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169章 明道新政

逆命菩提 第169章 明道新政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时间: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春)

春风再度绿了汴河两岸,垂柳依依,桃李芳菲。然而此时的北宋朝堂,却刮起了一场比春风更为猛烈、影响更为深远的风暴——由参知政事范仲淹主持的“明道新政”(类比庆历新政),在经过数月周密筹备后,终于正式颁布天下。

垂拱殿大朝会上,范仲淹手持笏板,立于百官之前。他依旧穿着朴素的官袍,但脊梁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如刀,扫视着台下神色各异的同僚。他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回荡在宏伟的大殿之中,逐条宣读着新政纲领,每一项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旧有利益的壁垒之上。

一、土地改革(《均田令》): “自今岁始,天下田亩,禁止一切私下买卖交易!”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一片哗然!土地兼并是历代顽疾,也是众多官僚地主财富的根本来源。 范仲淹面不改色,继续道:“所有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民间仅拥有使用权。依据丁口、劳力,由朝廷重新丈量分配,授予百姓耕种,不得荒废。以往兼并之田,超出标准部分,或由朝廷强制赎回(补偿极低),或课以重税,使其无利可图!目的只在:抑制兼并,使耕者有其田,无地、少地之民,可获土地耕种!”

他目光扫过那些面色惨白的豪强官员代表,毫不退缩。这一条,旨在从根本上动摇大地主阶层的经济基础。

二、税收制度改革(《新税法》): “减轻农赋!天下田税,整体降低三成!遇灾荒年景,可视情况减免乃至全免!”

这一条让许多出身寒微的官员和想象中的农民松了一口气。

但接下来的话,又让另一些人皱起了眉头:“进一步鼓励工商业发展,完善榷场(边境贸易市场) 管理,从对辽、西夏的贸易中获取利润。同时,大力削减皇室和朝廷不必要的祭祀、赏赐、工程等开支。

提高商税!坐贾行商,依其经营规模、利润多寡,累进课税!尤其对盐、铁、茶、酒等专营之物,加强管控,严查走私!”

随即,他又抛出一个更具开拓性的方案:“开放海禁!于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杭州四处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商出海贸易,朝廷收取关税!水手、船匠待遇,一并提高!”

这是试图将财政重心从依赖农业转向商业和海洋贸易,充满风险,却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三、官员考核与内阁制度:

“官员升迁黜陟,不再仅凭资历、文章或上官喜好!”

范仲淹的声音提高,“需综合考量其赴五岳炼心之评价(由狄青派出的监察人员及五岳驻守官员提供)、地方政绩(人口、赋税、治安、教化)、以及‘革弊司’之监察报告!三者合一,决定升贬!”

“于中书门下之下,设‘内阁’,由陛下钦点五至七名重臣组成,负责协助陛下处理日常政务,审议重大决策。内阁决议,送陛下批红方可施行。”此举意在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同时将决策核心专业化。

四、鼓励实用与工匠地位:

“改革太学、州县学!除经义文章外,增设算学、格物(物理)、农学、水利、工学等实用科目!科举考试,亦将逐步增加此类内容占比!”

“提高天下工匠地位与待遇!能工巧匠,可由朝廷评定等级,享受相应俸禄乃至官职!其所创造之新式器械、改良工艺,一经采用,重奖!”

“各地工坊,需提高雇工薪酬,改善其劳作条件。”这些条款,旨在打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固有观念,提升生产力,为国家积累实实在在的科技和物质力量。

五、针对地主与无地者的措施: “各地拥有大量土地之地主,限期一年,选择:一,自愿将超额土地交还朝廷,可获得一定荣誉性补偿或子弟入学、为吏之优惠;二,拒不交出者,其超额土地,朝廷将课以十倍乃至数十倍之重税,直至其无力承担自愿交出或破产!”

“对无地、少地之民,由各地官府根据新丈量土地情况,按丁口优先分配朝廷赎回及抄没之土地!”这是《均田令》的具体实施细则,刀刀见血。

新政条款一经公布,朝堂内外瞬间炸开了锅。拥护者认为这是强国富民的良方,尤其是寒门士子和底层百姓,仿佛看到了希望。而反对者,主要是利益受损的大地主、大官僚及其代表,则如丧考妣,暗中串联,怒骂范仲淹为“拗相公”、“祸国殃民之辈”,奏疏如雪片般飞入宫中,或直言反对,或迂回批评,或攻击范仲淹个人。

吕夷简眉头微蹙,却一言不发。而以他为首的保守派们,见此也默不作声。

范仲淹对此早有预料。

他将夙兴夜寐,坐镇中书政事堂,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条条推行新政。

他会亲自选拔干练官员组成“新政推行使”,派往各地督导。

他与狄青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军队的稳定和对新政的武力后盾。

他时常面对围攻诘难,却始终神色平静,引经据典,据理力争,那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坚定,甚至让一些反对者都暗自敬佩。

汴梁城的春天,在政治的激流汹涌中流逝。范仲淹的身影显得更加清瘦,但眼神中的火焰却越烧越旺。

他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为了那个“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理想,他义无反顾。

……

(皇宫福宁殿内,檀香袅袅。宋仁宗赵祯正批阅奏章,眉宇间凝结着忧虑。

宰相吕夷简躬身立于御前,语气沉缓,

“陛下,老臣深知范希文(范仲淹)一片赤诚,所言皆切中时弊。然…“明黜陟”、“抑侥幸”诸条,直指京朝百官及恩荫之制,牵涉之广,震动之深,犹如撼树。

臣非为私计,实恐政令骤行,引得朝堂倾轧,百官惶惶,乃至地方骚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臣以为,当以徐徐图之为上,步子…太大了。”

赵祯放下朱笔,目光深邃地看着这位老成持重的宰相,并未直接反驳。

他起身,淡淡道,

“吕相之忧,朕岂能不知?且随朕来,看一样东西。”

皇帝并未摆驾,而是领着吕夷简穿过几条隐秘宫道,来到一处守卫极其森严的营寨。未近其地,已闻惊雷般的呼喝与金石交击之声。

寨门开启,吕夷简只见场内景象,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数百精锐禁军,分为十队,正在操练。其训练之法,与他平生所见“炼心”为主的弓马演练截然不同!

士兵们身负巨木,于泥潭中奔行;手持巨斧,劈砍裹着铁皮的木桩,

每一次劈砍都势大力沉,火星四溅;

更有两人一组,身着重甲,以未开刃的真兵器进行近乎搏命的对抗格杀,动作刚猛酷烈,杀气盈天。

统领他们的,正是面刺金印、神色冷毅的狄青。狄青见驾,快步前来行礼。赵祯示意他继续。

赵祯指向场中,“此乃狄汉臣以古法杂糅己见,所创“锻体术”。不重虚文,只求实效——练的是筋骨之力,是搏杀之技,是战场上一击毙敌的本事。吕相可知,以此法训出的首批五十人精锐,如今何在”

吕夷简摇头,目光仍被那凶悍的训练场面所吸引,心中巨震。

赵祯:

“其中十人,携新绘西夏边境险要山垒图,刚自横山归来;

十五人补入泾原路尖兵探马,三月来已与西夏游骑遭遇七次,未尝一败,斩首三十余级;

余下皆已分赴各路精锐,为教头种子。朕手中,如此般的锻体锐士,已有五百!假以时日,便可扩至五千、五万!”

吕夷简看着眼前那些肌肉虬结、目光如狼、仿佛不知疲倦为何物的军士,再想到这样一股可怕的力量正被悄无声息地注入庞大而腐朽的军队肌体之中,顿觉一股寒意与热流同时涌上心头。

他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深意。

吕夷简声音微颤,深深一揖:“陛下…陛下圣虑深远,老臣…老臣明白了!范希文之新政,便是对这整个天下行此“锻体之术”!痛彻筋骨,看似凶险,却正是为了汰弱留强,重焕生机!

若…若朝廷格局依旧因循守旧,纵然练出十万狄青锐卒,亦终将被这冗沉之局所拖垮、吞噬。大刀阔斧,非为破坏,实为再造! 老臣…再无异议,愿助陛下与范公,推行新政!”

赵祯扶起吕夷简,目光灼灼,望向那尘烟滚滚的校场。

赵祯言,“积弊如山,非猛药不能去疴。朕欲以狄青之“锻体术”强其外,更需以范仲淹之“新政术”清其内。内外兼修,我大宋,方可真正安如泰山。吕相,此事之艰,犹胜战场搏杀,朕需汝之老成谋国,为之掌舵啊。”

吕夷简肃然再拜,此刻,他眼中的犹豫已尽数化为决然。他看到的,不再是一场可能引发动荡的改革,而是一场关乎国运的、必须成功的淬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