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
京师,紫禁城。
乾清宫内,暖炉的炭火烧得通红,热气蒸腾。
殿中却感受不到一丝暖意。
康熙皇帝坐在龙椅上,一张脸沉得能滴下水。
他的手指按在一份粗糙的报纸上,那纸张的边缘已经卷曲。
《汉王新报》。
粘杆处的探子用三条性命,从千里之外的河西之地换回了这份东西。
阶下,索额图、明珠、佟国维,还有兵部、工部的尚书大臣,一个个垂手肃立。
整个大殿安静得能听见灯芯燃烧的哔啵声。
“兴文重教,免费蒙学。”
“伤残抚恤,授田免税。”
康熙一字一句地念出声,每个字都砸在殿中的地砖上,也砸在每个大臣的心头。
他抬起头,环视阶下众人。
“李信,好一个李信。”
“他这是在诛我大清的根,断我爱新觉罗的脉!”
索额图浑身一颤,第一个跪倒在地,额头触碰冰凉的金砖。
“皇上息怒!”
他不敢抬头,声音里全是惶恐。
“此报妖言,已在前线军中悄然流传。”
“奴才听闻,那些绿营的伤残老兵,还有被汉逆裹挟去的失地农户,私下里怨言极多。”
“他们……他们说……”
索额图的声音越来越小,几乎细不可闻。
“说什么?”
康熙的问话很轻,却让索额图的身体抖得更厉害。
“说朝廷待他们,不如汉逆李信。”
“混账!”
康熙猛地一掌拍在御案上。
案上的珐琅彩茶碗跳起,盖子翻滚跌落,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茶水泼洒,浸湿了龙袍的一角。
“一群喂不熟的狗东西!”
“朕给他们军饷,让他们戍边,他们竟敢心向反贼!”
他的胸口剧烈起伏,双眼之中布满了血红的丝络。
“传朕旨意!”
“命粘杆处彻查河西防线!”
“凡有私藏、传阅此报者,不论官兵百姓,一概以通逆谋反论处!”
“斩立决!”
“家产抄没,家人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殿内众人噤若寒蝉,头埋得更低。
“再传令各堡寨守将!”
“严查军营,肃正军心!”
“但凡有言语附逆,动摇军心者,不必上报!”
“立斩于辕门之外,枭首示众!”
一连串的命令带着浓重的血腥气,在乾清宫里回荡。
“奴才遵旨!”
粘杆处都统叩首领命,后背的朝服已被冷汗浸透。
殿内恢复了死寂。
明珠向前一步,躬身开口。
“皇上,堵不如疏。”
“李信此獠,用心何其歹毒。他这报上所列诸条,看似仁善,实则句句都是挖我大清墙角的锄头。”
“蒙学免费,是收拢底层读书人的心。”
“抚恤伤残,是收买那些丘八的命。”
“至于授田免税,更是釜底抽薪的毒计,蛊惑天下万民!”
康熙的呼吸稍稍平复,他盯着明珠。
“你的意思?”
“皇上圣明。”
明珠继续说道。
“我大清八旗子弟,自有皇恩浩荡。可天下之大,更有无数绿营兵丁,无地流民。”
“这些人苦啊。”
“若任由汉逆的妖言流传,恐怕不等李信打过来,我大清的腹心之地,就要生出祸乱。”
“臣以为,当效其法,以制其人。”
康d熙沉默了。
他当然不愿去学一个反贼。
可明珠的话,却戳中了他最深的忧虑。
大清的江山,看似稳固,实则处处都是干柴。
李信这份报纸,就是扔过来的火星。
许久,他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工部尚书马齐。”
“奴才在。”
马齐连忙出列。
“朕命你,即刻拟旨。于关内各州府县,设立‘劝学所’。”
“凡八旗、绿营兵丁之子,家境贫寒者,皆可免费入学。”
“所授之学,以《四书》《五经》为本,教他们忠君爱国之道,明我大清天威。”
“奴才遵旨!”
马齐心中叫苦,脸上却不敢显露分毫。
建劝学所,钱从哪里来?
“户部!”
“臣在。”
“拨银五十万两,于各地驻防八旗、绿营之中,增设‘抚恤局’。”
“凡为国伤残的兵丁,战死将士的遗属,皆可按例领取抚恤。”
“但有一条!”
康熙的声音陡然转厉。
“绝不可提授田之事!更不可言免税!”
“八旗根基,在于圈地。天下赋税,乃是国本。”
“此二者,动摇不得!谁提,谁死!”
“臣,遵旨!”
户部尚书应声,心里却在盘算,五十万两银子洒下去,又能安抚几个人?
康d熙处理完政务,心中的烦躁却未消减。
他将视线转向兵部尚书额图浑。
“额图浑。”
“臣在。”
“朕让你仿制的火器,进展如何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