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潼关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如同一束曙光,穿透了大唐笼罩在安禄山叛乱阴霾下的天空。李瑁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与系统升级带来的助力,以及郭子仪等将领的英勇奋战,让局势朝着有利的方向悄然转变。这胜利的消息传回长安,一时间,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
长安,太极殿内,往日的凝重氛围稍有缓和,但众人心中的忧虑仍未完全消散。李瑁与郭子仪站在殿中,他们身上的战甲还带着战场的硝烟味,在晨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坚毅与果敢。
唐玄宗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群臣,最后落在李瑁与郭子仪身上,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瑁儿,郭爱卿,此次潼关大捷,你们居功至伟。如今叛军受挫,正是我大唐反击的良机,你们可有良策?”
李瑁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后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合朝堂力量,形成统一且高效的指挥体系,全力对抗安禄山。如今儿臣与郭将军在前线虽有小胜,但叛军势力依旧庞大,需朝堂上下一心,方能克敌制胜。”
郭子仪也上前附和:“陛下,瑁王所言极是。如今局势下,朝堂需摒弃往日的派系纷争,团结一致,为前线提供坚实的支持。臣建议,设立专门的军事议事机构,由瑁王统筹,汇聚各方英才,共同谋划破敌之策。”
众大臣听闻,纷纷交头接耳。部分大臣面露犹豫之色,他们担心此举会打破朝堂原有的权力平衡;而一些年轻有为、深明大义的大臣则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当前局势危急,唯有团结一心才能拯救大唐于水火。
此时,户部尚书张大人站了出来,他捋了捋胡须,说道:“陛下,瑁王与郭将军的提议甚好。叛军之乱,致使我大唐民生凋敝,经济受损。若要彻底平定叛乱,需有充足的粮草和物资支持。老臣愿全力配合瑁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前线物资无忧。”
礼部尚书李大人也站了出来:“陛下,如今我大唐与江湖门派合作初显成效,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礼部可出面,加强与江湖的沟通与联络,许以适当的嘉奖和支持,让江湖势力更加坚定地站在我大唐这边,共同对抗叛军。”
然而,以宰相李林甫余党为首的部分大臣却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往日的权力争斗,担心新的局势会削弱他们的势力。其中一位侍郎冷哼一声:“瑁王,虽说你在潼关打了胜仗,但贸然设立新的机构,恐会扰乱朝堂秩序。况且,江湖势力鱼龙混杂,与他们合作,只怕会引火烧身。”
李瑁目光坚定地看着这位侍郎,说道:“如今国难当头,正是需要各方力量齐心协力之时。若因循守旧,拘泥于权力争斗,不顾大局,又怎能击退叛军,恢复我大唐的太平盛世?至于江湖势力,他们在黄河渡口之战中已展现出诚意和实力,只要我们善加引导,必能为我所用。”
郭子仪也严肃地说道:“各位大人,安禄山叛军势大,若我们朝堂内部还不能团结一致,如何能抵挡叛军的进攻?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大唐的江山落入贼人之手?”
唐玄宗沉思片刻,重重地拍了拍龙椅扶手:“瑁儿和郭爱卿所言有理。如今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朕准奏,设立军事议事机构,由瑁王负责统筹。朝堂上下,务必全力配合,若有阳奉阴违、阻碍抗敌者,严惩不贷!”
此令一出,朝堂为之一震。那些心存疑虑的大臣们见状,也不敢再多言。李瑁与郭子仪相视一眼,他们深知,新的责任已经落在了他们肩上,接下来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很快,以李瑁和郭子仪为核心的军事议事机构便在朝堂中正式成立。李瑁精心挑选了一批有勇有谋、忠诚可靠的大臣加入其中,包括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这些大臣们来自不同的部门,各自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的加入为对抗安禄山的战略制定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在第一次议事会上,众人围坐在巨大的沙盘前,分析着当前的局势。李瑁指着沙盘上标注的叛军位置,说道:“安禄山虽在潼关受挫,但他必定不会甘心失败。据危机预警系统显示,他极有可能会联合突厥、吐蕃,从多个方向再次发起进攻。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郭子仪点头表示赞同:“殿下所言极是。我们要加强潼关以及周边关隘的防御力量,同时也要防止叛军绕过潼关,从其他地方突破。”
兵部侍郎提出:“殿下,我们可在重要关隘增加兵力部署,同时加强情报收集工作,确保对叛军的动向了如指掌。另外,可在关隘附近修建防御工事,设置陷阱,以增强防御能力。”
工部侍郎则补充道:“大人所言甚是。工部可调配工匠,尽快完成防御工事的修建。同时,我们也可研发一些新型的武器装备,以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李瑁认真听取着众人的建议,不时在纸上记录着关键要点。他说道:“各位大人的建议都非常好。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长期作战的物资供应问题。户部那边的筹备情况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