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技落地暖乡野,潜锋结果润民生
2029年1月4日(周一)的江苏常州,御景园6幢1601的晨光裹着小米粥的香——妈妈正坐在沙发上,教刚满一岁的小电喊“爷爷”,小家伙攥着林凡爸爸的手,含糊地蹦出“爷、爷”两个字,老爷子笑得眼睛眯成缝,连忙掏糖给小电;林凡蹲在旁边拍视频,苏晚晴帮林小雨整理“乡村AI机器人”宣传画稿,姑娘捏着平板凑过来:“哥,灵行机器人的张总说,要把‘机器人巡检 AI测产’画一起,我画了机器人在麦田里跑,可怎么把‘光储站供电’和‘测产数据传手机’画出来?总不能画根线连到村民手机吧?”
“在机器人头顶画个小信号塔,标‘无网传数据’,旁边画块光储电池连到机器人,再画王大爷举着手机,屏幕上显示‘亩产1200斤’,用虚线连起来,既贴村民实际又显技术落地。”林凡刚说完,手机响了,强子的声音透着热乎:“凡子,灵行的机器人今早到西北村了!智农脑的AI模型也装好了,就等你去看测试——王大爷说要测他家的麦子,早就候在田里了!”
“晚晴,我跟强子去西北村,小雨的画稿你帮着盯,中午尽量回来陪爷爷吃饭。”林凡帮小电把糖纸剥开,小家伙又喊了声“爷”,老爷子笑得更欢了。妈妈把刚热的包子递过来:“去吧,小电有我呢,你爷爷今天高兴,中午炖排骨,给你留着。”
上午9点,林凡和强子赶到西北石洼村——村口的光储站旁,围满了村民,灵行机器人的张总正调试一台黄白相间的巡检机器人:履带底盘比之前宽了10厘米,头顶贴了块小太阳能板,正是用云帆的微型电机改的;智农脑的李工蹲在旁边,往机器人里装AI测产模型的U盘。
“林总来了!”王大爷拄着拐棍迎过来,手里攥着自家麦田的地块图,“快帮我测测,今年麦子能收多少,要是够数,就不出去打工了。”林凡笑着点头,强子立马指挥机器人启动——“嘀”的一声,机器人顺着田埂往前跑,履带压过冻土没打滑,头顶的摄像头扫过麦垄,数据实时传到旁边的平板上。
第一步“机器人巡检实测”,周一(1.4)上午——刚跑了20米,机器人突然停了:“履带打滑!”张总急得蹲下来看,原来是田埂上有层薄冰,履带抓地力不够。强子摸出随身带的砂纸(每次下乡都备着应急),蹲在地上给履带磨花纹:“磨出菱形纹,抓冰面更牢,咱们车间测过,冰面通过率能到90%。”
10分钟后,机器人重新启动,果然不打滑了——顺着田埂跑完整块麦田,只用了15分钟,平板上跳出数据:“地块面积1.2亩,麦苗密度420株/平方米,预估亩产1250斤。”王大爷凑过来看,拍着大腿笑:“准!比去年多50斤,够吃够卖了!”村民围着机器人摸,小孩追着跑,张总红着眼眶对林凡说:“之前试了十多个村,就这次没卡壳——你们的电机、应急方案,比啥都管用。”
中午12点,林凡赶回家陪爷爷吃饭——小电看见他进门,举着排骨喊“爸、吃”;老爷子喝着酒,听林凡说村里的机器人,笑着说:“能帮着农民省事,比赚多少钱都强。”饭刚吃完,陈教授的电话来了:“凡子,锐芯微的流片样片出来了!测试参数达标,车规级供电稳定性99.8%,下午就能送过来。”
第二步“芯片测试 AI落地”,周二(1.5)到周三(1.6)——下午2点,林凡赶到公司实验室:锐芯微的王锐捧着块指甲盖大的芯片,放在云帆的车载电池测试台上,通电后屏幕显示“电压波动±0.01V”。“达标了!”王锐激动得手抖,“之前怕流片失败,现在能给你们的车载电池供货,下半年就能量产。”
同一时间,智农脑的李工传来消息:石洼村的AI测产模型,在无网状态下成功运行——光储站的闲置服务器,刚好支撑模型计算,村民用老年机就能收到测产短信。“张大爷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把数据编成短信,发给他儿子,再让儿子打电话念给他听。”李工的声音透着细致,“你们说的‘要贴合村民习惯’,我们记着呐。”
周三上午,强子带着量核科技的人去舟山冷链基地——他们的超低温制冷设备,裹着云帆的真空隔热棉,在-270℃下运行了8小时,外壳温度只3℃,没结霜。量核的创始人赵凯拍着设备笑:“之前外资的隔热材料,8小时外壳就结霜,你们的材料成本还低30%,国内实验室都来问货了!”
第三步“超导线圈 乡村落地”,周四(1.7)到周五(1.8)——周四下午,聚核能的李默发来视频:用云帆的碳纤维复合导线缠的超导线圈,通电测试一次成功,磁场强度比之前高15%。“实验能继续了!”李默的声音哽咽,“之前快撑不下去,是你们的材料给了底气——以后核聚变要是成了,第一波先给乡村供清洁能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