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的槐树刚缀满新绿,礼部的驿马就踏着晨露奔向青城。马背上的鎏金文书匣里,装着一份牵动江湖的新章程——《大唐江湖事务管理条例》,共十二条,条条都透着朝廷加强管控的意味:各门派须到官府登记造册,护商队规模不得超过百人,跨州械斗不论缘由皆按律处置,连新设的“生态保护”相关产业,都要额外缴纳“山林养护税”。
文书送到青城总坛时,李瑁正在科技研发部查看新制的“雨量计”。沈万山正得意地演示:“这铜筒能测降雨量,超过五寸就敲响铜铃,比以前靠经验判断准多了,正好给护民部预警山洪。”话未落,秦风已捧着那份条例闯进来,脸色凝重如铅:“盟主,朝廷新条例,这‘山林养护税’要按各门派产业收入的三成缴,百草堂、铁剑门都得扛不住啊!”
李瑁展开条例,宣纸的墨香里混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他指尖划过“护商队限百人”一条,想起汾州分坛护商队常有两百余人轮值——那里商路绵长,马贼出没频繁,百人根本不够调度。再看“跨州械斗按律处置”,更是心头一沉:上月岭南俚族与瑶族因采药地界起争执,幸得联盟从中调解才未流血,若按新条例直接论罪,怕是会激化矛盾。
“慌不得。”他将条例折好,放回文书匣,“朝廷出台新规,本意是怕江湖无序生乱,就像咱们立《生态公约》,也是怕乱砍滥伐毁了根基。只是条规刚出,难免有没顾及到的地方,得慢慢理顺。”
三日后,议事堂聚齐了各部门掌事。铁剑门门主赵铁柱拍着桌子骂娘:“三成税?俺们体验坊刚有起色,这一缴,弟子们的月钱都得减半!朝廷是忘了去年淮州救灾时,谁带着弟兄们跳进洪水救人的?”百草堂的苏婉也蹙眉:“药农们刚靠‘家药园’脱贫,这税一压,怕是又要有人偷偷进山乱挖了,生态保护的事岂不白费?”
角落里,清议堂堂主周先生却捻着胡须沉吟:“条例里说‘各门派须登记造册’,其实早有铺垫。去年朝廷编修《大唐舆图》,就曾来函询问各分坛位置,如今不过是制度化而已。倒是‘跨州械斗论罪’,虽严了些,却与咱们‘以和为贵’的宗旨相合,只是‘不论缘由’四字,确有不妥。”
李瑁点头认同,指尖在案上轻叩:“硬顶肯定不行,像突厥黑石部那样直接抗税,只会引来官兵围剿,得不偿失。但也不能全听全信,得让朝廷知道江湖的实际难处。分两步走:一是组织各门派学条例,先把该守的规矩守住;二是选几个懂律法、通世故的人,随我去长安面圣,把难处说清楚。”
消息传开,江湖上下立刻动了起来。清议堂挑出十个精通律法的弟子,将条例逐条拆解,用通俗的白话写成《条例解读》,注明“哪些必须遵守”“哪些可商议”“哪些需报备”。比如“门派登记造册”,就注明“需附产业清单,但生态保护相关产业可申请减免登记费”;“护商队限百人”则标注“可申请临时增员,需提前三日报备官府”。
护民部组织各分坛自查:汾州分坛立刻将护商队拆成两批,轮流值勤,每批严格控制在百人内,同时向当地官府提交“商路安全报告”,说明增员的必要性;岭南分坛则派弟子配合官府丈量采药地界,立上牌坊明确归属,从源头减少争执可能。
最费心的是准备面圣的“说帖”。李瑁让人整理了三本账册:一本记着联盟历年救灾、护商的功绩,附带着地方官的感谢信;一本列着各门派产业的实际收支,用红笔标出“生态保护投入占两成”,证明三成税确难承担;最后一本是《江湖治理建议》,提出“护商队规模按商路长度核定”“跨州纠纷先由联盟调解,无效再报官”等九条具体方案,条条都透着“共治”的诚意。
出发前一日,李瑁特意去了趟义学。少年们正在学新颁布的《大唐律》节选,先生正讲解“民不告官不究”的法理。阿古拉举手提问:“先生,要是官府的规矩不合情理,也得听吗?”先生尚未回答,李瑁已笑着接口:“就像家里的规矩,爹娘定了,若是觉得不妥,该好好说清缘由,而不是哭闹或顶撞。朝廷与江湖,就像大家与小家,得相互体谅。”
五日后,青城使团抵达长安。驿馆刚安顿好,礼部尚书郑玄就亲自来访。这位曾在青城讲学的老博士,见了李瑁便开门见山:“陛下出台新条例,是怕江湖势力过大生乱,但也知你们护民有功。昨日朝会上,汾州刺史还奏请表彰你们护商队呢。”
李瑁顺势奉上那三本账册:“郑尚书请看,护商队限百人,汾州商路就会有疏漏;三成养护税,会让生态保护前功尽弃。并非江湖不愿守规矩,实在是有些条规与实情不符。”他翻开《江湖治理建议》,指着“按商路长度定护商队规模”一条,“比如汾州商路长三百里,可核定一百五十人,每五十人一组轮值,既不超标,又能保安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