的残玉,脸色微变:“这半块玉佩……你是从林飒那里得来的?”

陈默摇头,将锁星塔发现锦袍与残玉的经过告知。柳清辞沉默片刻,从袖中取出半块玉佩,与陈默手中的残玉拼在一起,恰好是完整的双鱼玉佩:“这是我娘临终前给我的,说等寻到林家的半块,就能解开当年的恩怨。林飒去锁星塔,是为了找星核——星核能证明当年林柳两家的清白,只是他怕连累我,才独自前往。”

陈默看着完整的玉佩,忽然明白:锁星塔的九星归位,不仅关乎星核,更关乎林柳两家被掩埋的真相。他抬头看向柳清辞:“柳姑娘,林飒或许还在寻找星核线索,我们是否该寻他汇合?”

柳清辞点头,眼中闪过坚定:“苏州寒山寺的碑刻里藏着星核的线索,我本就打算去寻,如今有陈公子相助,正好一起去。”

细雨又淅淅沥沥落下,陈默与柳清辞走出小院,吴管家站在门口,挥了挥手中的锦袍一角:“若见到林公子,告诉他柳家从未怪过林家!”

青石板路上,雨丝织成帘,陈默攥着完整的双鱼玉佩,柳清辞提着食盒,两人朝着寒山寺的方向走去——苏州的雨巷里,不仅藏着林柳两家的旧事,更藏着解开九星归塔之谜的关键。

九星归塔:橄榄园下藏星纹

陈默与柳清辞从苏州寒山寺出来时,雨已歇透。碑刻上“沈氏藏星,橄榄映枢”八个模糊的篆字,成了新的线索——寒山寺老和尚说,三十年前曾有位沈姓居士捐赠香火,居士随身携带的橄榄木牌上,刻着与碑刻同源的星纹,而那沈姓居士,正是沈家村人。

乌篷船行至沈家村渡口时,恰逢暮春橄榄挂果季。岸边的橄榄园郁郁葱葱,青绿色的果子缀在枝头,沈玉柱正拉着板车往作坊运橄榄,板车轱辘压过青石板,远远就看见陈默与柳清辞,笑着迎上去:“两位是来买橄榄油的?今年的新油刚榨好,香得很!”

“沈大哥,我们是来寻一样东西的。”陈默递过一张画着星纹的纸,“您村里可有刻着这种纹路的老物件,或是老石碑?”

沈玉柱接过纸,皱着眉看了半晌:“这纹路……俺家橄榄园里那棵老橄榄树下,有块石碑上好像有!那树是俺爷爷的爷爷种的,石碑就埋在树根旁,平时都被草盖住了。”

跟着沈玉柱往橄榄园走,赵霜禾闻讯也赶了来,手里还提着刚晒好的橄榄干:“陈公子、柳姑娘,先吃点橄榄干垫垫,那老石碑俺小时候见过,上面的纹路怪得很,像天上的星星。”

老橄榄树需两人合抱,枝繁叶茂的树冠遮天蔽日。沈玉柱找来锄头,轻轻刨开树根旁的泥土,一块青灰色石碑渐渐显露——石碑约莫半人高,表面爬满青苔,擦拭干净后,碑上的纹路清晰起来:九颗星点呈弧形排列,与锁星塔的星纹石分毫不差,最中间那颗星点旁,还刻着半朵梅花,与柳家玉佩、林氏锦袍上的梅花纹严丝合缝。

“这梅花纹……”柳清辞蹲下身,指尖抚过碑上的纹路,眼眶微热,“是柳家的家纹,当年我娘说,林家与沈家也有旧交,原来竟是真的。”

陈默盯着碑上的星纹,忽然想起《星象秘录》里的记载:“九星归位需寻三引——塔引(锁星塔)、玉引(双鱼玉佩)、地引(地脉星纹)。这石碑,就是地引!”

正说着,赵霜禾忽然想起什么,拉着柳清辞往家里跑:“俺家有个旧木盒,是俺婆婆传下来的,里面有块布,上面的花纹跟这石碑上的像!”众人跟着去了沈家,赵霜禾从箱底翻出个雕花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块半旧的靛蓝布片——布片上绣着“双木交缠”图腾(林氏)与橄榄枝,边缘还缀着三颗星子,与锁星塔的锦袍图腾同源,布角绣着个极小的“沈”字。

“俺婆婆说,这布是当年一位林姓女子送的,说沈家若遇危难,可凭这布找林家相助。”赵霜禾摸着布片,“后来俺们村遭过一次蝗灾,就是一位姓林的先生带粮来救的急,现在想来,那位先生定是林飒的长辈!”

柳清辞攥着布片,忽然落泪:“我爹说,当年林柳两家遭难,是沈家暗中相助,才让我娘能带着半块玉佩逃走。原来我们三家,早就被这星纹连在一起了。”

“不好了!”沈家村的护院突然跑进来,脸色发白,“村外来了一群黑衣人,说是要找什么‘星纹石碑’,还说不肯交出来,就烧了橄榄园!”

陈默眼神一沉,握紧腰间的青铜罗盘:“他们是冲着地引来的,定是当年算计柳家的人!沈大哥,你带村民去作坊躲着,我和柳姑娘来应付。”

黑衣人很快闯进橄榄园,为首的人脸上带着刀疤,手里拿着柄弯刀:“把石碑交出来,饶你们不死!”陈默不退反进,罗盘指针转动,对准碑上的星纹——“咔”的一声,石碑中间的星点突然亮起,一道淡光闪过,黑衣人手中的弯刀竟被震落在地。

柳清辞趁机取出双鱼玉佩,玉佩与石碑的星纹相呼应,光芒更盛:“你们害了林柳两家还不够,竟还想夺星核!今日有我们在,绝不会让你们得逞!”

这时,沈玉柱带着村里的壮丁赶来,手里拿着锄头、镰刀:“俺们沈家村的东西,岂容你们说拿就拿!”黑衣人见势不妙,骂了句脏话,转身就逃。

夕阳西下时,众人重新掩埋好石碑,在周围种上橄榄苗。陈默看着碑上的星纹,对柳清辞说:“塔引、玉引、地引已齐,下一步该去寻星核了。老和尚说,星核藏在‘九星交汇之地’,而沈家村的地脉,正好连着锁星塔的星轨。”

沈玉柱拍了拍陈默的肩:“陈公子,要是需要俺们帮忙,尽管开口!橄榄园的路俺们熟,就算是挖地三尺,也帮你们找星核!”赵霜禾也点头:“俺们还能给你们做干粮、榨新油,路上好带着。”

暮色中的橄榄园,星纹石碑藏在老树下,橄榄果的清香飘在空气中。陈默攥着青铜罗盘,柳清辞握着双鱼玉佩,两人知道,沈家村的相遇不是偶然——这颗藏在橄榄园下的“地引”,不仅串联起林、柳、沈三家的过往,更让九星归塔的真相,离他们又近了一步。

暮春的风还带着点凉,沈家村的橄榄园里,新抽的嫩芽缀在枝头,沈母攥着个蓝布包,指腹反复摩挲着包里的银锭子,眼眶却红了——这是儿子沈玉柱熬了三个多月,把精心培育的橄榄苗挑去县城、乡集,走坏两双布鞋才换来的钱,每一文都沾着汗。

“玉柱,这钱咱一分没动,”沈母把布包递过去,又从箱底翻出个红布裹着的小盒子,打开是枚温润的白玉佩,“这是你外婆传我的,当年你外公求娶外婆时带的聘礼,如今给你拿去求娶雪娥,也算沾沾老辈的福气。”

沈玉柱接过布包,沉甸甸的,指尖触到玉佩的温凉,心里暖得发紧。他跟表妹赵雪娥自小要好,去年就跟赵家提过亲,只是家里穷,直到今年橄榄苗卖了好价钱,才算凑齐了聘礼。前几日沈母去周庄赵家,赵母见聘礼实在,又知沈玉柱老实肯干,便定了今日让他带聘礼上门,明日就迎亲。

第二日天刚亮,沈玉柱就起身了。聘礼装了满满一板车:两匹月白绸缎(雪娥早就说过喜欢素净颜色)、一筐刚出炉的芝麻糕(赵父爱吃)、一对银镯子(给赵母的),还有那枚玉佩,用红绳系着,贴身放着。他穿着沈母新缝的青布短褂,拉着板车,脚步轻快地往周庄去——从沈家村到周庄要过一个渡口,再走十里路,他盘算着晌午就能到,还能赶上赵家的午饭。

走到渡口时,日头刚上三竿。渡口人多,沈玉柱正排队等船,身后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接着是随从的吆喝:“让让!苏老爷的船来了!”他回头一看,只见个穿锦缎长袍的中年男人走过来,面白无须,手里把玩着个玉扳指,身后跟着四五个随从,个个衣着光鲜。这人正是苏州富豪苏半城,据说在苏州、周庄都有产业,专做丝绸生意。

苏半城眼尖,瞥见沈玉柱板车上的聘礼,笑着走过来:“这位小哥,看着面生,也是去周庄?”

沈玉柱老实,赶紧点头:“是的,去周庄赵家娶亲。”

“巧了!”苏半城眼睛一亮,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今日也是去周庄,给我那不成器的儿子娶亲,咱们顺路!你这板车沉,渡口人杂,我让随从帮你看着,咱们先上我的船,快些。”

沈玉柱心里感激——他本怕人多丢了聘礼,如今有富豪帮忙,自然愿意。他跟着苏半城上了艘宽大的乌篷船,随从们也帮着把板车抬上了船。船上,苏半城递给他一杯热茶,又问起聘礼的事,沈玉柱没设防,把卖橄榄苗、准备聘礼的事都跟他说了,连贴身戴玉佩的事也提了一嘴。

船到对岸,苏半城突然说:“小哥,前面十里路有段林子,近来听说有乱匪,我让两个随从跟你一起走,帮你护着聘礼,我去前面茶馆等你,咱们汇合了再一起去周庄,如何?”

沈玉柱更感激了,连声道谢。两个随从跟着他拉着板车往林子走,刚进林子没多远,一个随从突然说:“小哥,我家老爷让我给你带包喜糖,忘了拿,你在这等会儿,我回去取。”另一个随从也说:“我跟他一起去,快些回来。”

沈玉柱没多想,就站在原地等。可等了快一个时辰,也没见人回来。他心里发慌,低头一看——板车上的聘礼竟少了一半!绸缎、银镯子、芝麻糕都没了,只剩下几个空盒子;再摸贴身的玉佩,也没了踪影!他这才反应过来,赶紧往渡口跑,可乌篷船早就没影了,茶馆里也没有苏半城的身影。

旁边卖茶的老汉见他慌慌张张,问清缘由,叹了口气:“小哥,你是被苏半城骗了!他哪是去周庄娶亲?他上周庄是收租,最喜欢算计老实人,你这聘礼,怕是被他运去苏州当铺了!”

沈玉柱僵在原地,手里攥着空盒子,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那是他熬了三个多月的心血,是他跟雪娥的婚事指望,如今全没了。他看着空荡荡的板车,想起沈母红着眼眶递给他布包的模样,想起雪娥期待的眼神,腿一软,差点坐在地上。风吹过林子,树叶“沙沙”响,像是在嘲笑他的傻,又像是在替他惋惜——这趟满怀期待的娶亲路,竟成了一场空欢喜。

沈玉柱攥着空盒子在茶馆外愣了半晌,风卷着地上的落叶打在他裤脚上,像在提醒他这不是梦。他想起赵雪娥昨日托人带话,说已把绣好的鸳鸯枕套收进红箱,想起赵母笑着说“等你来了,咱就蒸喜糕”,鼻尖一酸,却没敢掉眼泪——他不能就这么回去,更不能让赵家觉得他是故意骗婚。

咬了咬牙,沈玉柱拉起空板车,脚步沉得像灌了铅,往周庄走。路上遇到赶驴车的王老伯,见他脸色惨白,板车空着,便问:“玉柱,你这聘礼咋没了?不是去娶亲吗?”

沈玉柱把被骗的事一五一十说了,王老伯气得拍大腿:“那苏半城就是个黑心肝!去年还骗了邻村李小子的棉花钱!你别慌,赵家人都是实在人,咱跟他们说清楚,总有办法!”

王老伯把他捎到赵家门口,沈玉柱站在篱笆外,手在青布短褂上蹭了又蹭,才敢喊:“赵叔、赵婶,我来了。”

开门的是赵雪娥,她穿着新做的浅粉襦裙,头发梳得整齐,见沈玉柱空着手,板车也空着,眼神愣了愣,却没问,只拉着他的手往里走:“爹、娘,玉柱来了。”

赵母端着喜糕从灶房出来,见此情景,手里的盘子差点掉在地上:“聘礼呢?你说的绸缎、镯子呢?”

沈玉柱“扑通”一声跪下,把被骗的经过说了,从渡口遇苏半城,到林子丢聘礼,连贴身的玉佩没了也没瞒。他低着头,声音发颤:“赵叔、赵婶,是我傻,被人骗了,对不起雪娥。但我不是故意的,我会再卖橄榄苗,攒够聘礼,就算熬到冬天,我也会来娶雪娥。”

赵父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没说话。赵母气得抹眼泪:“你这孩子,咋就这么实诚?那是你熬了三个多月的钱啊!”

“娘!”赵雪娥突然开口,她蹲下来扶起沈玉柱,指尖擦去他眼角的泪,“玉柱没做错,他没骗咱们。聘礼没了可以再攒,可要是他因为怕咱们生气跑了,那才真让人心寒。”她转头看向赵父赵母,“爹、娘,我相信玉柱,他卖橄榄苗能挣第一份钱,就能挣第二份。咱们先把婚事缓一缓,等他攒够聘礼,我再嫁。”

赵父掐了烟,点了点头:“雪娥说得对。玉柱,你是个老实人,这点咱信你。但苏半城不能就这么算了,明日我跟你去县衙报案,就算要不回聘礼,也得让他不能再骗别人。”

第二日,赵父陪着沈玉柱去了县衙。县官听了案情,拍了惊堂木:“这苏半城在苏州、周庄一带骗了不少人,早就有人告他了!正好上个月府里下了文书,要查这类欺民的富豪,我这就派人去苏州拿他!”

没等县衙的人出发,三日后,竟传来苏半城被抓的消息——他骗了邻县张大户的绸缎,被张大户带着家丁堵在当铺,扭送到了官府,从他的货栈里,不仅搜出了沈玉柱的玉佩、绸缎,还有其他被他骗走的财物。

县官把聘礼还给沈玉柱时,还额外罚了苏半城五十两银子,说:“这银子给你,算补偿你跑断的布鞋,也让你再买些橄榄苗,好好过日子。”

沈玉柱拿着失而复得的聘礼,又得了补偿,心里又喜又愧。他去赵家时,特意多带了两筐新摘的橄榄,还有用罚银买的布料:“赵叔、赵婶,雪娥,聘礼找回来了,我还能再多种些橄榄苗,以后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赵母笑着接过布料:“傻孩子,只要你跟雪娥好好的,比啥都强。”赵雪娥站在一旁,看着沈玉柱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也忍不住笑了——那趟被算计的娶亲路,虽走得波折,却让她更确定,沈玉柱是个值得托付的人。

秋末时,沈玉柱的橄榄苗又卖了好价钱,他风风光光地用红轿娶了赵雪娥。拜堂时,沈母摸着那枚失而复得的玉佩,眼泪掉了下来,却笑得格外开心:“这下好了,咱玉柱和雪娥,总算能好好过日子了。”

婚后,沈玉柱和赵雪娥一起打理橄榄园,还教村里人种橄榄,沈家村的橄榄苗渐渐出了名,连苏州的商户都来订购。有人问沈玉柱,当初被骗时怕不怕,他总是笑着说:“怕,但我知道,只要老实做人、肯干,就算遇到坎儿,也总能过去。”

秋收的太阳暖烘烘的,沈家村外的红薯地泛着油绿,红薯藤爬得满地都是,叶尖还沾着晨露。沈玉柱扛着锄头走在前面,赵雪娥提着竹篮跟在后面,竹篮里还放着个粗瓷水壶——自打进了秋,橄榄园的活计告一段落,家里种的两亩红薯也该收了,沈母说“新媳妇得尝尝自家种的红薯,甜得能当糖吃”,一早就让两人下地。

“玉柱,这红薯藤咋看着比去年旺?”赵雪娥蹲下身,指尖碰了碰肥厚的藤叶,浅蓝襦裙的裙摆沾了点泥土也不在意。她自小在周庄长大,家里种的多是水稻,刨红薯还是头一回,眼里满是新鲜。

沈玉柱放下锄头,笑着蹲下来教她:“去年咱给地里施了橄榄榨油剩下的渣,肥力足,你看这藤茎粗的,底下红薯肯定不小。刨的时候得离藤根远些,一锄头下去别太用力,不然容易把红薯劈成两半。”说着,他举起锄头,对准一株红薯藤旁的土,“咚”地一声挖下去,再轻轻一撬,红皮的红薯就露了出来,还带着泥土的潮气,足有小臂粗。

赵雪娥看得眼亮,也拿起小一点的锄头,学着沈玉柱的样子找了株藤。第一次下锄没掌握好力道,锄头偏了,只勾出小半块红薯皮。她吐了吐舌头,沈玉柱赶紧过来帮她调整姿势:“手腕再稳些,看着藤根的方向,对,就这样……”

两人配合着,没一会儿就刨出小半篮红薯。赵雪娥额角沁出细汗,沈玉柱放下锄头,从竹篮里拿出水壶,拧开盖子递过去:“歇会儿再刨,别累着。”又从怀里掏出块芝麻糕——还是娶亲时剩下的,他一直记得雪娥爱吃,“垫垫肚子,这糕还软着。”

正歇着,远处传来脚步声,是沈母提着食盒来了,身后还跟着赵父赵母。“娘,您咋来了?”沈玉柱赶紧起身迎上去。沈母打开食盒,里面是刚蒸好的玉米饼和咸菜:“怕你们饿,给你们送点吃的,你岳父岳母也想过来看看咱家的红薯地。”

赵母看着满地的红薯,笑着说:“还是你家玉柱会种地,这红薯长得真好,比咱周庄种的还大。”赵父蹲下来拿起一个红薯,掂量了掂量:“今年收成好,除了留着自己吃,还能晒些红薯干,冬天给孩子们当零嘴。”

一家人坐在田埂上吃玉米饼,沈母给赵雪娥夹了块咸菜:“雪娥啊,这红薯刨回去,咱蒸着吃、煮着吃,还能熬红薯粥,你要是爱吃甜的,咱就蒸红薯丸子,撒上芝麻,香得很。”

赵雪娥点点头,咬了口玉米饼:“娘做的肯定好吃,回头我也学着做,给爹和娘送些去。”

吃完东西,几人一起动手,效率快了不少。赵父力气大,一锄头下去就能撬出两三颗红薯;赵母和沈母负责把红薯上的泥土拍掉,放进竹篮;沈玉柱和赵雪娥则收拾红薯藤,留着晒干了当柴烧。日头偏西时,两亩红薯竟刨完了,装了满满三竹篮,还有几个特别大的,沈玉柱特意用草绳捆着,说要给雪娥当“稀罕物”。

往家走时,沈玉柱拉着板车,上面放着竹篮,赵雪娥和沈母、赵母坐在车边,赵父跟在旁边,几人有说有笑。夕阳把影子拉得长长的,落在田埂上,红薯的甜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飘得老远。

晚饭时,沈母蒸了一大锅红薯,还熬了红薯粥。红皮的红薯剥了皮,露出金黄的瓤,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赵雪娥吃得眉眼弯弯,沈玉柱看着她的样子,心里满是踏实——从卖橄榄苗攒聘礼,到被骗又找回,再到如今一家人围着吃红薯,日子虽不富裕,却满是烟火气,这就是他想要的好日子。

沈母看着眼前的景象,笑着说:“明年咱再多种两亩红薯,再种些白菜萝卜,冬天就不愁吃的了。”赵父点点头:“往后咱两家多走动,等橄榄熟了,咱一起去摘,榨了油给孩子们吃。”

灯光下,一家人的笑声飘出窗外,落在沈家村的夜色里,温柔又安稳。

赵家五姐妹:霜降暖灶话家常

霜降前后,周庄的风就带了些凉,赵家老宅的枣树上,最后几片叶子打着旋儿往下落。赵霜禾挎着竹篮站在院门口,篮里装着沈玉柱刚晒好的红薯干,还有一小罐橄榄油——自打进了秋,橄榄园收了果,沈母就催着她回娘家看看,说“你大姐肯定又在念叨你了”。

刚进院,就听见灶房传来“哗啦啦”的水声,是大姐赵麦秋在洗白菜。大姐比霜禾大十岁,常年穿件靛蓝布衫,袖口总挽到小臂,手上沾着面碱的白印子,见霜禾进来,手里的菜都没放下,笑着迎上来:“可算来了!你二姐一早就说‘霜禾今日准到’,还特意给你侄女绣了块新肚兜。”

说话间,西屋传来“嗡嗡”的纺车声,二姐赵锦书端着个木托盘走出来。她穿件浅青布裙,发间别着支银簪,托盘上放着刚绣好的肚兜,粉布面上绣着只胖娃娃抱鲤鱼,针脚细得像发丝:“霜禾快坐,刚煮的枣茶还热着。你上次说橄榄园缺个装果的竹筐,我让你姐夫编了两个,一会儿你带回去。”

霜禾刚接过枣茶,院门外就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三姐赵荞穗扛着锄头跑进来,粗布短褂沾了层泥,却笑得一脸亮堂:“小妹回来啦!我刚在村西头刨了些萝卜,想着给娘熬萝卜汤,正好你来了一起喝!”三姐是家里最泼辣的,常年跟着姐夫下地,力气比寻常汉子还大,却最疼几个妹妹,当年霜禾聘礼被骗,她第一个要去苏州找苏半城算账。

“三姐慢点,别摔着!”四姐赵书晚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捧着卷旧书,穿件月白长衫,是姐妹里唯一识文断字的。她早年被镇上的先生看中,教过几年书,后来为了照顾年迈的爹娘,回了周庄,如今常给村里的孩子启蒙:“霜禾,你上次托我找的《农桑辑要》找到了,里面有橄榄嫁接的法子,你带回去给玉柱看看,说不定能让橄榄长得更好。”

娘从里屋出来,手里攥着个暖手炉,拉着霜禾的手往炕边坐:“玉柱近来还好?橄榄苗卖得咋样?上次你说他熬了好几夜选苗,可别累坏了身子。”

“娘放心,玉柱好着呢,”霜禾笑着把红薯干递过去,“这是他晒的,说娘爱吃甜的,特意多放了些糖。橄榄苗今年卖得好,苏州的商户还来订了明年的货,玉柱说等忙完这阵,就陪我来给娘和姐姐们磕头。”

大姐在灶房忙活,二姐帮着把红薯干装进瓷罐,三姐去井边洗萝卜,四姐则教霜禾的侄女认“禾”“荞”“书”这些字——都是姐妹几个名字里的字,侄女学得认真,小手指着“霜”字问:“四姨,这个字是不是姑姑的名字呀?”惹得满屋子人都笑了。

晌午吃饭时,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熬得软糯的萝卜汤、蒸得喷香的红薯、还有大姐拿手的白菜猪肉馅饺子,二姐还特意给霜禾盛了碗枣泥粥:“你身子弱,多喝点补补。你上次说在学做红薯丸子,要是做不好,就回来问大姐,她最会做这些。”

三姐啃着红薯,突然说:“对了小妹,村东头的王婶说,她家儿子也想种橄榄,你让玉柱有空去教教他,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着好。”

四姐点点头:“我也跟村里的先生说了,要是玉柱想让孩子读书,明年就让孩子来学堂,学费我来出。”

霜禾看着姐姐们关切的眼神,心里暖得发紧。她想起当年聘礼被骗时,大姐偷偷塞给她私房钱,二姐连夜绣了块平安符让她带在身上,三姐要去讨说法,四姐帮着写状纸——如今日子好了,姐姐们还是像从前一样疼她。

夕阳西下时,霜禾要回沈家村了。大姐给她装了满满一篮饺子,二姐把竹筐和肚兜递过来,三姐帮她把《农桑辑要》放进篮里,四姐则把暖手炉塞给她:“路上风凉,拿着暖手。”娘站在院门口,一直看着她走远,还在喊:“有空常回来,娘给你做红薯丸子!”

霜禾走在田埂上,手里提着姐姐们给的东西,心里满是踏实。她想起沈玉柱常说的“日子就是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如今有他,有娘,有四个姐姐,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

赵家五姐妹:橄榄遇贵人

腊月初的县城,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沈玉柱拉着板车,车上装着十筐刚采摘的青橄榄——是苏州来的老客订的货,说好今日送到县城驿站,再由驿站转水运去苏州。板车轱辘压过青石板,发出“吱呀”响,他裹紧了青布短褂,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很快散了。

刚到驿站门口,就见几个伙计正围着个穿藏青锦袍的男子说话,那男子约莫三十出头,面容清俊,手里拿着个瓷瓶,正低头闻着什么,身旁跟着个穿灰布衫的随从。沈玉柱没敢多看,刚想把板车拉到卸货区,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板车猛地一歪,最边上一筐橄榄翻倒在地,青绿色的橄榄滚了一地。

“对不住!对不住!”沈玉柱赶紧蹲下身捡,手忙脚乱的,怕橄榄磕坏了,老客要扣钱。正捡着,一双黑布靴停在他面前,接着是温和的声音:“兄台别急,我来帮你。”

他抬头一看,正是刚才那穿锦袍的男子。男子蹲下身,动作轻柔地捡起橄榄,放进筐里,指尖碰到橄榄时,还特意看了看:“这橄榄皮厚肉实,果形也周正,是自家种的?”

“是、是俺家种的,在沈家村,种了三亩橄榄园。”沈玉柱有些局促,擦了擦手上的灰。

男子笑了笑,递给他一块干净的帕子:“我叫林墨卿,是做南北货生意的,常来县城收些好食材。你这橄榄品质不错,比我之前在苏州收的还好些,不知除了鲜橄榄,还做不做其他的?比如橄榄干、橄榄油?”

沈玉柱愣了愣——他只知道卖鲜橄榄和橄榄苗,橄榄油听沈母说过,却不知道怎么榨;橄榄干也只晒过一点自家吃的。“俺、俺没做过,只卖鲜的,要是做得不好,怕砸了招牌。”

林墨卿点点头,没笑话他,反而从随从手里拿过一张纸,写了个地址:“我在苏州有个作坊,专门做干货和油脂,你要是愿意学,过了年可以去我那里,我教你榨油、晒橄榄干的法子,学费不用你出,只要你将来把做好的货优先卖给我,如何?”

沈玉柱眼睛亮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要是能做橄榄油和橄榄干,橄榄园的收成就能翻好几倍,村里人种橄榄也能多赚些钱。他赶紧接过纸,小心折好放进怀里:“林先生,您说的是真的?俺要是学会了,肯定优先给您供货,绝不掺假!”

“我信你。”林墨卿拍了拍他的肩膀,“看你捡橄榄时的细致,就知道你是个实在人,做生意最讲实在。这是我的令牌,你去苏州时,拿着它找作坊的王管事就行。”说着,递过来一块木质令牌,上面刻着“林记”二字。

送走林墨卿,沈玉柱心里还像揣着个暖炉。他把橄榄按时交给老客,老客见橄榄完好,还多给了他五十文钱。回家的路上,他脚步轻快,板车轱辘的“吱呀”声都像在唱歌。

刚进沈家村,就见赵霜禾和沈母在村口等他。“玉柱,咋这么晚才回?”赵霜禾接过他手里的板车,见他满脸笑意,又问,“出啥好事了?”

沈玉柱把遇到林墨卿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还拿出令牌和地址:“霜禾,俺过了年去苏州学榨油,回来咱就开个小作坊,咱的橄榄不光能卖鲜的,还能卖油、卖干,日子肯定能更好!”

沈母接过令牌,摸了又摸,笑着说:“这是遇上贵人了!俺就说,你老实肯干,总有好运气。”赵霜禾也笑了,眼里满是欢喜:“那我跟你一起学,回来咱教村里人种橄榄、做干货,让大家都能多赚些钱。”

过了年,沈玉柱和赵霜禾一起去了苏州。林墨卿果然没食言,让王管事手把手教他们榨油、晒橄榄干,还教他们怎么选果、怎么储存。三个月后,两人学成回家,在村里开了个小作坊,沈母和赵霜禾的姐姐们也来帮忙——大姐赵麦秋负责选果,二姐赵锦书帮忙包装,三姐赵荞穗力气大,负责搬运,四姐赵书晚则帮着记账。

第一批橄榄油和橄榄干做出来时,林墨卿特意派人来收,还给了个好价钱。沈玉柱拿着赚来的银锭子,分给村里帮忙的人,又买了些树苗,分给想种橄榄的村民。

秋收时,沈家村的橄榄园扩大到了二十多亩,作坊里的橄榄油还卖到了杭州、扬州。有人问沈玉柱,为啥能遇到贵人,他总是笑着说:“不是俺运气好,是林先生说,实在人做实在事,总能被人看见。”

夕阳下,沈玉柱和赵霜禾站在橄榄园里,看着满树的橄榄,林墨卿派人送来的新订单就放在竹篮里。风拂过橄榄叶,沙沙作响,像在说着这踏实日子里的好光景。

赵家五姐妹:橄榄园里藏玉环

暮春的沈家村,橄榄园的新叶刚抽芽,沈玉柱赶着驴车去县城送橄榄油,刚出村外的破庙,就听见里面传来微弱的咳嗽声。他停下车,往里探头——只见个穿素色布裙的女子缩在角落,发髻松了,鬓边别着支普通的银簪,脸色苍白得像纸,手里紧紧攥着块半旧的锦帕,帕角绣着朵褪色的牡丹。

“姑娘,你没事吧?”沈玉柱推开门,递过去水壶。女子抬头,眼尾带着点浅淡的弧度,哪怕狼狈,也难掩骨子里的温婉,声音轻得像风:“多谢小哥,我……我赶路时染了风寒,想歇会儿。”

沈玉柱见她孤身一人,又病得重,实在放心不下:“俺家就在前面沈家村,有郎中,你要是不嫌弃,俺带你去看看?”女子犹豫了片刻,终究点了点头,上车时,沈玉柱才发现她的裙摆沾了泥,却走得极稳,不像寻常女子那般慌乱。

回村后,沈玉柱把女子交给赵霜禾,只说“路上捡的姑娘,病了”。赵霜禾赶紧烧了热水,又去请郎中,大姐赵麦秋端来刚熬的小米粥,见女子喝粥时细嚼慢咽,指尖修长,不像做过粗活的,却也没多问,只说:“姑娘要是没地方去,就先在俺家歇着,等病好了再说。”

女子自称“杨阿环”,说家乡遭了灾,一路逃难来的。赵霜禾信了,帮她缝补破了的布裙,二姐赵锦书见她帕子上的牡丹绣得精致,忍不住说:“阿环姐,你这绣活真好,俺这有块新布,你要是不忙,能不能教俺绣朵橄榄花?”杨阿环愣了愣,随即笑了,指尖捏起针线,果然绣得极好,橄榄叶的纹路细得像真的。

日子一久,杨阿环渐渐融入了沈家村。她不做粗活,却会帮着赵霜禾整理橄榄——挑出最饱满的果子做橄榄干,还说“用温水泡半个时辰再晒,能更甜些”;见作坊的包装太简陋,她就教村里的姑娘们绣简单的橄榄纹,缝在布包上,没想到橄榄油和橄榄干竟卖得更好了,苏州的林墨卿还特意来信问“包装是谁设计的,很雅致”。

只有赵书晚觉得杨阿环不一般——她见杨阿环偶尔会对着月亮发呆,嘴里哼着段听不懂的曲子,调子婉转,不像乡野间的歌谣;有次村里孩子唱“长安的月亮圆又亮”,杨阿环的眼泪竟掉在了橄榄叶上。赵书晚没点破,只多陪她说话,偶尔念些诗文,发现她懂的比自己还多,却从不说从前的事。

变故发生在七月。那天沈玉柱从县城回来,慌慌张张地说:“城里来了官差,说是找个‘从长安逃出来的女子’,还拿着画像,虽没看清,可听描述……”话没说完,赵霜禾就想起了杨阿环——她眼尾的弧度、说话的调子,还有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贵气,哪像逃难的女子?

赵荞穗当即就急了:“怕啥!阿环姐是好人,官差要是敢来,俺就跟他们拼了!”赵麦秋却沉住气:“别慌,先把阿环藏起来。橄榄园有个地窖,平时放干货,正好能躲。”

果然,当天下午,官差就进了村,挨家挨户问有没有“外来的女子”。赵霜禾带着官差看作坊,赵荞穗故意在旁边嚷嚷:“俺们村都是种橄榄的,哪来的外来女子?官爷要是不信,就去橄榄园看看,全是果树!”官差去了橄榄园,地窖被赵书晚用干草盖得严严实实,没查出半点痕迹,只能走了。

官差走后,杨阿环从地窖里出来,脸色还是白的,却对着赵家姐妹和沈玉柱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各位救命之恩,我……我瞒了大家,我就是杨玉环。”

所有人都愣住了——谁不知道马嵬坡的事?听说贵妃早就死了,怎么会逃到这里?杨玉环红着眼眶,说出了真相:当年马嵬坡,禁军哗变,高力士偷偷找了个宫女替她死,又送她逃出长安,一路辗转,只想找个安稳地方过日子,没想到会染病落在沈家村。

赵麦秋最先反应过来,拍了拍她的手:“不管你是谁,你都是俺们救回来的阿环,往后就在村里住,没人敢说啥。”赵霜禾也点头:“是啊,长安的事都过去了,你在这跟俺们一起种橄榄、晒干货,日子踏实。”

从那以后,杨阿环再也没提过长安的事。她跟着赵锦书学做农家菜,跟着赵书晚看《农桑辑要》,还把长安的点心做法教给赵麦秋——用橄榄仁做的酥饼,甜而不腻,成了作坊的新货,连林墨卿都赞“从没吃过这么特别的点心”。

秋天橄榄丰收时,杨阿环和大家一起在园里晒橄榄干,阳光落在她脸上,没有了当年贵妃的华贵,却多了几分平和的笑意。赵霜禾递过块刚晒好的橄榄干:“阿环姐,你看今年的橄榄,比去年还好呢。”杨玉环咬了一口,甜汁在嘴里化开,轻声说:“这日子,比长安的宫墙里,暖多了。”

后来,再也没有官差来找过杨玉环。她在沈家村住了一辈子,教村里的姑娘们绣活,帮着作坊打理生意,人们渐渐忘了她是贵妃,只记得那个会绣橄榄花、会做酥饼的杨阿环。多年后,沈家村的橄榄制品卖到了更远的地方,包装上的橄榄纹,还是当年杨玉环教大家绣的样子,带着点长安的雅致,更藏着沈家村的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