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168章 文武入朝

逆命菩提 第168章 文武入朝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时间: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秋)

(地点:北宋东京汴梁,皇宫垂拱殿)

秋日的汴梁,天高云淡,金菊怒放。皇宫大内,却无暇欣赏这静谧秋光,处处透着革新带来的忙碌与肃杀。

垂拱殿内,熏香袅袅,却压不住那股锐意进取的气息。赵祯端坐御案之后,身着赭黄常服,眉宇间虽仍有年轻帝王的清俊,但眼神已沉淀下南郊祭天、五岳巡礼带来的威严与深邃。他面前,站着两位刚刚奉诏紧急入京的臣子。

左手一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身材颀长,穿着浆洗得有些发白的青色官袍,风尘仆仆却难掩一身浩然之气。

他目光沉静,如古井深潭,眉头习惯性地微蹙,仿佛时刻在思索着天下忧乐。正是因守丧丁忧而被召还、声名早已传于朝野的范仲淹。

右手一人,则年轻许多,不到三十,肤色是常年边塞风沙磨砺出的古铜,身形挺拔如松,穿着合身的低级武官服饰,洗得干干净净,却依旧透着沙场特有的凛冽与剽悍。他面容刚毅,鼻梁高挺,嘴唇紧抿,一道浅浅的疤痕从眉骨划过,更添几分悍勇。

此刻虽垂首肃立,但那偶尔抬起的眼眸中,精光闪烁,如同蛰伏的猎豹,正是因“百战营”之功而被破格擢升的狄青。

这两人,一文一武,一沉静一锐利,站在一起,却奇异地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张力,仿佛预示着大宋即将到来的文武并举之局。

“范卿,狄卿,平身。”

赵祯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一路辛苦。召二位卿家紧急入京,缘由想必二位已有耳闻。如今之大宋,正值千古未有之变局,内忧外患,亦逢天赐良机。朕需肱骨之臣,助朕革故鼎新,开创盛世。”

范仲淹率先躬身,声音清朗而沉稳:“陛下,臣虽才疏学浅,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未敢忘怀。今蒙陛下不弃,召臣于草野,但有驱使,万死不辞!”

他的话掷地有声,没有丝毫矫饰,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狄青紧随其后,抱拳行礼,声音因紧张和激动略显沙哑,却异常坚定:“末将狄青,一介武夫,蒙陛下天恩,授以奇术,练就强兵。此生唯愿以此残躯,为陛下荡平边患,拱卫山河!陛下但有所命,刀山火海,狄青绝不皱一下眉头!”

赵祯看着这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臣子,心中甚慰。他微微一笑,先看向范仲淹:“范卿之气节文章,朕素有所闻。如今朝局初定,然积弊深重,非大魄力不能革除。朕欲委范卿以参知政事之职,主持朝政改革,厘清吏治,富国强兵。具体方略,朕稍后与你详谈。你首要之务,便是替朕稳住文官体系,借助五岳炼心之利,选拔真才实学、心性纯正之士,替换那些昏聩贪婪之辈。”

范仲淹目光一凝,深深吸了一口气。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权柄极重。他深知这意味着何等重任与挑战,更明白陛下决心之大。他再次深深一揖:“臣,领旨!必殚精竭虑,不负圣恩!”

赵祯点头,目光转向狄青,变得更为锐利:“狄将军,你与‘百战营’之事,朕已知晓。做得很好!边军之弊,首在‘冗兵’。数量庞大,却战力低下,空耗国帑。朕今授你枢密副都承旨,专司‘整军经武,汰冗强兵’之事!”

狄青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呼吸都急促了几分。枢密副都承旨!这可是能直接参与最高军事决策的要职!他一个底层行伍出身、凭借军功和奇遇才得以擢升的将领,竟得如此信重!

“朕予你全权!”赵祯语气加重,“着你即刻着手,对全国禁军、厢军进行彻底摸底!以你麾下‘百战营’将士为骨干教官,推行《百战煞气锻体诀》!但有所需资源,朕和内帑、枢密院,优先供给于你!”

“整军步骤,朕与你约法:其一,详细摸底,厘清各地实有兵员、空饷情况;其二,初步核查,凡老弱病残、吃空饷者,一律革除,发放遣散银钱,妥善安置;其三,首次清查后,对剩余兵员,进行初步锻体测验,心志不坚、无法承受煞气者,转为地方治安或劝退;其四,二次清除后,对留下的精锐,全面推广锻体诀,以‘百战营’为标准,严加训练!朕要的,是一支真正能战、敢战、战之能胜的铁军,而非一群滥竽充数的乌合之众!最终目标,是全军锻体,人人如龙!”

狄青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支横扫**的钢铁雄师。他单膝跪地,抱拳过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末将领旨!必为陛下练出一支虎狼之师!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起来。”赵祯虚扶一下,继续道,“整军之事,千头万绪,难免触动利益,引来反弹。朕再予你两位副手。”

“其一,王德用,出身将门,任殿前都虞侯。常驻五岳,尤其西岳华山,负责监察各地学子、武将、边军将领前往炼心之表现,其心性若不合‘庚金肃杀’之意,即刻报于你与朕,不得重用!其二,杨文广,杨廷昭之子。再从‘百战营’选调精锐,配合范卿所辖之‘革弊司’,负责落实地方官员赴五岳测试之事。凡测试不过关者,就地罢官,不得延误!以此,一文一武,双管齐下,彻底解决冗官、冗兵之患!”

说罢,看向两人,“你俩也说一说,军队还有什么问题,从何处具体改革,如何落实?”

两人对视一眼,狄青遂开口道

“一、军队体系的缺陷

军队(主要为禁军)的缺陷是其“强干弱枝”和“重文轻武”国策下的直接产物。

1. “更戍法”——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朝廷频繁调动戍守各地的军队,但将领的任期固定且较短,不随军队调动。

将领和士兵之间刚刚熟悉、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就被强行拆散。这严重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将领无法根据手下士兵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战术布置,士兵也难以完全信任和服从一个陌生的指挥官。这是对战斗力最致命的制度性伤害。

2. “募兵制”的畸形发展——养兵为国策,军队冗滥

实行纯粹的募兵制,并将“募兵”视为一项国策。每逢灾年,便大量招募饥民入伍,以此作为消除社会动荡的手段,即所谓“荒年募兵”。

这导致军队数量极其庞大(仁宗朝达125万之众),但质量低下。军队中充斥了大量只为混口饭吃的“兵痞”和“流民”,缺乏战斗意志和训练。庞大的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十之七八)拖垮了财政,形成了“冗兵”问题。

3. 指挥体系复杂低效——严重制约将领能动性

为防范武将专权,打仗时通常不设主将,或采用“将从中御”的模式。即圣上和远在汴京的文官枢密院事先制定好“阵图”,前线将领必须严格按照阵图作战,不得随机应变。

这完全违背了战场上千变万化的规律。再优秀的将领也被捆住手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经常出现“权任轻而法制密”(权力小,规矩多)的局面,导致战机贻误,屡战屡败。

4. 军事策略重防御、轻进攻——被动挨打

由于失去幽云十六州,我朝缺乏养马地,骑兵极度薄弱。因此整个国防战略转为依靠步兵和筑城进行被动防御。

面对辽、西夏、金等拥有强大骑兵的政权,我军缺乏战略反击能力,只能被动地守在城池和堡垒里。敌人可以自由选择进攻的时间、地点,我军永远处于疲于奔命的守势,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二、朝廷政策的不足

朝廷的决策是导致军队问题的根源,其核心思想是“防内甚于防外”。

1. “强干弱枝”与“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本朝立国的核心思想就是防止武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皇权。

将全国精锐部队集中于首都汴京,导致边境防御空虚。

极度抬高文官地位,刻意打压、猜忌武将。这严重挫伤了武将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使得“好男不当兵”成为社会共识。

2. “守内虚外”的战略短视

将最好的资源、最精锐的部队都用于对内控制,而不是对外防御。当金兵南下时,我方庞大的军队体系完全无法有效组织起来进行野战和救援,因为它本就不是为大规模对外战争设计的。”

范仲淹虽以文臣闻名,却堪称“文帅”典范,军事才能突出,因此也十分了解。

“解决军队问题,应从“冗滥虚弱”到“精兵强将”

要在不动摇“强干弱枝”根本国策的前提下,通过“提质增效”和“结构性调整”来重建战斗力。

1. 逐步废除“更戍法”,推行“将兵法”。

选拔有实战经验和威望的将领,赋予其长期指挥固定地区、固定部队的权力(如韩琦),实现“兵知将,将知兵”。初期可在西北边境对西夏前线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

可以极大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指挥效率。同时,将领的任期和调防仍由中央枢密院控制,可防止其形成割据势力。

2. 裁汰“冗兵”,推行“精兵”政策

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将钱用在刀刃上,打造一支数量更少但战斗力更强的职业军队。

3. 改革指挥体系,赋予前线“部分机断之权”

皇帝和枢密院可制定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但必须授予前线主帅临机决断、随机应变的权力,废除必须按“阵图”作战的僵化模式。同时,改革监军制度,明确文官监军的职责是监督后勤、纪律,而非干涉军事指挥。

这样可释放将领的军事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

4. 大力发展“不对称优势”

我们应当承认骑兵弱势,转而大力发展强弩技术(神臂弓)、步卒重甲、城池防御体系和水军。通过技术和工程优势,抵消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

如此扬长避短,在野战中建立坚固的“移动堡垒”,在防御中让城池坚不可摧,”狄青言。

范仲淹接着说,“解决朝廷问题,应从因循苟且到励精图治。

核心思路:缓和党争,提高效率,打击兼并,开源节流,为核心军事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财政支持。

1. 压制党争,确立“国是”(国家基本方针)

强调“和而不同”,要求各方将国家利益置于派系利益之上。一切以为国为民为首要,只要坚持炼心,大方向不变即可。确立以“强兵、富民”为核心的“国是”,设立内阁,保持政策连续性,不因宰相更换而剧烈摇摆。

如此结束内耗,凝聚共识,为改革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2. 改革“恩荫制”,打击“冗官”

大幅缩减恩荫的范围和级别,提高恩荫入仕者的考核标准。改革科举制度,增加“明法”(律法)、“理财”等实用科目的比重,选拔更多具有实干能力的人才。

可以遏制官僚队伍无限膨胀的趋势,提高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 试行“方田均税法”

重新清丈全国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按实际土地数量和等级征收赋税。

此举能沉重打击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迫使他们缴纳本该承担的赋税,极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减轻自耕农的负担,缓解社会矛盾。

4. 发展经济,开源节流

进一步鼓励工商业发展,完善榷场(边境贸易市场) 管理,从对辽、西夏的贸易中获取利润。同时,大力削减皇室和朝廷不必要的祭祀、赏赐、工程等开支(“冗费”)。

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开辟新的财源,为军事改革提供资金保障。”

“好!很好!”

“朕可以全权授予你们,”赵祯言,“唯一要求,朕要看到一个崭新的大宋!”

“末将明白!”

“微臣领旨!”

狄青、范仲淹跪下,重重应诺,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陛下这是要将军队和官员的选拔,都与那五岳炼心圣地彻底绑定,从根源上确保队伍的纯净与高效。

范仲淹在一旁静静听着,眼中亦流露出赞赏与凝重。陛下此举,魄力极大,若能成功,大宋痼疾可除大半。但他也深知,这其中阻力必然惊人,需要他这位主持文政的改革者,与狄青这位掌控军旅的悍将,紧密配合,方能成功。

赵祯看着殿下这一文一武,沉声道:“范卿,狄卿,尔等一主内政,一主强军,皆乃朕之倚仗。望尔等精诚合作,勿负朕望,勿负天下万民之望!”

“臣(末将)遵旨!”范仲淹与狄青齐声应道,目光在空中交汇,虽初次见面,却已隐隐生出一种同为革新奔走的默契。

秋阳透过雕花窗棂,将三人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光洁的金砖地上。一场席卷大宋全境的深刻变革,随着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到位,正式进入了高速推进的轨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