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77章 晨雾迷茫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77章 晨雾迷茫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河上晨雾:鱼跃牵乡念,归舟载鲜肥

第四日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没散,像一层薄纱贴在河面上,沾得岸边的芦苇叶都湿漉漉的。何青山扛着那张补了又补的旧渔网,腰里别着个竹鱼篓,刚走到院门口,就见柳氏端着个布包追出来,手里还攥着顶旧斗笠。

“阿耶,把斗笠带上,雾大,别淋着头发!”柳氏把斗笠往他头上按了按,又打开布包,里面是两个热乎的胡麻饼,“路上饿了吃,河边风凉,打鱼别待太久,早点回来。”

兰娘也跟着出来,手里捏着根细麻绳,笑着往何青山鱼篓上系:“阿耶,您多打两条肥鱼,晚上咱们做清蒸鱼,再留两条大的,腌成咸鱼,等王二哥返程,捎给妹妹——妹妹信里没说吃没吃鱼,沙州那边胡饼多,肯定馋家乡的鱼了。”

何青山笑着应下,拍了拍鱼篓:“放心,你阿耶打鱼的手艺,还能让你们娘俩失望?这河段我熟,往年这时候,肥鲫鱼多得很,保准给你们打两条够大的。”说罢,他扛着渔网,踩着沾露的田埂往河边走,晨雾里,他的身影慢慢变得模糊,只留下斗笠尖上一点淡淡的轮廓。

到了河边,何青山先把渔网摊在岸边的青石板上,仔细检查了一遍补过的绳结——上次打鱼时勾到河底的石头,裂了个小口,是兰娘昨晚帮他缝补的,针脚虽不如柳氏细密,却也结实。他蹲下身,用河水洗了洗手,冰凉的河水激得他打了个寒颤,却也清醒了不少。

撑起那只旧木船时,船底擦过岸边的鹅卵石,发出“咯吱”一声轻响,惊飞了芦苇丛里的几只水鸟,扑棱着翅膀钻进雾里。何青山握着船桨,慢慢往河中心划,桨叶搅开晨雾,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河面上的雾沾在他的眉毛上,没多久就凝了细小的水珠,像撒了把碎星。

“往年这时候,兰儿总跟着来,坐在船尾帮我理渔网,薇娘就蹲在岸边,拿着根小竹竿,说要‘钓大鱼’,结果钓上来的全是小虾米,还哭着说虾米太小,不够给阿耶下酒。”何青山划着船,想起以前的事,嘴角忍不住翘起来,眼角的细纹里都透着暖意。他往河底看了看,水不算深,能隐约看见一群鲫鱼游过,连忙停下船,把渔网慢慢撒下去,网绳在手里绕了两圈,动作熟练得很。

等了约莫半柱香时间,何青山感觉手里的网绳往下一沉,心里一喜——有鱼上钩了!他慢慢往上收网,网里先是溅起几滴水花,接着就看见一条尺来长的肥鲫鱼,在网里扑腾着,银亮的鳞片在雾里泛着光。“好家伙,够肥!”他把鱼抓出来,往鱼篓里一放,又把渔网撒了下去。

这一上午,何青山运气格外好,先后打上来三条肥鲫鱼,还有两条巴掌大的鲤鱼。鱼篓渐渐满了,晨雾也散了,太阳爬高了些,照在河面上,泛着细碎的金光。他收起渔网,扛着鱼篓往回划,船桨划过水面,水声“哗哗”的,伴着远处的鸡鸣,格外热闹。

刚到岸边,就见柳氏和兰娘正站在岸边等他,兰娘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阿耶,收获不少啊!”兰娘快步跑过来,伸手去摸鱼篓里的鱼,“这鲫鱼真肥,晚上清蒸,肯定鲜!”

柳氏也凑过来,帮何青山摘了斗笠,擦了擦他眉毛上的水珠:“累了吧?快回家歇会儿,我去烧热水,你洗洗手,咱们把鱼处理了,留两条大的腌上,给薇娘捎去,剩下的晚上吃。”

何青山扛着鱼篓往家走,脚步轻快:“不累!今日鱼多,薇娘爱吃咸鱼,咱们多腌两条,让她在沙州也能尝到家乡的鱼味。”

兰娘跟在后面,笑着说:“等妹妹回来,咱们再一起来河边打鱼,让她自己钓条大鱼,省得她总说以前钓的都是虾米。”

三人说说笑笑往家走,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鱼篓里的鱼偶尔扑腾一下,溅起几滴水珠,落在田埂上,沾湿了一点泥土,却也透着满满的生活气——这寻常的打鱼时光,藏着最朴素的牵挂,也藏着一家人盼团圆的心意。

院口鱼鲜:婉清寻味,乡意共牵

何青山一家刚走到院门口,柳氏就搬了张小板凳坐下,把鱼篓里的肥鲫鱼捞出来,放在清水盆里,兰娘则去灶房拿刮鳞刀和木盆,何青山靠在门框上,擦着手上的鱼鳞,正说着晚上清蒸鱼要多放姜去腥味,院外忽然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

抬头一看,只见一位女子牵着丫鬟的手,慢慢走了过来。女子身着月白素绸襦裙,裙摆绣着几枝浅淡的兰草,发间只挽了个简单的纂,别着枚银质兰簪,肌肤透着淡淡的白,像是刚从外乡来养病的模样,眉眼温婉,说话时声音柔得像浸了温水:“请问,这里是何老爹家吗?听闻您今日打了新鲜的鱼,我们想来买两条,做碗鲜鱼汤补补身子。”

她身边的丫鬟约莫十三四岁,穿件浅绿布裙,梳着双丫髻,发梢系着青绳,名字叫青禾,手里提着个竹编食盒,眼神机灵,先往盆里的鱼看了看,又笑着对柳氏拱手:“大婶好,我们家小姐叫慕容婉清,前几日来这附近的别院养病,听村里人说何老爹打鱼的手艺好,鱼鲜得很,就特意过来了。”

柳氏连忙起身,把手里的刮鳞刀往木盆边一放,笑着应道:“是婉清姑娘啊!快过来坐!我家老头子今日运气好,打了好几条肥鲫鱼,鲜着呢,做鱼汤最香。”说着就往盆里捞了条最大的鲫鱼,递到青禾面前,“姑娘你看这条,够肥,肚子里的籽也多,做鱼汤熬出来奶白,补身子正好。”

青禾接过鱼,放在手里掂了掂,又凑到慕容婉清身边,小声说:“小姐,这条真肥,比昨日在镇上买的新鲜多了。”慕容婉清点点头,走到盆边,看着水里游着的鲤鱼,眼神里多了些暖意:“我自小在江南长大,家里也常去河边买新鲜鱼做汤,来这儿后,好久没尝过这么鲜的鱼了,今日倒是巧。”

兰娘拿着刮鳞刀出来,听见这话,笑着说:“婉清姑娘也是江南人?我夫君就是扬州的,前几日我还从扬州回来,江南的漕河边上,傍晚总有人卖新鲜菱角和鱼,比镇上的鲜多了。”

“可不是嘛!”慕容婉清眼里亮了亮,像是遇到了同乡般亲切,“我家就在漕河边上,每到端午,不仅有龙舟,还有人划着小船卖活鱼,现捞现卖,熬的鱼汤不用放太多调料,就鲜得很。”

何青山听着两人聊江南,也凑过来搭话:“江南的鱼是鲜,不过咱们这河里的鱼,也不差!婉清姑娘要是爱吃鲜的,往后想吃鱼了,就打发青禾来,我早上打鱼,中午前准在家,给你留最肥的。”说着,又从盆里捞了条巴掌大的小鱼,递到青禾手里,“这条小的也拿着,不用给钱,熬汤时放进去,鲜味儿更足,给姑娘补身子正好。”

青禾连忙摆手:“老爹,这怎么好意思,我们买一条就够了,哪能再要您的鱼。”慕容婉清却笑着按住青禾的手,对何青山拱手道谢:“多谢何老爹,那我们就却之不恭了。您的鱼新鲜,人也热心,往后怕是要常来麻烦您。”

柳氏帮着把两条鱼处理干净,用油纸包好,递给青禾:“姑娘拿好,回去洗干净,先把鱼煎两面金黄,再加热水,熬半个时辰,汤就奶白了,放少许盐就行,别放太多调料,免得遮住鱼的鲜味儿。”

“多谢大婶提醒,我记下了。”慕容婉清接过青禾手里的食盒,又从袖中摸出碎银,递给何青山,“老爹,鱼钱您收下,要是不够,我下次再补。”

何青山只拿了一小半碎银,把剩下的推回去:“姑娘客气了,两条鱼不值这么多,这些就够了,往后常来,咱们就当邻里,不用这么见外。”

慕容婉清拗不过他,只好收下碎银,笑着说:“那多谢老爹和大婶、兰娘姑娘了,我们先回去熬汤,改日再来拜访。”青禾提着食盒,跟在后面,还不忘回头说:“大婶,下次我们来,能不能问问您粟米羹怎么熬?我家小姐也爱喝甜口的。”

“当然能!”柳氏笑着应道,“下次你们来,我教你,熬的时候多放红枣,甜滋滋的,补身子也好。”

看着慕容婉清和青禾的身影走远,兰娘笑着说:“婉清姑娘人真好,不像外乡人,倒像咱们村里的。”何青山点点头,把剩下的鱼放进盆里:“是啊,外乡来养病,肯定也想家,咱们多照应着点,就像照应薇娘在沙州那样,都是在外头,不容易。”

柳氏拿起刮鳞刀,继续处理剩下的鱼:“咱们把这两条腌了,给薇娘捎去,再给婉清姑娘留个话,等她下次来,让她尝尝咱们的咸鱼,也让她尝尝家乡外的鲜味儿。”

三人又忙活起来,院门口的清水盆里,鱼偶尔扑腾一下,溅起几滴水珠,阳光照在上面,亮闪闪的——这寻常的买鱼小事,藏着乡下人的淳朴,也藏着外乡人与本地人之间,那份共通的、对家乡味的牵挂。

暮春园里的四色芳辰

暮春的慕容府后园,紫藤花垂成紫色帘幕,恰好将四姐妹的身影拢在其中。

慕容婉清先寻了石桌旁的位置坐下,月白色绣兰襦裙轻垂,裙摆扫过沾着露珠的青草,手中那卷诗词刚翻开两页,就听见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慕容灵溪攥着个琉璃盏跑过来,水红色短打胡服衬得她像团跳跃的火,银蝴蝶钗随着动作晃个不停。“姐姐们看!这是我从西街淘来的西域琉璃,对着光看能映出三种颜色呢!”她把琉璃盏举到阳光下,折射的光斑落在婉清的书页上,婉清抬眸,梨涡浅现,声音轻得像风拂紫藤:“果然新奇,倒让我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虽不是酒杯,却也有几分意趣。”

一旁的慕容知书闻言,放下手中书卷,青衫儒裙衬得她周身书卷气十足,指尖轻轻点了点琉璃盏边缘:“这琉璃在《西域记》中倒有记载,说是以火山石熔铸而成,寻常人家难得一见。”她说话条理清晰,引经据典间,灵溪已经凑到了最后过来的慕容霜月身边。霜月身着素白曳地长裙,银灰薄纱随微风轻晃,墨玉冠束起的长发间,几缕碎发垂在耳畔,她正望着园中的池水出神,腰间冷月玉佩静静悬着,连脚步声都轻得几乎不闻。

“三姐姐,你也看看嘛!”灵溪把琉璃盏递到霜月面前,杏眼亮晶晶的。霜月垂眸,清冷的眉眼间没什么波澜,却伸手轻轻托住了琉璃盏的底部,怕灵溪没拿稳摔了——指尖碰到琉璃的凉意时,她才淡淡开口:“易碎,拿稳些。”话音刚落,灵溪没注意脚下,差点绊倒,霜月眼疾手快,伸手扶了她一把,动作利落,眼神里的疏离淡了几分。

婉清见此,笑着起身,从石桌下取出茶炉:“天还微凉,不如煮些新采的雨前茶。”知书主动帮忙整理茶具,灵溪则乖乖坐在石凳上,不再摆弄琉璃盏,只盯着茶炉里跳动的火苗,霜月也寻了个石凳坐下,目光落在婉清执壶的手上——婉清动作端庄,茶汤缓缓注入茶杯,热气氤氲间,竟让她清冷的眉眼也柔和了些。

阳光渐渐爬高,紫藤花落在四人的发间、衣襟上,婉清的柔、灵溪的俏、霜月的冷、知书的雅,像一幅恰好的仕女图,藏着慕容府最温柔的暮春时光。

茶炉里的炭火渐渐弱了,茶汤的余温还留在杯底,灵溪攥着空茶杯,盯着石桌上散落的紫藤花瓣,突然眼睛一亮,从石凳上跳起来:“姐姐们,这花瓣落了怪可惜的,不如我们做些紫藤花囊吧?往后放着衣柜里,定是香的!”

婉清闻言,指尖拂过落在衣襟上的花瓣,梨涡浅现:“倒是个好主意,只是需先把花瓣晒至半干,去除水汽才好。”知书放下手中书卷,目光扫过园角的竹筛,立刻接话:“前几日我见园工晒过草药,竹筛该还在柴房,我去取来。”说罢便起身,青衫儒裙的身影在紫藤架下一晃,步履娴静。

灵溪早已按捺不住,拉着婉清去摘还带着微香的紫藤花,水红色胡服穿梭在花架间,银蝴蝶钗晃得人眼晕,偶尔摘到一朵开得极盛的,便举到婉清面前:“姐姐你看,这朵最艳!”婉清笑着接过,指尖轻轻择去残瓣,动作慢而端庄,仿佛不是在摘花,而是在摆弄一件稀世珍宝。

两人刚摘了半篮花,就见霜月和知书一同回来,知书抱着竹筛,霜月手里却多了个乌木小盒。“你怎么还取了这个?”婉清疑惑问道。霜月将木盒放在石桌上,打开时,一股清冽的香气漫出来,竟是些晒干的薄荷与沉香:“紫藤香软,加些薄荷去腻,沉香定香,做出来的花囊能存更久。”语气依旧淡淡的,却没人忽略她指尖沾着的木盒碎屑——想来是特意去自己的妆奁里翻找的。

灵溪凑过去,鼻子凑在盒边嗅了嗅,忍不住咋舌:“三姐姐,这沉香不是你去年生辰,外祖父送你的吗?你竟舍得拿出来!”霜月没说话,只是伸手弹了弹她的额头,眼神里却没了往日的疏离,反倒带着点无奈的软:“留着也是放着,做了花囊,姐姐们都能用。”

接下来的时光,园子里满是细碎的温柔。婉清坐在竹筛旁,细细挑拣花瓣,将杂质一一剔除;知书取来笔墨,在素色的绢布上题诗,“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的字迹,衬得绢布愈发雅致;灵溪拿着针线,笨手笨脚地缝着绢布,好几次扎到手,霜月见了,便接过针线,指尖翻飞间,绢布很快就成了小巧的囊袋——没人想到,清冷如霜的她,针线活竟这样好。

夕阳西下时,四个花囊终于做好了。给婉清的,绢布上绣了兰草,配着淡淡的紫藤香;给灵溪的,绣了只银蝴蝶,加了更多薄荷,清清爽爽;给知书的,题诗旁缀了细竹纹,沉香味稍浓,衬得书卷气更足;给霜月的,绢布是素白的,绣了轮冷月,与她腰间的玉佩相映,香气最淡,却最是持久。

灵溪捧着属于自己的花囊,蹦蹦跳跳地绕着石桌转:“往后不管去哪,带着这个,就像姐姐们都在身边一样!”婉清笑着点头,将给霜月的花囊递过去,霜月接过,指尖轻轻摩挲着绢布上的冷月纹,抬眸时,恰好与其他三人的目光撞在一起,夕阳落在四人脸上,竟让她清冷的眉眼,染上了几分难得的暖意。

紫藤花还在落,晚风带着花囊的香气,裹着四姐妹的笑语,漫过慕容府的后园,成了暮春里最绵长的温柔。

拎着做好的花囊往府里走时,灵溪攥着绢囊晃来晃去,鼻尖突然嗅到一阵焦香——是街头烧烤摊飘来的烟火气。她猛地顿住脚,水红色胡服差点撞在婉清身上,银蝴蝶钗晃得格外急切:“姐姐们!你们闻!是西街的烧烤!我上次偷偷出来,尝过他家的烤筋,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

婉清闻言,轻轻拢了拢鬓边碎发,眉眼间带着点犹豫:“街头摊贩虽热闹,只是……”话没说完,灵溪就凑过来,拉着她的衣袖晃了晃,杏眼亮晶晶的:“好姐姐,就去尝一点点!知书姐姐,你也劝劝大姐嘛!”

知书笑着摇头,指尖点了点灵溪的额头,却也帮腔:“暮春夜凉,吃点热乎的倒也舒服,且西街的烧烤摊,我曾听同窗提过,食材新鲜,倒不算杂乱。”她话刚落,一直走在最后、没怎么说话的霜月突然开口,语气依旧清淡,却没反对:“走吧,早些去,人少。”说罢,还顺手把灵溪手里的花囊接了过来,怕她一会儿手忙脚乱,把花囊蹭脏了。

灵溪立刻喜出望外,拉着婉清就往西街跑,婉清被她拽着,裙摆轻轻晃动,无奈又好笑:“慢些,别摔了。”知书和霜月跟在后面,知书看着街头挂起的红灯笼,轻声念了句“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霜月则目光扫过路边的行人,默默护在知书身侧,避免她被往来的摊贩撞到。

烧烤摊前,炭火炉里的火星子“噼啪”跳着,摊主正翻着串,肉香混着孜然、辣椒的味道,瞬间漫了过来。灵溪抢着站到摊前,语速飞快地报单:“老板!两串烤筋、三串烤玉米、一串烤豆腐,还有……还有两串烤茄子!要多放葱花!”

婉清连忙上前,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角,补充道:“麻烦再烤几串青菜,少放些辣,多谢。”摊主笑着应下,灵溪则找了个小桌子坐下,把霜月手里的花囊一一摆好,像摆宝贝似的。知书坐在她身边,从袖袋里掏出帕子,擦了擦桌面,霜月则去旁边的茶摊,买了一壶凉茶回来,倒在四个粗瓷碗里——她记得灵溪吃辣爱口渴,也知道婉清胃浅,喝些凉茶能解腻。

没一会儿,烤串就端了上来。灵溪拿起一串烤筋,刚咬了一口,就被烫得“嘶”了一声,舌头伸出来,模样格外滑稽。霜月眼疾手快,把凉茶碗推到她面前,语气带着点无奈的嗔怪:“急什么,没人跟你抢。”婉清则拿起她手里的烤玉米,轻轻吹了吹,才递回去:“慢些吃,烫到喉咙就不好了。”

知书拿起一串烤青菜,咬了一口,笑着说:“没想到街头小吃,竟也有这般风味,倒比府里的精致点心,多了些烟火气。”灵溪嘴里塞满了肉,含糊不清地附和:“就是就是!比府里的好吃多了!”霜月没说话,只是默默把烤得不太辣的豆腐,推到了婉清和知书面前,自己则拿起一串烤茄子,慢慢吃着,清冷的眉眼间,沾了点烟火气,竟比往日更显生动。

红灯笼的光洒在四人身上,粗瓷碗里的凉茶冒着细汗,烤串的香气裹着姐妹间的笑语,连晚风都变得暖融融的。灵溪吃到一半,突然想起什么,把自己碗里剩下的半串烤玉米,掰了一半递给霜月:“三姐姐,你尝尝,这个超甜!”霜月愣了愣,还是接了过来,咬了一口,玉米的甜香在嘴里散开,她抬眸时,恰好看见灵溪亮晶晶的眼睛,还有婉清、知书温柔的笑意,嘴角竟也轻轻弯了弯——那抹笑意很淡,却像冰雪初融,格外动人。

等吃完烤串往回走时,灵溪揉着圆滚滚的肚子,脚步都慢了些,婉清走在她身边,帮她理了理歪掉的银蝴蝶钗,知书则和霜月走在后面,手里拎着剩下的半壶凉茶,四人的影子被灯笼拉得长长的,叠在一起,像极了她们紧紧靠在一起的心意。

晚风裹着点烤串的焦香,还混了街角桂树飘来的甜香,吹得人心里暖暖的。灵溪走两步就往婉清身边靠一靠,肚子撑得没法弯腰,声音软乎乎的:“婉清姐姐,我好像真吃多了,再走两步,肚子就要‘咕噜’叫啦!”

婉清笑着扶住她的胳膊,指尖又碰了碰她发间的银蝴蝶钗,确认没再歪,才打趣道:“谁让你刚才抢着吃最后两串脆骨,现在知道撑了?咱们慢慢走,绕着巷口多转半圈,消食再回去。”

灵溪吐了吐舌头,刚要反驳,就见前面收摊的糖画师傅正收拾木案,案上还剩个没卖完的小兔子糖画,晶莹剔透的,在灯笼光下泛着光。她眼睛一下子亮了,拉着婉清就往那边凑:“婉清姐姐你看!小兔子!好可爱!”

走在后面的知书和霜月也跟了上来,霜月把半壶凉茶递到灵溪手边,笑着说:“刚吃了烤串,喝点凉茶解解腻,别再盯着糖画了,不然肚子更撑。”知书则上前问糖画师傅:“师傅,这小兔子糖画还卖吗?我们买了,回去留着明日吃。”

师傅见她们是小姑娘,笑着点头:“卖!最后一个了,算你们便宜点,拿着玩吧,别今晚吃,省得坏牙。”婉清付了钱,把糖画递给灵溪,灵溪小心翼翼捧在手里,像捧着宝贝,脚步都轻了不少,再也不喊撑了。

四人又慢慢往前走,灯笼的光晃悠悠的,把她们的影子又拉得长了些,灵溪的影子总往婉清影子里钻,知书和霜月的影子则稳稳跟在后面,偶尔有晚风刮过,灯笼穗子晃两下,影子也跟着轻轻动,却始终没分开。

快到住处时,灵溪突然停下,把手里的糖画举到三人面前,认真地说:“明日咱们分着吃!婉清姐姐一半,知书姐姐一半,霜月姐姐……我再给你咬一口最大的!”

霜月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傻丫头,糖画这么小,你自己留着吃就好,我们喝凉茶就够了。”知书也点头:“就是,你今日吃了那么多,明日吃点甜的正好,我们不跟你抢。”

婉清看着眼前闹闹哄哄的三人,心里满是暖意,伸手把灵溪的手往怀里拢了拢,怕夜里的风凉着她:“好了,别争了,明日灵溪吃糖画,我们喝热茶,一起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好不好?”

“好!”三人异口同声应着,终于加快了脚步。到了院门口,霜月先推开门,灯笼的光先照进院子,知书拎着凉茶跟进去,灵溪捧着糖画,紧紧跟着婉清,四个身影先后走进院子,影子也跟着收进了门里——就像她们的心意,不管走多远,都紧紧凑在一起,暖得能驱散夜里所有的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