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 第56章 和《变形金刚》比??

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但电影市场却热度不减。

《南京照相馆》上映第二周的周一早上,中影集团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首周最终票房数据:1.8亿元。

要知道,原历史中,2007年的票房冠军《变形金刚》也才不到3亿。

“周六单日票房突破3000万,周日2800万,七天平均上座率85%。”孙斌拿着激光笔的手微微颤抖。

“更重要的是,二三线城市的排片率从20%跃升至35%,成都、武汉的黄金场次全部售罄。”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影院正在出现奇特的观影现象。

在北京王府井影院,一位带着父母和孩子的中年男子对记者说:“我爷爷经历过那个年代,今天特意带全家来看。”

在上海,某国企组织了三百名员工集体观影,领队举着小旗在影院门口整队。

这种“单位包场”模式,让《南京照相馆》在工作日依然保持了较高上座率。

网络上的狂欢也在持续。

有网友制作了《南京照相馆》与《变形金刚》的对比图:一边是机器人大战,另一边是历史课堂,配文“这个冬天,我们在电影院接受心灵洗礼”。

在qq群和天涯论坛,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然而,就在这一片繁荣景象中,一道暗流悄然涌动。

周三下午,电影家协会例行会议结束后,某知名影评人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是市场的胜利,还是艺术的倒退?》的文章: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以市场成功取代艺术价值。

《南京照相馆》在情感煽动上确实到位,但镜头语言流于通俗,缺乏作者性。

当这样的影片垄断市场排片时,那些真正具有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品将失去生存空间。”

更猛烈的攻击来自协会内部流传的一份会议纪要。

有参会者匿名向媒体透露,以贾长疴为首的部分导演提出了三点批评:

“一是电影缺少艺术性,二是商业片对艺术片的挤压,三是李扬指责其他导演贩卖苦难,自己拍南京题材同样是苦难题材,实在虚伪。”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点批评:“要比票房,就和真正的商业大片去比,去和《变形金刚》比。国产片靠题材红利,而非硬实力。”

这些批评迅速在业内传播。

支持者认为这是对“过度商业化”的及时反思,反对者则指责这是“酸葡萄心理”。

面对这些争议,李扬保持了沉默。

他更关注的是实际数据:第二周前三天,票房跌幅控制在12%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0%跌幅。

更让他注意的是,电影的综合收入模式正在显现效果——海外发行询价和电视播版权谈判已经开始。

周五晚上,王紫逸气愤地冲进办公室:“扬子,你看这个!有人说我们的成功是‘民粹主义的胜利’!”

李扬平静地接过打印的批评文章,快速浏览后放在一旁:“让他们说去吧。观众用脚投票,我们用手拍片。”

“可是他们说你虚伪!说你批判别人贩卖苦难,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

“不一样。”李扬望向窗外,“我们是在铭记,不是在贩卖。”

周末的票房数据再次证明了观众的选择。

第二周票房达到1.1亿元,累计票房逼近3亿大关。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05年《无极》1.81亿的票房,对《变形金刚》2.82亿的纪录发起的冲击已经完成。

但争议并未停息。

在豆瓣网,一场关于“电影需要情感还是克制”的论战正在激烈进行。

支持《南京照相馆》的观众创建了“优质国产电影支持者”标签,与批评者展开辩论。

周日晚,李扬收到了一份传真。

那是电影家协会下周会议的邀请函,议题是“商业与艺术的平衡:论中国电影健康发展之路”。

他轻轻将邀请函放在桌上,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正在播放的《南京照相馆》片段——

那是苏柳昌在废墟中寻找生存希望的场景。

“真正的战场,才刚刚开始。”他轻声自语。

窗外,北京的夜空没有星星,但电影院里的灯光,却比星星更加明亮。

在这个记录被不断刷新的冬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变革的前奏。

而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心,正是那个曾在中戏用二手dV拍摄的年轻人,和他的《南京照相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