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174章 嘉川情境

逆命菩提 第174章 嘉川情境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时间:公元1204年,南宋嘉泰四年,秋)

(地点:南宋,利州西路,沔州辖下,某边陲小县——嘉川县)

万弘济的身影如同融入秋风的落叶,悄然出现在一座名为嘉川的边陲小县城外。此县隶属利州西路沔州(今陕西略阳一带),地处宋、金、西夏势力交错前沿,又离正在崛起的蒙古不算遥远,可谓四战之地,风雨飘摇。

他信步走入城中。县城不大,土坯城墙多有残破,护城河淤塞不堪。街道狭窄,路面坑洼,两旁店铺低矮简陋,顾客寥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气息,混合着尘土、牲畜粪便和一种……绝望的疲惫感。百姓大多面有菜色,衣衫褴褛,眼神麻木,行色匆匆,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得直不起腰。与宋赵祯时期的那个哪怕面临危机却仍隐含生机、民众眼中尚有希望光芒的社会,简直是天壤之别。

稍作探查,万弘济便明了此县典型困境:

1. 赋税沉重:应对北方金国(以及暗中防备西夏和新兴蒙古)的军费,层层摊派,最终都压到这些小民头上。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经总制钱”、“版帐钱”、“折帛钱”……吏胥如狼似虎,催逼甚急。

2. 军备废弛却扰民不止:驻军数量不足,装备老旧,训练荒废。但上级军官往往克扣军饷,吃空额,下层军士无以维生,不免骚扰地方,甚至与盗匪勾结,欺压百姓。

3. 土地兼并:富户乡绅趁机兼并土地,贫者愈贫,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佃户,忍受盘剥,或流离失所,成为流民、盗匪。

4. 民生凋敝:商业萧条,手工业艰难。稍有能力者皆想方设法南逃,留下老弱病残,苦苦支撑。

5. 精神颓靡:朝廷党争,北伐喧嚣看似热闹,却与底层百姓无关,反而加重其负担。人们对官府失去信任,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恐惧,只能求神拜佛,麻木度日。

县衙门口贴着的榜文,除了催税,便是悬赏捉拿某某流寇的消息。

茶馆酒肆里,人们交头接耳,谈论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哪家又被衙役逼得上了吊,哪里的粮价又涨了,西夏的游骑前几天又在哪劫掠了,以及对北方新出现的“鞑靼人”的模糊恐惧和种种光怪陆离的传言。

万弘济行走其间,周身那纯净的愿力领域自然张开,虽极力收敛,仍让靠近他的人感到一丝莫名的安宁与平和,与他破旧的衣着格格不入。他静静地听,仔细地看。

“这世道,活不下去了……今年的夏税刚完,秋税又来了,家里哪还有一粒余粮?”

“听说韩相公要打去汴梁哩!唉,打仗又要加饷,俺们这骨头缝里的油都要被榨干了!”

“王大户家昨天又强占了李老栓家的两亩水田,告到县衙,反倒被打了板子……”

“北边的鞑子听说凶得很哩,把西边的黑契丹(西辽)都打跑了!可别再打过来啊!”

听着这些议论,万弘济心如明镜。此地的症结,在于上层**无能,中层盘剥凶狠,底层绝望麻木。整个社会如同一潭死水,缺乏向上的活力和希望。

直接展示神通?强行改变?事倍功半,只会引起恐慌,甚至被官府当作妖人。他需要的是一个切入点,一个能融入其中,并能逐渐施加影响、点燃希望的点。

他的目光投向了县城角落一处吵闹之地。那里围着一群人,中间是一个穿着破旧官服、满脸焦急却又无可奈何的县学教谕,以及几个面黄肌瘦、却眼神倔强的少年。

他们正在为县学修缮屋顶的款项,与一个工头模样的人争执。县学经费早已被克扣殆尽,房屋漏雨,无法授课,孩子们求学无门。

“知识断绝,则希望湮灭。”万弘济心中暗叹。教育,是开启民智、培养未来、播撒希望种子的最关键一环,也是此时此地最被忽视的一环。

他缓步走上前去,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说服力,穿透了嘈杂的争吵:“诸位,且慢争执。老朽略通些营造之术,或许可试着修补一二,不敢说尽善尽美,但暂遮风雨,应无问题。”

那老教谕和工头都愕然看向这个突然出现、气度不凡却衣着寒酸的老者(万弘济幻化了外貌)。工头嗤之以鼻:“老头,说大话不怕闪了舌头!这需要木料、瓦片、人工,你有钱吗?”

万弘济微微一笑,目光扫过旁边一堆被风雨腐蚀的旧木料和散落的瓦砾,又看了看不远处几株生长顽强的老树和河边特有的黏土。

“材料,天地自有馈赠,何必尽赖金银?”他轻声道,“人力,在场诸位,若愿为子孙后代谋一读书之所,出一份力,岂不胜过空自嗟叹?”

他的话仿佛带着某种魔力,让焦躁的人们渐渐安静下来。那老教谕看着他平静而深邃的眼睛,不知为何,心中竟生出一丝久违的信任感。几个少年更是好奇地望着他。

万弘济的第一步,便从这破败的县学开始。他要以这方寸之地,作为衍化新象、弘济此城的第一块基石。他不仅要修补房屋,更要修补此地百姓几近破碎的人心与希望。而他的方法,将远超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想象。

万弘济的目光并未局限于眼前破败的县学与麻木的民众。他心念微动,慈航高阶的浩瀚神念如同无形的鹰隼,瞬间跨越千山万水,投向那北风凛冽的蒙古高原。

他的“视线”穿透云层,落在一处水草丰美的辽阔盆地。那里,无数皮帐如同白色的蘑菇般散落,中心区域旌旗招展,人喊马嘶,气氛热烈而肃杀。一场盛大的聚会——库里台大会正在举行。

人群的中心,高设一座木台。台上站立一人,正是刚刚彻底统一蒙古诸部、威势达到顶峰的铁木真(此时确尚未尊称“成吉思汗”)。

此人身形并不显得特别魁梧巨伟,但站在那里,便如草原上盘踞的雄鹰,沉稳而充满爆发力。他面容粗犷,颧骨高耸,风吹日晒留下的深皱如同刀刻,记录着无数征战的艰辛与岁月的沧桑。肤色是常年驰马塞外的古铜,嘴唇紧抿,线条刚硬,下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毅。

他头戴一顶覆着貂皮的暖帽,帽檐下那双眼睛,最为摄人。那不是一双属于牧人的温和眼睛,而是如同翱翔于九天之上、搜寻猎物的苍鹰之目。目光锐利如电,深邃似潭,扫视台下万千部落首领与战士时,带着一种冰冷的审视、无上的威严,以及……一种几乎要燃烧起来的、对更广阔土地和至高权柄的贪婪(浊黄)与征服欲(漆黑)。这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直视,皆心生敬畏,俯首帖耳。

他身着一袭略显陈旧的靛蓝色蒙古袍,外罩一件优质的皮裘,腰间束着金银饰带,悬挂着象征权力的苏鲁锭(长矛)和一把饱饮鲜血的弯刀。穿着并不奢华,却处处透着实用与力量的象征。

此刻,他正高举着一个盛满马奶酒的镶金海碗,声音洪亮而充满煽动性,向着台下黑压压的、眼神狂热的战士们发表着演说。虽听不清具体言辞,但那股鼓动、许诺、威胁、以及描绘着无尽财富与荣耀的精神力量,混合着台下万千战士被激发出的暴虐(漆黑)、贪婪(浊黄)、狂热(墨绿偏执) 的业力,如同实质的狼烟,冲天而起,搅动着高原的风云。

台下,他的军队——刚刚整合完毕的蒙古铁骑,阵列虽不如后世那般严整到极致,却已初露峥嵘。战士们个个精悍剽悍,脸上带着风霜与嗜血的渴望,眼神凶狠如狼。他们纪律森严(源于铁木真残酷的《大札撒》军法),骑术精湛,人马合一。

放眼望去,仿佛是一片移动的、由肌肉、钢铁和野性构成的杀戮森林,弥漫着一股原始的、破坏性的强大力量。

万弘济的神念静静“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毫无波澜,只有一种冰冷的明悟。他看到了一个时代煞星的崛起,看到了一个即将席卷欧亚、用无数尸骨与城池废墟堆砌起庞大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启动。那股凝聚在铁木真及其军队上空的业力,浓稠、污浊、躁动不安,预示着未来数十年的血雨腥风。

“铁木真……统一只是开始,西征与南侵才是真正的业力浩劫。”万弘济心中默念,“此地之火种需尽快播下,那边境的血色风暴,亦需尽早应对。时间,不多了。”

他的神念如潮水般退回,重新聚焦于嘉川县那破败的县学。眼前的困顿与远方的杀机,形成了鲜明而残酷的对比。他不再犹豫,向着那仍在争执的人群,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他立刻开始修复县学,其他时间则是如同一个真正的游方老者,用了几日时间,默默行走于嘉川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他走过泥泞的集市,看到面黄肌瘦的农妇为了一文钱与商贩苦苦哀求;他驻足于破败的土地庙前,看到苍老的农夫对着斑驳的神像磕头,祈求来年租税能轻一些,眼神空洞而绝望;他行过河边,看到衣衫褴褛的孩童在冰冷的污水里摸捞着微不足道的小鱼虾,小手冻得通红。

越是深入了解,他越是感受到此地民生之多艰。赋税如虎,吏胥如狼,豪强盘剥,军纪涣散,如同数道沉重的枷锁,套在每个升斗小民的脖颈上,几乎令人窒息。与赵祯时期那虽有弊病但总体向上、充满改革希望的氛围相比,此地更像是一潭绝望的死水。

在一处倒塌了半边的废弃祠堂里,他看到了更令人心酸的一幕。七八个年纪不等的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可能才四五岁,像一群受惊的小兽般蜷缩在一起。他们衣衫破烂不堪,几乎不能蔽体,小脸上满是污垢,眼睛大而空洞,充满了饥饿与恐惧。他们是这场时代苦难最无辜的牺牲品——父母或因饥荒病饿而死,或因租税通债而家破人亡,成了无人照管的孤儿,只能在此地抱团取暖,艰难求生。

万弘济沉默地走了过去。孩子们惊恐地看着这个陌生的老者,向后缩去。他没有说话,只是从怀中(实则以愿力幻化)取出一些还冒着热气的、粗糙却足以果腹的饼饵,轻轻放在一块还算干净的石板上。他没有立刻靠近,只是退开几步,目光温和地看着他们。

最初的警惕过后,难以忍受的饥饿最终战胜了恐惧。孩子们如同小饿狼般扑过去,抢夺着食物,狼吞虎咽。万弘济静静地看着,眼中无悲无喜,唯有愿力如最柔和的春风,无声无息地拂过,抚平他们心中的惊惶,带来一丝久违的安宁与饱足后的困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时常出现在这些孤儿身边。有时带来食物,有时只是静静地坐着,用那平和的气场驱散他们的不安。他为他们修补了破庙的一角以遮风雨,清理了周围的污秽。他并未急切地传授什么,只是在他们偶尔投来好奇目光时,讲一些山野趣闻、远古传说,或者简单地教他们辨认几种可食用的野菜、如何取干净的饮水。

他的行动不止于此。路过一家因儿子被拉壮丁而无人耕种、老妇即将饿毙的农户,他会默默帮其将荒芜的田地点上耐旱的种子,并以微不可察的愿力滋养地力。见到被乡绅家恶仆欺辱的卖柴老汉,他会上前看似劝解,三言两语却能让那恶仆心生恍惚,莫名胆怯而退。甚至县城那口苦涩的公共水井,经他“无意”的指点清理后,水质也似乎变得清冽了几分。

他做的都是小事,润物无声。没有惊天动地的神通,只有一种融入尘世的、切实的关怀与帮助。他倾听老人们的抱怨,安慰妇人们的哭泣,偶尔对迷茫的青年说一两句点拨的话。渐渐地,这个突然出现、衣着破旧却气度不凡、总是带着温和笑容、并默默帮助了许多人的“万老先生”,开始在嘉川县这潭死水中,激起了一丝微弱的涟漪。人们看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怀疑、好奇,逐渐变成了尊重与依赖。

他收留的那些孤儿,更是将他视为了唯一的依靠。他们脏兮兮的小脸上,开始重新出现属于孩童的好奇与一点点光亮。

万弘济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个体的慈善无法改变系统的溃烂。但这一切,是他播撒火种前,必须准备的土壤。他需要赢得最基本的信任,需要让这些几乎冻僵的心灵,重新感受到一丝温暖,才能让他们有勇气和意愿,去接受改变,去亲手创造不同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