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过窗棂,洒在大明宫的金銮殿上,殿内庄严肃穆,群臣依次而立,等待着今日早朝的开始。郭子仪站在朝臣之列,神色坚定,心中已然打定了主意。
早朝进行到一半,待各方事务奏报完毕,郭子仪迈出一步,拱手向唐玄宗奏道:“陛下,臣有本奏。”唐玄宗目光落在郭子仪身上,点头示意他继续。郭子仪朗声道:“陛下,如今边疆局势虽因寿王殿下所献策略暂得安稳,但仍需长远谋划。臣以为,寿王殿下才智过人,对军事策略亦有独到见解,此前边疆试行策略便是明证。恳请陛下准许寿王殿下参与更多军事事务的讨论,如此必能为大唐军事出谋划策,保我边疆安宁,扬我国威。”
唐玄宗听后,微微颔首,陷入沉思。他深知李瑁在处理边疆事务上展现出的能力,郭子仪的举荐确实有几分道理。然而,朝堂之上势力错综复杂,此举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平衡,引发各方反应。
李林甫站在一旁,心中暗暗一惊。他深知李瑁若参与更多军事事务讨论,在朝堂的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扩大,对自己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于是,他上前一步,说道:“陛下,郭将军举荐寿王殿下,足见爱才之心。只是,寿王殿下虽在地方治理与边疆策略上有所建树,但军事之事,关乎国家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殿下毕竟年轻,缺乏实际带兵作战经验,骤然参与过多军事事务讨论,恐难以服众,还望陛下三思。”
其他一些与李林甫立场相近的朝臣,也纷纷附和:“李相所言极是,军事乃国之重器,需谨慎对待。”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李瑁站在殿中,心中明白郭子仪举荐是出于对自己的信任与对大唐的忠诚,然而,李林甫等人的反对也在意料之中。他出列,恭敬地说道:“陛下,李相所言并非无道理。瑁自知资历尚浅,在军事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只是瑁一心为大唐,若能参与军事事务讨论,必当虚心学习,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的军事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唐玄宗看着李瑁,见他言辞恳切,态度谦逊,心中对李瑁的好感又增添几分。沉思片刻后,唐玄宗说道:“瑁儿既有此心,朕便准了郭爱卿的举荐。但瑁儿,你需明白,军事事务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往后参与军事讨论,多听多看多学,切不可莽撞行事。”
李瑁心中大喜,跪地谢恩:“陛下放心,瑁定不负陛下与郭将军的信任。”郭子仪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相信李瑁的能力,此次举荐,不仅是对李瑁的认可,更是希望能为大唐的军事决策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李林甫心中却满是不甘。退朝之后,他回到相府,立刻召集自己的党羽商议对策。李林甫面色阴沉,坐在主位上,缓缓说道:“今日郭子仪举荐李瑁参与军事事务讨论,陛下竟然应允。李瑁若借此机会在军中培植势力,我们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诸位可有良策?”
一名党羽皱着眉头说道:“相爷,李瑁如今在朝堂渐得圣心,正面与其冲突恐怕不妥。不如我们暗中观察,寻找他在军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再借机发难。”另一名党羽则建议道:“相爷,我们也可在军中安插人手,散布不利于李瑁的言论,让军中将士对他心生不满,如此他即便参与军事事务,也难以施展拳脚。”
李林甫沉思片刻,说道:“你们所言皆有道理。双管齐下,密切关注李瑁的一举一动。一旦他犯错,绝不留情,定要借此打压他的气焰。”众人领命而去,一场针对李瑁的暗中谋划就此展开。
李瑁回到王府,心情却并未因得到唐玄宗的准许而放松。他深知,郭子仪的举荐虽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更复杂的政治旋涡之中。李林甫等人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日子,行事需更加谨慎。
此时,郭子仪也来到了王府。李瑁赶忙将他迎进书房,感激地说道:“郭将军,今日多亏您举荐,瑁才有机会参与更多军事事务讨论。只是,此举恐怕已引起李林甫等人的警惕,往后怕是麻烦不断。”
郭子仪笑着拍了拍李瑁的肩膀,说道:“王爷,不必担忧。你有才华,有抱负,若不能在军事上一展身手,实乃大唐之憾事。李林甫等人虽会从中作梗,但只要我们行事谨慎,以理服人,他们也难有可乘之机。况且,军中诸多将领与我交好,他们也盼望着有贤能之士为军事决策带来新的思路。”
李瑁点头,说道:“郭将军所言极是。瑁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您的信任。只是,瑁对军中事务了解尚浅,还望郭将军日后多多指点。”郭子仪说道:“王爷客气了。往后我会将一些军中的情况和军事策略详细说与王爷知晓,助王爷尽快熟悉。”
接下来的几日,郭子仪每天都会来王府,与李瑁分享军中的情况,包括各将领的特点、军队的部署、作战风格等。李瑁则认真聆听,一一记录,努力充实自己的军事知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