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大学,数学研究所那间堆满书籍和稿纸的专属办公室里,电话听筒里传来常远教授中气十足、几乎要掀翻屋顶的爽朗大笑:
“哈哈哈哈哈!小旌啊!成了!真的成了!老师我这辈子值了!值了啊啊啊!” 笑声里饱含着难以言喻的激动、狂喜,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五年殚精竭虑,五年与最艰深难题的搏斗,此刻终于尘埃落定,攀上了那座曾经遥不可及的巅峰。
云旌握着电话,清俊的脸上也绽放出如释重负又无比灿烂的笑容,琥珀色的眼眸里仿佛落入了揉碎的星光,亮得惊人。
即使隔着电话线,他也能感受到导师那几乎要爆炸的喜悦。
“嗯,老师,我也特别特别开心。” 他的声音清越,带着年轻人独有的活力,却也沉淀着这五年磨砺出的沉稳。
巨大的成就感如同暖流,冲刷着身体里每一寸疲惫的细胞,让他这只小麒麟都想现出原形在稿纸堆里打个滚儿。
“小旌!” 常远教授笑够了,声音依旧亢奋,带着迫不及待,“你的论文最终稿写完了吗?检查好了没?” 那语气,仿佛下一秒就要冲过来亲自验收。
“写完了,老师。” 云旌看着桌上那叠厚厚的手稿和旁边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标注着“Final Proof”的文档,语气笃定,“每一个引理,每一个推论,每一个关键的衔接点,我和您一起反复推敲了无数遍,也经过了所里几位老师的初步交叉验证,逻辑链完整自洽,无懈可击。”
“好!好!好!” 常远教授连说了三个好字,激动得拍桌子,“那还等什么?立刻!马上!发给我!老师我这就给你投出去,《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和《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咱们给它来个双响炮!”
老教授此刻像个拿到了绝世神兵、准备上阵杀敌的将军,斗志昂扬,“哈哈哈哈哈,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史密斯那个老家伙,还有全世界那帮同行们,眼珠子掉一地的表情了!想想就痛快!”
云旌也被导师的兴奋感染,嘴角高高扬起:“老师,这确实会是一个让全球数学界轰动的事情。”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未来的自信。
这并非狂妄,而是对自己和导师五年心血结晶的绝对信任。
黎曼猜想,这座矗立了超过一个半世纪、让无数天才折戟沉沙的数学丰碑,终于被他们联手推倒了。
“哈哈哈,岂止是轰动!是地震!是海啸!” 常远教授豪气干云,“行了,赶紧发我!挂了挂了,别耽误时间!” 说完,火急火燎地切断了通话。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初夏的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云旌放下电话,深深吸了一口气。五年了。
从20岁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他在地毯上摊开文献,向陆宴清宣布目标开始,到此刻尘埃落定。
无数个日夜的演算、推演、争论、瓶颈期的焦灼、灵光乍现的狂喜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的指尖轻轻抚过手稿的封面,那上面是他遒劲有力的字迹:《黎曼猜想之证明》。
目光落在核心结论的那一行:“综上所述,我们严格证明了:黎曼ζ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其复实部均精确等于 1/2。即,所有非平凡零点均位于复平面的临界线 (Re(s) = 1/2) 上。”
就是这一行字,凝聚了师徒二人五年乃至更久的心血与智慧。
当最终确认无误时,他和老师,两个加起来70多岁的师徒,在深夜的研究所里,像两个孩子一样,紧紧拥抱,喜极而泣。
现在,是时候让这沉寂了五年的名字,再次响彻云霄了。
告诉所有人,那个曾经惊艳世界的少年天才并未沉沦,他只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更孤独,却也注定更加辉煌的道路,在无人看见的地方默默积蓄力量,最终,一鸣惊人。
(*′I`*)???
大洋彼岸,《数学年刊》编辑部。
总编史密斯教授正端着杯子准备去接今天的第三杯咖啡,邮箱提示音响起。
他随意瞥了一眼,发件人:Chang Yuan(常远),来自花国京华大学。史密斯精神一振!
这位老朋友兼顶级同行,轻易不会投稿,每一次出手都必有分量。
他立刻放下咖啡杯,坐回电脑前,满怀期待地点开了邮件。
邮件正文简洁有力,附件的标题却像一道惊雷,瞬间劈中了史密斯的神经——《关于黎曼猜想的证明》。
“Oh My God!” 史密斯惊呼出声,手一抖,差点把鼠标扔出去。他揉了揉眼睛,再看一遍标题,没错!
再看第一作者:Yun Jing(云旌)。
那个名字!
那个五年前以19岁稚龄解开孪生素数猜想、惊艳世界后又神秘消失的数学天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