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166章 权力归一

逆命菩提 第166章 权力归一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时间: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春三月,祭天后数日)

(地点:北宋东京汴梁,皇宫大内)

南郊祭天的震撼余波,如同持续的低沉雷鸣,在汴梁城、乃至整个大宋的朝堂宫闱间回荡。那日五帝显圣、业力诛邪的景象太过骇人,以至于接下来几天,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种奇异的氛围中——既有对神迹的敬畏恐惧,也有对未来的揣测不安,更有一种被无形之力涤荡后的悄然变化。

皇宫大内,往日威严肃穆的宝慈殿,似乎也悄然褪去了一层凌厉的锋芒。太后刘娥自祭坛归来后,便深居简出,罕见地免了内外命妇的日常朝谒。

这日午后,官家赵祯正在崇政殿批阅奏章,然而朱笔提起,却时常久久未能落下。祭坛上的景象、五帝的法旨、太后最后那复杂释然的眼神、以及那直接印入脑海的《星穹初辟图》碎片,不断在他脑中交织盘旋。他知道,一场巨大的变革已经随着那场神迹降临,而他,正站在这变革的漩涡中心。

就在这时,内侍悄步上前,低声禀报:“大家,太后娘娘遣人来,请陛下往坤宁宫一叙。”

赵祯笔尖一顿,抬起眼。坤宁宫,是皇后正殿,但自先帝驾崩,刘太后垂帘,多居于处理政务更为便利的宝慈殿,坤宁宫反而少居。此刻太后主动邀他往坤宁宫,其中意味,耐人寻味。他放下朱笔,整了整衣袍:“摆驾坤宁宫。”

坤宁宫内,熏香淡雅,陈设华贵却透着一股难得的宁谧。刘娥并未如往常般端坐凤榻,而是穿着一身较为素雅的常服,临窗而立,望着庭中初发的海棠。听到通报,她缓缓转过身来。

几日不见,她似乎清减了些,眉宇间那常年萦绕的权欲与锋锐淡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疲惫与一丝勘破后的平静。周身那曾浓得化不开的墨绿色业力,如今虽未尽散,却已稀薄大半,竟隐隐透出一点极淡的、趋于中和的微光。

“官家来了。”刘娥的声音平和,甚至带上了一点罕见的温和,“坐吧。”

“大娘娘。”赵祯依礼称呼,在一旁坐下。母子二人之间,弥漫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沉默,往日的隔阂与猜忌仍在,却被那日共同的震撼经历冲淡了不少。

最终还是刘娥先开了口,她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在回顾自己的一生:“那日南郊……哀家是真切感受到了,何谓天威难测,何谓因果业力。往昔种种,执着于权柄二字,如今看来,竟如镜花水月,徒惹尘埃,险些误了自身,也……险些误了官家。”

赵祯心中一震,未曾想太后会如此直白地剖白。他沉默片刻,道:“大娘娘抚育之恩,匡扶之功,朕从未敢忘。”

“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如今,上天已给了评判。”刘娥摇摇头,从袖中取出一物,并非实体卷轴,而是一团朦胧的、闪烁着微光的意念聚合体,其中似乎有星辰生灭,五行流转——正是那日落入她袖中的《星穹初辟图》印记。

“此物,想必官家脑中亦有一份。”刘娥将其托于掌心,“那日黄帝法旨,最后单独予了哀家此图。哀家思忖,或是念哀家这些年,于国事民生,总算还有几分苦劳,未曾全然被权欲蒙蔽,故给哀家指了另一条路。”

她将手伸向赵祯,那团星穹微光缓缓飘向赵祯:“此物于哀家,参悟起来艰深晦涩,或许与哀家心性终究不全然契合。官家你年轻,心性纯良,又承天之命,或更能领会其中奥妙。便交由官家吧。哀家日后,只想于宫内僻静处建一小小道观,青灯古卷,静心潜修那《青木生发图》,若能借此涤荡余孽,延年益寿,静观官家开创盛世,于愿足矣。朝中之事,内外之权,哀家……不再过问了。”

这番话,说得平静却决绝。赵祯看着眼前那团代表着超凡之路可能的星穹图,又看着仿佛卸下千斤重担、眼神变得澄澈几分的太后,心中百感交集。他接过那团微光,其瞬间融入他的眉心,与他脑中原有的碎片互补,变得更为清晰了一些。

这一刻,母子间那无形的坚冰,似乎在某种更高层面的力量介入下,悄然消融。赵祯起身,深深一揖:“谢大娘娘。朕……必不负上天所托,亦不负大娘娘期许。”

离开坤宁宫,赵祯感觉自己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最大的内部掣肘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消除,他真正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柄,更肩负起引导王朝走向新时代的重任。

他并未急于召开大朝会,而是先后秘密召见了宰相吕夷简、枢密使张耆、参知政事李迪等核心重臣。这些大臣皆是那日祭坛上经受住五色光洗礼、未受严重惩戒之人,心性能力至少得到了“天”的初步认可。

密谈中,赵祯并未过多提及神异,而是紧紧围绕“法旨”中透露的信息:五岳炼心之地的存在,以及借此选拔真正德才兼备官员的迫切性。他展示了太后的转变以及交还权力的决定,稳定了重臣之心。

“五帝法旨,乃天赐良机,亦是对我大宋君臣的考验。”赵祯目光扫过诸臣,“以往科举取士,重在文章诗赋,于德行心性,难免有察之不周之处。如今五岳自成炼心圣地,心术不正者难近其身。朕意,即刻着手,派遣得力可靠之人,持朕手谕,分赴五岳,清点那日受损官员空缺,同时考察当地情形,为朕亲往迎请观想图真身做准备。”

“此外,”赵祯语气加重,“边军疲敝,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之患日深,以往非不愿改,实乃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内有天兆警示,外有强敌环伺,正当革故鼎新!诸卿皆乃国之柱石,当与朕同心协力,借此天时,整肃吏治,强兵富国!”

吕夷简等人早已被那日景象震慑,又见太后还政,官家意志坚决,且所言确实切中时弊,更关乎那玄之又玄的“炼心”“超凡”之路,无不凛然遵从。一系列人事调动、政策研讨在极短时间内高效运转起来。

数日后,大朝会。

紫宸殿上,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龙椅之上的赵祯,虽年轻,却目光湛然,身上隐隐多了一份不容置疑的威严。丹陛之下,文武班列明显稀疏了不少,那日祭坛昏聩、痴傻乃至暴毙的官员空缺,触目惊心,无声地提醒着所有人不久前发生的一切。

赵祯没有浪费时间,直接颁布了一系列旨意:

首先,表彰太后刘娥功绩,尊号依旧,同时准其静修养性之请,于宫内修建“澄心观”以供清修。此举平稳过渡了权力。

其次,宣布将依五帝法旨,择日亲赴五岳,虔诚叩拜,迎请五副观想图真身入京,以期“明心见性,择贤任能”。

紧接着,针对空缺职位,迅速任命了一批经过初步考察、心性尚可的官员补缺,并宣布将成立一个由吕夷简牵头、御史台与三司协同的“革弊司”,专门负责清查那日被“天惩”官员的劣迹,处理遗留问题,并着手研讨解决“三冗”问题的具体策略,尤其强调要重新审视“重文轻武”之国策,加强武备,体恤边军。

朝堂之上,无人敢有异议。那日五色神光的威慑力太过强大,幸存的官员们个个心有余悸,生怕自己心中哪点不合时宜的念头被再次窥破,引来灭顶之灾。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敬畏与自我审视的风气,开始在这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弥漫开来。

赵祯看着台下噤若寒蝉又努力表现出忠诚模样的臣子们,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反而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五岳观想图,是机遇,也是更大的考验。而边关的情报,也该来了吧?他目光微微投向殿外,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看到了西陲的烽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