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汉纪六十九 (公元256年-261年)

资治通鉴白话版 汉纪六十九 (公元256年-261年)

作者:鬼老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23:16:34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

春天正月,蜀汉的姜维升任大将军。二月丙辰日,曹魏皇帝在太极东堂宴请大臣,还和一众儒家学者争论夏少康和汉高祖谁更厉害,最后大家都觉得少康更胜一筹。

到了四月庚戌日,皇帝赏赐给大将军司马昭绣着龙的礼服和红色的鞋子。丙辰日,皇帝又去了太学,和学者们讨论《尚书》《易经》和《礼记》,那些学者都比不上皇帝的学问。皇帝平时经常和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等人在东堂一边讲学一边宴饮,还一起写文章。皇帝对他们格外优待,称裴秀是“儒林丈人”,叫王沈“文籍先生”。皇帝性子急,一叫人就希望对方马上到,因为司马望在宫外任职,皇帝特地赐给他一辆快速的追锋车和五个虎贲卫士,每次有聚会,司马望坐着车风驰电掣般就能赶到。裴秀是裴潜的儿子。

六月丙午日,曹魏更改年号。

此时,姜维驻扎在钟提。很多人都觉得姜维已经没力气再发动进攻了,但安西将军邓艾却不这么想。他分析说:“咱们在洮西那次吃了大败仗,损失可不小,士兵死伤惨重,仓库里没多少粮草,老百姓也四处逃散。仔细想想,现在姜维那边有打了胜仗的气势,我们这边实力空虚,这是第一个不利;他们上下配合熟练,武器精良,我们刚换了将领和士兵,武器装备也没恢复,这是第二个不利;他们坐船行军,我们靠两条腿走路,他们轻松我们累,这是第三个不利;狄道、陇西、南安、祁山这几个地方都得派兵守着,他们目标集中,我们兵力分散,这是第四个不利;他们要是从南安、陇西进军,可以吃羌人的粮食,如果往祁山来,那里上千顷成熟的麦子,就是他们现成的粮仓,这是第五个不利。所以姜维肯定还会再来。”

果然,这年秋天七月,姜维又带着大军杀向祁山,听说邓艾早有防备,就掉头从董亭奔向南安。邓艾占领武城山挡住了姜维。姜维想抢占险要地势,没成功。到了晚上,他带兵渡过渭水向东,沿着山路直奔上邽。邓艾在段谷和姜维大战一场,把姜维打得落花流水。朝廷因此提升邓艾为镇西将军,负责都督陇右地区的军事。本来姜维和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好在上邽会合,结果胡济没按时赶到,所以姜维才打了败仗。这一仗,蜀军死的死、逃的逃,损失惨重,蜀国人都开始埋怨姜维。姜维也上书请罪,要求降职,最后朝廷让他以卫将军的身份代理大将军的职务。

八月庚午日,皇帝下诏给司马昭加官为大都督,允许他上奏时不用自称名字,还赐给他代表最高军事权力的黄钺。癸酉日,任命太尉司马孚为太傅;九月,又让司徒高柔担任太尉。

文钦跑去跟东吴人说攻打魏国好处多多,于是东吴的孙峻就派文钦、骠骑将军吕扰、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从江都出发,进入淮水和泗水流域,打算去攻打青州和徐州。孙峻在石头城给他们送行,没想到突然得了重病,就把后事托付给堂弟、偏将军孙綝。丁亥日,孙峻去世。东吴便让孙綝担任侍中、武卫将军,还让他都督中外诸军事,同时召回吕据等人。

己丑日,东吴的大司马吕岱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吕岱生前和吴郡的徐原关系特别好。徐原性格豪爽,有才华有抱负。吕岱觉得他将来必有出息,就送他衣服,还经常和他聊天。后来,吕岱大力推荐徐原,徐原一路做到侍御史。徐原这人性格直爽,看到吕岱做得不对,不仅当面提意见,还公开讨论。有人把这事告诉吕岱,吕岱却感叹:“这正是我看重德渊(徐原字德渊)的原因啊!”徐原去世后,吕岱哭得特别伤心,说:“徐德渊是我吕岱的好帮手,如今他走了,以后我还能从谁那儿知道自己的过错呢!”大家听说后,都称赞吕岱。

吕据听说孙綝接替孙峻来辅佐朝政,气得不行,就和其他将领联名上奏,推荐滕胤当丞相。可孙綝却让滕胤当大司马,去武昌接替吕岱的职位。吕据带兵往回赶,还派人通知滕胤,说要一起把孙綝拉下马。

这年冬天十月丁未日,孙綝派堂兄孙宪在江都带兵拦住吕据,又让宫中使者命令文钦、刘纂、唐咨等人一起去攻打吕据。同时,孙綝还派侍中、左将军华融和中书丞丁晏去告诉滕胤,让他赶紧离开。滕胤知道大祸临头,就把华融、丁晏扣下,整顿军队自卫。他叫来典军杨崇和将军孙咨,说孙綝要作乱,还逼着华融他们写信指责孙綝。孙綝根本不理,反而上奏说滕胤谋反,还许诺给将军刘丞封爵,让他带兵包围滕胤。滕胤又强迫华融等人假传诏书调兵,华融他们不肯,都被滕胤杀了。有人劝滕胤带兵冲到苍龙门,说:“将士们看到您出来,肯定会抛弃孙綝来投奔您。”但当时已经半夜了,滕胤想着和吕据约好了,而且也不想带兵攻打皇宫,就告诉部下,说吕据的军队马上就到。所以他的部下都拼死抵抗,没有一个人逃跑。滕胤表面上还跟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当时刮着大风,等到天亮,吕据还是没来。孙綝的大军到齐后,就杀了滕胤和他手下几十个人,还灭了滕胤三族。己酉日,东吴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平。有人劝吕据逃到魏国去,吕据说:“我可丢不起这人,绝不做叛臣!”说完就自杀了。

曹魏这边,任命司空郑冲为司徒,左仆射卢毓为司空。卢毓坚持要把这个职位让给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和司隶校尉琅邪人王祥,但皇帝没同意。王祥是个大孝子,继母朱氏对他很不好,可他却越发恭敬。朱氏的儿子王览,才几岁大的时候,每次看到王祥被母亲打骂,就哭着抱住母亲;母亲让王祥去做不合理的事情,王览就会和王祥一起去。等他们长大成家后,母亲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也会赶过去陪着一起干活。母亲被折腾得没办法,才稍微收敛了一些。王祥慢慢有了好名声,母亲却更加嫉妒他,还偷偷想毒死他。王览知道后,直接去拿酒,王祥抢着不让他喝,母亲赶紧把毒酒夺了回去。从那以后,母亲给王祥吃的东西,王览都会先尝一尝。母亲怕毒死王览,就不再下毒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隐居了三十多年,州郡来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瘦得不成样子,要靠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徐州刺史吕虔发公文请他当别驾,把州里的事务都交给他管理。在他的治理下,徐州地区安定太平,政令教化推行得特别好。当时的人还编了首歌唱道:“海沂地区能这么安宁,全靠王祥;州郡治理得这么好,别驾功劳真不小!”

十一月,东吴的孙綝升任大将军。孙綝仗着自己地位高,特别傲慢,经常干些无礼的事。孙峻的堂弟孙宪曾经参与诛杀诸葛恪,孙峻对他很好,他的官职做到了右将军、无难督,还负责处理九官事务。但孙綝对他的待遇比孙峻在的时候差多了,孙宪很生气,就和将军王惇商量着要杀了孙綝。结果事情泄露,孙綝杀了王惇,孙宪最后只能服毒自杀。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

春天三月,大梁成侯卢毓去世。

夏天四月,东吴皇帝来到正殿,宣布大赦天下,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孙綝上奏的事情,经常被皇帝质问。皇帝还挑选了三千多名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士兵子弟,又选了一些大将家年轻力壮、有勇气的子弟来带领他们,每天在御花园里训练,说:“我组建这支军队,就是想和他们一起成长。”皇帝还多次去中书省查看孙权在世时的旧档案,问身边的侍从:“先帝经常有特别的诏令,现在大将军汇报事情,只让我签字同意就行了吗?”有一次皇帝吃青梅,让宦官去宫中仓库拿蜂蜜,结果蜂蜜里有老鼠屎。皇帝把管仓库的官吏叫来问话,官吏吓得直磕头。皇帝问:“那个宦官跟你要过蜂蜜吗?”官吏说:“他之前要过,我实在不敢给。”宦官却不承认。皇帝让人把老鼠屎掰开,发现里面是干的,就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要是老鼠屎早就掉进蜂蜜里了,里外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肯定是这个宦官干的好事。”一追问,宦官果然认罪了,周围的人都被皇帝的聪明才智惊到了。

曹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一直和夏侯玄、邓飏他们关系很好。夏侯玄等人死后,王凌、毋丘俭也相继被杀,诸葛诞心里特别不安。于是他就把仓库里的财物拿出来施舍给别人,还赦免一些犯了罪的人,想以此收买人心。他还养了几千个扬州的江湖侠客,把他们当作敢死队。趁着东吴军队要进攻徐堨,他请求朝廷派十万大军来守寿春,又要求在临淮地区修筑城池,防备东吴。

司马昭刚刚开始执掌朝政,长史贾充建议派官员去慰问四方的军事统帅,顺便看看他们的想法。司马昭就派贾充去了淮南。贾充见到诸葛诞后,和他聊起当下的局势,然后说:“洛阳的那些名士,都希望改朝换代,您觉得怎么样?”诸葛诞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是贾豫州(贾逵,贾充父亲)的儿子吗?你们家世代受魏国的恩情,怎么能把国家拱手让人呢!要是洛阳有什么变故,我拼了命也要保护朝廷。”贾充听了没再说话。回去后,他对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待了很久,很得人心。现在召他来京城,他肯定不会来,但这样他造反会快点,不过危害小一些;要是不召他,他造反会晚一点,但危害就大了。不如现在就召他来。”司马昭听从了这个建议。甲子日,皇帝下诏书,任命诸葛诞为司空,让他来京城。诸葛诞收到诏书后,更加害怕,怀疑扬州刺史乐綝在背后说他坏话,就杀了乐綝。他召集了淮南、淮北郡县屯田的十多万官兵,还有扬州新归附的四五万能打仗的人,储备了足够吃一年的粮食,打算关起门来坚守。他还派长史吴纲带着小儿子诸葛靓去东吴,向吴国称臣求救,并且愿意把部下将领的子弟送去当人质。

吴将滕胤、吕据的妻子都是夏口督孙壹的妹妹。六月,孙綝派镇南将军朱异从虎林领兵袭击孙壹,朱异到武昌时,孙壹率部下投奔曹魏。乙巳日,魏帝下诏封孙壹为车骑将军、交州牧,赐吴侯爵位,允许他开府设置属官,礼仪规格与三司相同,赏赐衮冕礼服和赤舄鞋,待遇十分优厚。

此时,司马昭正侍奉魏帝及太后征讨诸葛诞。诸葛诞派往吴国的长史吴纲抵达后,吴主大喜,派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率三万人马,与文钦一同救援诸葛诞,同时封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赐寿春侯爵位。全怿是全琮之子,全端是全怿的侄子。

六月甲子日,魏帝车驾抵达项县,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大军进驻丘头,任命镇南将军王基代理镇东将军,都督扬、豫二州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人合围寿春。王基刚到前线时,包围圈尚未合拢,文钦、全怿等人趁机从城东北依山势险要处突围入城。司马昭下令王基收缩军队,坚守营垒。王基多次请求进攻,恰逢吴军朱异率三万人进驻安丰,作为文钦的外围接应,魏帝又下诏命王基转移兵力据守北山。王基对诸将说:“如今包围圈日益坚固,兵马正在集结,只需专心守备,防止敌军突围,若转移兵力去守险地,只会让敌军得以放纵,即便有智者也难以收拾局面。”于是坚持有利部署,上疏道:“与敌军对峙应不动如山,若迁移险地会动摇军心,于战局大损。诸军已据深沟高垒,人心安定,不可轻动,这是治军的关键。”奏疏获批后,王基等人四面合围,形成内外两层防线,壕沟壁垒极为森严。文钦等人多次出城突围,都被魏军迎击击退。司马昭又派奋武将军石苞督率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等,挑选精锐作为游军,防备外部吴军。州泰在阳渊击败朱异,追击时杀伤两千人。

秋七月,东吴大将军孙綝大规模征兵进驻镬里,再次派朱异率丁奉、黎斐等五将前往寿春解围。朱异将辎重留在都陆,进驻黎浆,又被石苞、州泰击败。太山太守胡烈率五千奇兵突袭都陆,焚毁朱异所有粮草,朱异残部只能靠吃葛叶撤退,归见孙綝。孙綝命朱异拼死再战,朱异以士卒缺粮为由拒绝,孙綝大怒,九月己巳日在镬里斩杀朱异。辛未日,孙綝领兵返回建业。此次救援不仅未能救出诸葛诞,还损兵折将、自戮名将,吴人对孙綝怨声载道。司马昭分析:“朱异未能抵达寿春并非过错,吴人杀他是想向寿春方面谢罪,让诸葛诞仍存侥幸。如今应加紧围城,防备突围,同时用计误导敌军。”于是散布谣言称“吴军救援将至,魏军缺粮,已派老弱到淮北就食,无法久围”。诸葛诞等人信以为真,放松粮食管制,不久城中粮尽,外援却迟迟不到。

诸葛诞的心腹谋士蒋班、焦彝进言:“朱异率大军来却无法前进,孙綝杀他后返回江东,表面发兵实则坐观成败。如今应趁军心未散,集中兵力决死突破一面,即便不能全胜,仍有生路,坐守待毙毫无意义。”文钦反对道:“我们率十多万人归降吴国,我与全端等人都身处险境,父兄子弟都在江东,就算孙綝不想来,吴主及其亲戚岂能坐视?况且魏国年年征战,军民疲惫,只要坚守一年,其内部必生变,何必冒险突围?”蒋班、焦彝坚持劝说,触怒文钦,诸葛诞甚至想杀二人,二人恐惧之下,于十一月弃城降魏。

此时,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在建业与家人争吵,携带母亲及数十家部曲降魏。全怿、全靖及全端兄弟全翩、全缉正领兵守寿春,司马昭采用黄门侍郎钟会的计策,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让他们的亲信带入城中,称“吴国因全怿等人未能攻克寿春,要诛杀所有将领家属,故逃来降魏”。十二月,全怿等人率数千人开城投降,寿春城中震惊恐惧,军心大乱。魏帝下诏封全怿为平东将军、临湘侯,全端等人也分别获封。

蜀汉姜维听闻魏国调关中兵力前往淮南,想趁机进攻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抵达沈岭。当时魏国防城(今陕西周至)存粮甚多,守兵却少,征西将军司马望与安西将军邓艾领兵据守,抵御姜维。姜维在芒水扎营,多次挑战,司马望、邓艾坚守不出。

由于姜维频繁出兵,蜀地百姓困苦不堪。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讽谏:“有人问古代以弱胜强的方法,我听说:处于大国而无危机者常傲慢,处于小国而有忧患者常思进取;傲慢则生乱,进取则治世,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养民以少胜多,勾践恤众以弱灭强。又问:当初项羽强、刘邦弱,相约鸿沟后,张良却劝刘邦追击,最终灭楚,难道不必学文王吗?回答:商周时王侯世卿,君臣关系稳固,百姓安于旧制,如深根大树难以拔除;到秦废分封置郡县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豪杰并起。如今魏蜀皆传国数代,非秦末乱世,实为六国并立之势,故可效仿文王积德,难学刘邦速胜。百姓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层傲慢、下层暴虐则瓦解之形起。谚语说‘侥幸射箭多次落空,不如谨慎一发’,智者不因小利动摇,不随假象改变,时机成熟再行动。若穷兵黩武,一旦土崩之势形成,即便有智者也无力回天。”

甘露三年(258年)

正月,文钦对诸葛诞说:“蒋班、焦彝说我们无法突围而降魏,全端、全怿又率部投敌,此时敌军必有松懈,可以一战!”诸葛诞与唐咨等人认同,于是打造大量攻城器具,昼夜五六日猛攻南围,试图突围。魏军在高处以投石车、火箭焚烧攻城器具,矢石如雨,寿春兵死伤遍地,血流满壕,终究未能破围。城内粮食愈发匮乏,出降的百姓达数万之众。文钦想将北方人全部赶出城以节省粮食,与吴人共同坚守,诸葛诞不同意,二人由此生恨。文钦与诸葛诞本有旧怨,只是因计谋相合才合作,局势危急时猜忌更深。一次文钦与诸葛诞议事,竟被诸葛诞斩杀。文钦之子文鸯、文虎率部在小城,听闻父死欲领兵救援,部下却不肯效力,二人便单骑越城投降司马昭。军吏请求诛杀二人,司马昭说:“文钦罪该万死,其子本应连坐,但二人走投无路来降,如今城未破,杀他们只会让敌军更死心塌地。”于是赦免文鸯、文虎,让他们率数百骑兵绕城高呼:“文钦之子都未被杀,其他人何必恐惧!”又上表封二人为将军、关内侯。城内守军大喜,却也因日益饥饿而斗志瓦解。

司马昭亲自到围城前线,见城上守军持弓却不射箭,说:“可以进攻了!”于是四面进军,鼓噪登城。二月乙酉日,魏军攻克寿春。诸葛诞窘迫之下单骑率部下突围,被司马胡奋部将斩杀,诛灭三族。其麾下数百人排成队列,拱手不降,魏军每杀一人便劝降一次,始终无人动摇,直至全部战死。吴将于诠说:“大丈夫受主命领兵救人,既不能克敌,又束手降敌,我绝不如此!”于是免冠冲阵而死。唐咨、王祚等人投降,被俘吴军万余人,缴获的兵器堆积如山。

司马昭刚包围寿春时,王基、石苞等将领都急着强攻。但司马昭却认为:“寿春城防坚固,敌军人数又多,硬攻只会白白消耗兵力。要是这时东吴援军杀到,我们腹背受敌,就危险了。现在诸葛诞、文钦、唐咨三个叛将挤在一座孤城里,说不定是老天爷要让他们一起完蛋,我们不如用周全的计策困住他们。只要守住三面,东吴军队走陆路来援,粮草肯定不够。我们再派轻骑兵截断他们的运粮通道,不打就能把他们耗垮。等打败了东吴援军,诸葛诞这帮人自然插翅难逃!”于是,他下令各军按兵不动,坚守阵地,最终没强攻就拿下了寿春。

战斗结束后,又有人提议:“淮南地区总是叛乱,这些东吴士兵的家都在江南,不能放虎归山,干脆全部活埋!”司马昭却摇头说:“古人打仗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杀罪魁祸首就行了。把这些东吴士兵放回去,正好能显示我们的大度。”最后,他一个俘虏都没杀,而是把这些人安置在三河附近的郡县。还封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他将领也都授予相应官职。淮南那些被诸葛诞胁迫的将士百姓,也都得到赦免。他甚至允许文鸯兄弟收敛父亲的尸体,还赐给他们牛车,让他们把父亲安葬到祖坟。

寿春之战后,司马昭想派轻装部队深入东吴,招降唐咨等人的家属,趁机灭掉吴国。王基却赶紧劝阻:“以前诸葛恪在东关打了胜仗,倾尽东吴兵力围攻新城,结果城没打下来,士兵死了一大半。姜维在洮西获胜后贸然深入,最后粮草断绝,在上邽吃了大败仗。打了大胜仗后,最容易轻敌,一轻敌就会忽略潜在的危险。现在吴国刚在外面吃了败仗,内部矛盾也没解决,正是他们加强防备的时候。而且我们的军队出征快一年了,将士们都想回家。这次我们俘虏了十万人,首恶也都落网,自古以来的征战,从没像这次这样大获全胜还不伤元气的。当年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就觉得收获够多没再追击,就是怕过度冒进反而折损锐气。”司马昭听后觉得有理,便放弃了计划,还提拔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封东武侯。

史学家习凿齿称赞道:“司马昭这场战役,堪称以德服人的典范。穷兵黩武的人往往死于不仁,空谈仁义却懦弱退缩的国家也会灭亡。而司马昭一战擒获三大叛将,俘虏大批吴军,不战而胜。刚打完仗就论功行赏,还善待吴国降兵,不计前嫌允许文鸯葬父,赦免受胁迫的百姓。功劳大却不让人嫉妒,事业广还能让敌人心服口服。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天下谁能抵挡?”

钟会在寿春之战中出谋划策最多,战后司马昭对他越来越信任,把他当作心腹。当时的人都说钟会就像刘邦身边的张良。

蜀汉的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身死,只好退回成都,又被封为大将军。

曹魏这边,五月时皇帝下诏封司马昭为相国,晋公,食邑八郡,还赐予九锡之礼。司马昭推辞了九次,才暂时接受。

东吴那边也不太平。七月,吴主封原来的齐王孙奋为章安侯。八月,曹魏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皇帝还封关内侯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亲自带着大臣们到太学举行养老、求教的礼仪。郑小同是郑玄的孙子。

此时的东吴,孙綝因为吴主开始亲自处理政事,还经常质问他,心里十分害怕。从镬里撤军回来后,就称病不上朝,派弟弟孙据带兵驻守仓龙门,孙恩、孙干、孙闿分别驻扎各个军营,想靠武力保住权力。吴主早就看他不顺眼,借着追查朱公主死因的机会,全公主害怕被牵连,赶紧甩锅:“这事我真不知道,都是朱据的两个儿子熊和损说的!”当时熊是虎林督,损是外部督,吴主一怒之下把两人都杀了。孙綝出面劝阻,吴主根本不听,这让孙綝更加惶恐不安。

吴主私下联合全公主和将军刘丞,谋划除掉孙綝。全皇后的父亲全尚担任太常、卫将军,吴主把全尚的儿子黄门侍郎全纪叫来,叮嘱道:“孙綝专权跋扈,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之前我让他赶紧上岸支援唐咨,他却赖在湖里不动;还把责任推给朱异,擅自杀掉功臣,也不事先汇报;在桥南盖豪宅,再也不来朝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打算动手了。你父亲掌管中军,让他悄悄整顿兵马,我亲自带队,带着宿卫虎骑和无难军,把孙綝一举包围。再发诏书命令他的部下就地解散,到时候他插翅难逃!这事一定要保密,千万别让你母亲知道!女人家不懂大事,而且她是孙綝的堂姐,万一走漏风声,麻烦就大了!”

全纪回去转告父亲,没想到全尚是个糊涂蛋,转头就告诉了妻子。全纪母亲立刻派人通风报信。九月戊午日,孙綝连夜带兵突袭全尚,将他抓获,又派弟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杀掉刘丞。天亮后,直接包围皇宫。吴主气得上马佩剑,要冲出去拼命:“我是孙权的亲儿子,已经当了五年皇帝,谁敢造反!”身边的大臣、乳母们连拉带拽,才把他拦住。吴主又气又急,饭都不吃,大骂全皇后:“你爹老糊涂,坏了我的大事!”派人去叫全纪,全纪羞愧难当:“我父亲辜负了陛下,我也没脸再见您!”说完就自杀了。

孙綝让光禄勋孟宗到太庙宣布,废黜吴主为会稽王,还召集大臣开会:“少帝昏庸无能,不配当皇帝,我已经禀告先帝把他废了。谁有意见,现在就说!”大臣们吓得腿软,连忙说:“一切听将军吩咐!”孙綝派中书郎李崇夺走吴主的玉玺,把吴主的“罪状”通报全国。尚书桓彝不肯在文书上签字,当场被孙綝杀害。典国施正劝孙綝迎立琅邪王孙休,孙綝答应了。第二天,他派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去会稽接琅邪王,还让将军孙耽把会稽王孙亮送去封地。当时孙亮才十六岁。全尚被流放到零陵,不久后被追杀,全公主也被赶到豫章。

十月戊午日,琅邪王走到曲阿,有个老人拦住他磕头:“夜长梦多,天下百姓都盼着您,赶紧出发吧!”琅邪王觉得有理,当天就赶到布塞亭。孙綝听说琅邪王还没到,想先搬进皇宫住,召集百官商量。大臣们吓得脸色发白,只会点头称是。选曹郎虞汜壮着胆子说:“您现在是国家的伊尹、周公,掌握着废立大权,大家都盼着您安定宗庙、造福百姓。要是琅邪王还没到您就住进皇宫,肯定会人心惶惶,这可不是名垂青史的做法!”孙綝虽然不高兴,但也只好作罢。虞汜是虞翻的儿子。

孙綝让弟弟孙恩代理丞相事务,带着百官用皇帝仪仗到永昌亭迎接琅邪王孙休。临时搭建宫殿,用武帐当便殿,设好御座。己卯日,孙休到便殿后暂居东厢,孙恩奉上玉玺符节,他推让三次才接受。群臣按次序导引,孙休坐上御车,百官陪列。孙綝带千名士兵到半野迎接,在路边下拜,孙休下车回拜。当天孙休登正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安。

孙綝自称“草莽臣”,到宫门前上交印绶、节钺,假意要让位。孙休召见安抚,下诏封他为丞相、荆州牧,增加五县食邑;封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赐县侯爵位;孙据、孙干、孙闿都封为将军并封侯,又任长水校尉张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

此前丹杨太守李衡多次冒犯当王爷时的孙休,妻子习氏劝他不听,孙休曾上书请求调往其他郡,被迁到会稽。孙休即位后,李衡害怕地对妻子说:“早听你的就好了,现在逃去魏国如何?”妻子说:“你本是平民,先帝破格提拔,如今多次无礼,又猜疑心重去投敌,有什么脸面见中原人?”她献策:“琅邪王向来好善慕名,不会因私怨杀你,你不如自绑入狱,上表承认过错,反而会被优待。”李衡照做,孙休果然下诏:“李衡因旧怨自拘,如管仲射钩、勃鞮斩祛(指春秋时名臣曾冒犯君主却被宽恕),让他官复原职,不必疑虑。”还加授威远将军,赐给他棨戟仪仗。

己丑日,孙休封原南阳王孙和的儿子孙皓为乌程侯。群臣奏请立皇后太子,孙休说:“我德行浅薄,登基时间短,恩泽未及,后妃太子之位不急。”官员坚持请求,他仍不答应。

孙綝带着牛酒去见孙休,被拒绝后转送给左将军张布。喝酒时他抱怨:“当初废少帝时很多人劝我自立,我看陛下贤明才迎立,如今却受冷落,和普通臣子没区别,该另作打算了。”张布向孙休告密,孙休记在心里,怕他兵变,反而多次赏赐。戊戌日,孙休下诏:“大将军事务繁杂,加卫将军孙恩为侍中,与他分掌诸事。”有人告发孙綝怨恨谋反,孙休竟把人交给孙綝处置,孙綝杀了告密者后更恐惧,通过孟宗请求出镇武昌,孙休答应了。他要求带走中营万余精兵,装载武库兵器,甚至调走中书省两名郎官管理荆州军务,孙休都一一应允。

将军魏邈进言:“孙綝在外必反。”武卫士施朔也告他谋反。孙休想讨伐,密问张布,张布推荐:“左将军丁奉虽不懂文书,但谋略过人,能断大事。”孙休召见丁奉,丁奉说:“孙綝兄弟党羽众多,不能仓促动手,可趁腊会(年终祭祀宴会)用宫中卫兵诛杀。”

十二月丁卯日,建业传言腊会有变故,孙綝不安,当夜大风毁屋扬沙,他更恐惧。戊辰日腊会,他称病不去,孙休派十多批使者强请,他不得已要去,对部下说:“你们在府内放火,我借故返回。”入宫后不久府中起火,他请求离开,孙休说:“外面士兵多,不劳丞相。”他刚离席,丁奉、张布示意左右将他捆绑。孙綝叩头求饶:“愿流放交州。”孙休反问:“你为何不流放滕胤、吕据?”他又求为奴,孙休说:“你为何不让他们为奴?”于是斩杀孙綝,提着他的头对众人说:“与孙綝同谋者赦免。”五千士兵放下武器。孙闿乘船想降魏,被追杀。孙綝三族被灭,孙峻的棺材被挖开,取走印绶,劈碎棺木埋掉。

己巳日,孙休任张布为中军督,改葬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受他们牵连被流放的人全部召回。有人请求为诸葛恪立碑,孙休下诏:“他盛夏出兵,士卒伤亡却无战功,不算有能;受托孤之任却死于小人之手,不算有智。”此事作罢。

当初蜀汉昭烈帝留魏延镇守汉中,用重兵据守各营垒御敌,王平在兴势之战抵抗曹爽时沿用此制。姜维掌权后建议:“分兵守垒只能御敌,难获大胜。不如敌来则收兵聚粮,退守汉、乐二城,放敌进入平原,以关隘重镇阻挡,再派游军伺机出击。敌攻关不克,又无粮草,退兵时诸城合击,可灭敌。”于是后主令督汉中胡济驻守汉寿,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

甘露四年(259年)

春,宁陵井中两次出现黄龙,此前顿丘、冠军、阳夏的井中也多次有龙现身,群臣称吉祥,魏帝曹髦说:“龙是君德象征,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屡次屈居井中,非吉兆。”作《潜龙诗》自讽,司马昭见后很厌恶。

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去世。蜀汉后主封儿子刘谌为北地王,刘恂为新兴王,刘虔为上党王。尚书令陈祗因巧言谄媚受宠,姜维虽职位更高,但常年在外领兵,权势不及陈祗。八月丙子日陈祗去世,后主任仆射董厥为尚书令,诸葛瞻为仆射。

十一月,车骑将军孙壹被婢女杀死。这年,王基升任征南将军,都督荆州军务。

景元元年(260年)

春正月初一发生日食。

四月,朝廷再次诏命司马昭进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曹髦见权势日益丧失,怒不可遏。五月己丑日,他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废辱,今日要亲自讨伐。”王经劝阻:“鲁昭公不忍季氏专权,败走失国被天下笑。如今司马家掌权已久,四方势力都为其效命,且陛下宿卫薄弱,凭什么讨伐?恐怕祸事不测,应从长计议。”曹髦从怀中掏出黄素诏书摔在地上:“决心已下,死又何惧,何况未必死!”于是入宫禀报太后。王沈、王业跑去告诉司马昭,喊王经一起去,王经不从。曹髦拔剑登车,率殿中宿卫、家僮鼓噪而出。司马昭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被曹髦左右呵退。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在南阙下与曹髦激战,曹髦亲自挥剑。贾充部下想退,骑督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济问:“事急了,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不必多问!”成济抽戈上前刺死曹髦,他倒在车下。司马昭听闻大惊,扑倒在地。太傅司马孚奔去,枕着曹髦大腿痛哭:“杀陛下是我的罪啊!”

司马昭走进殿中,召集群臣议事。尚书左仆射陈泰却迟迟未到,司马昭便让陈泰的舅舅尚书荀顗去请他。陈泰一脸严肃地说道:“世人常拿我和舅舅相比,如今看来,舅舅可不如我。”然而,家中子弟里里外外都苦苦相逼,他无奈之下,只好进殿。见到司马昭后,陈泰悲从中来,痛哭不已。司马昭也对着他落泪,问道:“玄伯,你说我该如何是好?”陈泰毫不犹豫地回答:“唯有斩杀贾充,才能稍稍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沉默许久,才缓缓说道:“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斩钉截铁地说:“我能说的只有这个,再无其他办法。”司马昭便不再言语。荀顗是荀彧的儿子。

太后当即下令,历数高贵乡公曹髦的罪状,将他废为庶人,按照平民的礼节下葬。王经及其家属也被抓起来,交付廷尉处置。王经愧疚地向母亲谢罪,母亲神色平静,笑着回应:“人终有一死,只是怕死得没有价值。能为这样的事一同赴死,又有什么遗憾呢!”等到行刑时,王经的旧部向雄痛哭哀悼,其悲痛之情,感染了整个街市的人。而王沈因告密有功,被封为安平侯。庚寅日,太傅司马孚等人上书,请求以王礼安葬高贵乡公曹髦,太后应允。之后,司马昭派中护军司马炎前往邺城,迎接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让他作为明帝曹叡的继承人。司马炎正是司马昭的儿子。

辛卿日,群公向太后上奏,请求从今往后,太后的命令文书都称为诏制。

癸卿日,司马昭坚决推辞相国、晋公、九锡等任命,太后下诏同意。

戊申日,司马昭上书称:“成济兄弟大逆不道。”于是将成济一族诛灭。

六月癸丑日,太后下诏,让常道乡公曹璜改名为曹奂。甲寅日,曹奂进入洛阳,当天便登上皇帝之位,年仅十五岁。他大赦天下,更改年号。

丙辰日,朝廷下诏,再次晋升司马昭爵位,赐予九锡,如同之前一样,司马昭依旧坚决推辞,此事才作罢。

癸亥日,任命尚书左仆射王观为司空。

在东吴,都尉严密建议修建浦里塘,群臣都认为困难重重,唯有卫将军陈留濮阳兴觉得可以建成。于是,召集众多军民动工修建,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许多士卒死亡,百姓怨声载道。

会稽郡传言,说王亮会再次成为天子,而王亮的宫人又告发他让巫师祈祷祭祀,口出恶言,有关部门将此事上报。吴主孙休将王亮贬为候官侯,打发他前往封地,王亮自杀,护送他的人都被治罪。冬十月,阳乡肃侯王观去世。

十一月,朝廷下诏尊崇燕王曹宇,给予他特殊的礼遇。

十二月甲午日,任命司隶校尉王祥为司空。

尚书王沈出任豫州刺史,刚到任,就下达教令给下属各城及士民:“若有人能陈述地方长官的优劣,说出百姓的疾苦,赏赐五百斛谷物;若能谈论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赏赐一千斛谷物。”主簿陈弎、褚〗言:“教令旨在听取直言,还给予赏赐。但我们担心,那些正直耿介的人或许会因顾忌赏赐而不愿开口,贪婪愚昧之人却会为求利益而胡乱举报。若所言不合适,赏赐又不兑现,远处听闻的人就会不知对错所在,只看到建议不被采纳,以为是虚设之令。我们觉得,下达此事可稍作推迟。”王沈又下达教令:“对上能兴利,对下能得赏,这是君子的操守,有什么不能说的!”褚≡俅谓言:“尧、舜、周公之所以能招来忠谏,是因为他们的诚恳之心为人所知。冰与炭无需言语,其冷热本质自明,是因为它们有实际特性。若您能像冰炭自然显质一样喜好忠直,那么直言就会不请自来。若德行比不上尧、舜,贤明比不上周公,本质又不能与冰炭相比,即便悬以重赏,忠谏之言也难以得到。”王沈这才停止。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

春三月,襄阳太守胡烈上表称:“吴将邓由、李光等十八个屯兵之地共同谋划归降,已派使者送来人质,希望让郡兵到江边迎接接纳。”朝廷下诏让王基部署各军直接前往沮水迎接,并说:“若邓由等人如期到达,便可借此震动江南。”王基急忙派人快马送信给司马昭,陈述邓由等人的可疑之处,还说:“应当先查明情况,不宜轻易派重兵深入接应。”又说:“夷陵东西道路都很险狭,竹木丛生,若突然遇到险要之地,兵马都难以施展。如今弓弩的筋角受潮疲软,又正值雨水季节,荒废繁忙的农事,去追求难以把握的利益,此事十分危险。姜维进取上邽,文钦占据寿春,都是深入求利而导致覆灭,这是近期的前车之鉴。嘉平年间以来,多次发生内乱,当下应当致力于安定社稷,安抚上下,重视农业,怀柔百姓,不宜兴师动众去追求对外的利益。”司马昭多次收到王基的信,心中犹豫不决,下令已经上路的各军暂且权且停在原地,等待调度。王基又写信给司马昭:“从前汉高祖采纳郦生的建议,想要封六国,后醒悟张良的谋略,赶紧销毁封印。我智谋短浅,确实比不上留侯张良,也担心襄阳会出现像郦食其那样的错误。”司马昭于是停止进兵,回信给王基说:“但凡处事,大多人曲意顺从,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尽陈实情,我真心感激你的忠爱,每次收到你的规劝,就依照你的意思,已经停止军事行动。”不久之后,邓由等人果然没有投降。胡烈是胡奋的弟弟。

秋八月甲寅日,朝廷再次命令司马昭晋升爵位,如同之前一样,司马昭拒不接受。

冬十月,蜀汉后主刘禅任命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共同掌管尚书事务,任命侍中樊建为尚书令。当时中常侍黄皓专权,董厥、诸葛瞻都无法纠正,士大夫大多依附他,只有樊建不与黄皓往来。秘书令鄐正长期在宫中任职,与黄皓住所相邻,相处三十多年,淡泊自守,以读书自娱,既不被黄皓喜爱,也不被他憎恶,所以官职不过六百石,也没有遭受灾祸。后主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厌恶黄皓,被黄皓进谗言,导致十年不能朝见。东吴君主孙休派五官中郎将薛珝到蜀汉访问,薛珝回来后,孙休询问蜀汉的政治得失,他回答:“君主昏庸却不知自己的过错,臣下只求自保免罪,入朝听不到直言,经过田野,百姓面有饥色。我听说燕雀在堂中,母子相乐,自以为极其安稳,等到烟囱破裂、栋梁焚毁,燕雀却还怡然不知灾祸将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薛珝是薛综的儿子。

这一年,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首次派儿子沙漠汗入朝进贡,并将他留下作为人质。拓跋力微的先辈世代居住在北方荒远之地,与南方华夏没有往来。到可汗毛时,才开始强大起来,统辖三十六个国家,九十九个大姓。此后又过了五代,到可汗推寅时,南迁到大泽。再经过七世,到可汗邻时,他让七个兄弟以及族人乙旃氏、车惃氏分别统领部众,形成十个部族。可汗邻年老后,将王位传给儿子诘汾,让他继续南迁,于是居住在匈奴的旧地。诘汾去世后,拓跋力微继位,又迁徙到定襄的盛乐,部众逐渐强盛,各部落都敬畏服从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