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160章 君臣二人

逆命菩提 第160章 君臣二人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万衍在汴梁城的繁华中又漫步了两日。他看尽了虹桥下的舟楫往来,听遍了瓦舍里的鼓乐笙箫,尝过了州桥夜市的各色小吃,也钻入了那些阴暗巷弄,目睹了贫苦百姓的挣扎。

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创造力令他赞叹,但其下隐藏的社会矛盾、军事隐忧以及那种精致却缺乏锐气的文化氛围,也让他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是一个站在岔路口的文明,灿烂,却不知前路将引向何方。

离开前,他决定去见两个人。

是夜,皇宫大内,福宁殿。 年轻的官家赵祯刚刚批阅完今日的奏章,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他今年二十一岁,面容清秀,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和与年龄不符的沉重。

眼神温和,但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惧与迷茫。先帝(真宗)留下的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与岁币压力,西北党项人的日益猖獗,朝廷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让他这个刚刚亲政不久的皇帝感到力不从心。

殿内烛火摇曳,侍立的宦官悄无声息。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烛火微微晃动。 赵祯似有所觉,抬起头,猛地发现龙书案前,不知何时竟悄然站立着一个身影!

那人身着青衫,容貌普通,却气质超然,仿佛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又似乎独立于世界之外。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平静地看着他,没有敬畏,也没有恶意,如同在看一个…有趣的样本。

“何人?!”赵祯吓得几乎要惊呼出声,却发现自己发不出太大声音,周围的宦官也如同被定住一般,毫无反应。他心中骇然,这是遇刺了?还是…

“陛下不必惊慌。”万衍开口,声音平和,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我非此间人,亦非为歹意而来。只是途经此地,见汴梁繁华,陛下仁名广播,特来一见。”

赵祯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他是天子,自有其气度。他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镇定:“仙师…从何而来?见朕…所为何事?”

他见对方手段神异,下意识用了敬称。

“从来处来。”万衍微微一笑,“只是想问问陛下,身为天下之主,可有理想抱负?欲将这大宋,带向何方?”

赵祯闻言,沉默了片刻。

理想抱负?他自幼被严格教导为守成之君,所思所想,无非是效法先贤,垂拱而治,保境安民,维持这太平盛世。但被这神秘人一问,他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的东西似乎被触动了。

他斟酌着开口:“朕…只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君臣一心,四海升平。使百姓无饥馑之苦,士人有报国之门…”

他说着教科书式的答案,眼神却有些飘忽。

万衍静静听着,不置可否,忽然问:“若四方夷狄不服王化,屡屡犯边,劫掠州县,当如何?”

赵祯脸色微变,想起西北战事,语气低沉:“…当以王师讨之,若…若事有不逮,亦可以金帛抚之,以求和平。”

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攘外必先安内,但这话说出来,总觉得有些底气不足。

“若朝中大臣结党营私,政令不出京师,效率低下,冗官冗兵耗空国库,又当如何?”万衍再问。

赵祯额头渗出细汗:“…当…当亲贤臣,远小人,整顿吏治…”

话说得漂亮,但他自己都知道,执行起来何其艰难,牵一发而动全身。

万衍看着他,仿佛看穿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力,轻轻一叹:“陛下可知,‘仁’之一字,可泽被苍生,亦可困囿雄心。守成易,开拓难。平衡易,破局难。陛下之仁,可惠及眼前之人,可能惠及百年之后之国运?”

说完,不等赵祯回答,万衍身影缓缓变淡,如同融入烛光之中,最后留下一句:“望陛下好自为之,勿负了这万千黎民,与这华夏气运。”

殿内恢复如常,烛火稳定,宦官依旧垂首侍立,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只有赵祯一人,脸色变幻不定地坐在龙椅上,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脑海中反复回荡着那句“勿负了这万千黎民,与这华夏气运”。

离开汴梁,万衍一步跨出,瞬息千里,已至陈州地界。 与京师的极致繁华相比,陈州更像一个普通的中原州府,市面虽也热闹,但少了几分浮华,多了几分朴实。

他很容易就打听到了通判范仲淹的官署。此刻的范仲淹,四十二岁,因谏止太后刘娥废郭后而被贬至此,正处于仕途的一个低谷期。

万衍在官署旁的一间简陋书房里见到了他。范仲淹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他身形清瘦,面容端正,颧骨略高,眼神锐利而坚定,即便身处贬谪之地,依旧腰板挺直,浑身透着一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沉毅之气。

万衍依旧如法炮制,悄然出现在书房内。 范仲淹的警觉性远比深宫中的皇帝要高,几乎瞬间抬头,看到万衍,先是震惊,随即迅速冷静下来,放下笔,沉声问道:“阁下是何人?为何擅闯官署?”

“范希文先生不必紧张。”万衍颔首致意,“在下乃一游方之人,听闻先生志节,特来请教。”

范仲淹目光如炬,打量着万衍,见他气度非凡,不似寻常之辈,便也按下疑虑,抬手示意:“请坐。不知要请教何事?”

万衍并未就坐,而是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略显萧条的街景,缓缓道:“我看这陈州百姓,虽无京师奢华,倒也安居。然则先生可知,千里之外,西北烽烟渐起;庙堂之上,冗费日增;土地之间,兼并渐烈。长此以往,纵有繁华,可能长久?”

范仲淹闻言,神色顿时凝重起来,这正是他日夜忧思之事!他叹了口气:“阁下所言,俱是实情。积弊已深,非猛药不能治也。然则…”

他欲言又止,显然有所顾虑。

“然则牵涉过广,阻力太大,上位者又心存仁厚,难下决断?”万衍替他说了下去。

范仲淹猛地看向万衍,眼中精光一闪:“阁下究竟是何人?”

“我是何人并不重要。”万衍转身,看向他,“重要的是,先生若欲行‘猛药’,当思其‘药性’能否根除病灶,而非仅仅缓解症状。”

“此话怎讲?”

“譬如,”万衍淡淡道,“若欲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可知裁撤之人将去往何处?其背后关系网络如何化解?新的选官用人标准,可能真正选拔贤能,而非制造新的朋党?”

“若欲强兵,可能改变‘重文轻武’之国策?可能解决兵将分离、指挥不灵之痼疾?军费从何而出?不从根本上提振尚武精神与军事效率,单纯增兵,不过再增冗费耳。”

“若欲抑制兼并,可能触动士绅官僚之根本利益?可能建立一套普惠、公平之土地制度?而非仅仅小修小补。”

万衍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锤子,敲在范仲淹的心上。他脸色变幻,这些问题,有些他思考过,有些则触及更深层的矛盾。他原本的一些改革构想,在此刻听起来,似乎确实有些…理想化和片面。

“先生之志,在于‘忧天下’。”万衍最后道,“然‘忧’之后,更需‘谋’。谋其深远,谋其根本。变革之难,不仅难在反对之声,更难在自身设计是否周密,能否经得起时间与人性的考验。若不能从规则与制度层面进行重塑,仅靠一二贤臣奋力疾呼,即便一时成功,恐也难逃人亡政息之结局。”

“期待下次见面…”

说完,万衍的身影也如之前在皇宫一般,缓缓消散,只留下若有所思、心潮澎湃的范仲淹独自坐在书房内,面前摊开的稿纸上,原本的计划似乎都需要重新斟酌。

万衍离开了这个时代,并未改变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却像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年轻皇帝和失意能臣的心中,激起了思考的涟漪。这微小的扰动,又会给这条时间线,带来怎样不同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