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梅雨季刚过,空气里还浸着潮湿的水汽。李瑁站在江湖联盟江南分坛的箭楼上,望着远处被雨水洗得发亮的青瓦白墙,指尖轻叩着新换的栏杆——这栏杆看似寻常,实则内部嵌着三层铁筋,是百艺堂军械坊按新图纸打造的,寻常刀剑砍上去,只会留下一道白痕。
“盟主,工部的老匠人把改良后的烽火台图纸送来了。”秦风踏着木梯上来,手里捧着一卷厚厚的图纸,纸页边缘还沾着些许木屑。自上月在楚州与沈万山合作开办织坊后,李瑁便格外注重科技的应用,特意从长安请了三位精通机关术的老匠人,专司改良联盟的防御与通信设施。
李瑁展开图纸,目光落在“多级烽火”四个字上。传统烽火台只能传递“有敌来犯”的信号,而新图纸上的烽火台,可通过不同颜色的烟火、不同的燃烧频率,区分来敌数量、方位甚至身份——譬如三堆青焰代表“少于百人的江湖匪类”,五堆红焰夹杂黑烟则意味着“朝廷兵马异动”。
“这青焰用的是硝石与硫磺按比例调配,遇火会产生青色烟雾,风雨天也能看清。”秦风在一旁解释,“老匠人说,这法子是从工部的军防图里改良来的,比单纯烧狼粪管用十倍。”
李瑁指尖划过图纸上的齿轮结构:“这升降式箭窗倒是巧妙。”图纸上的箭窗设有机关,平时与城墙齐平,遇袭时只需转动轮盘,便能弹出三尺高的箭垛,既不影响防御,又能减少守城弟子的暴露面积。
“老匠人说,这是借鉴了洛阳城的瓮城机关。”秦风笑道,“他们还说,若分坛四周的护城河装上‘翻板’,敌军渡河时踩中机关,木板翻转,人便会掉进下面的尖刺陷阱,比派弟子死守省力多了。”
正说着,楼下传来一阵齿轮转动的咔嗒声。李瑁俯身望去,只见百艺堂的弟子们正围着一个半人高的木盒子忙碌,那盒子上插着十几根铜管,管口对着不同的方向,盒内延伸出密密麻麻的铜丝。
“那是‘传声筒’的改良版。”秦风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分坛太大,以前靠弟子跑腿传信,遇到急事往往耽误功夫。这传声筒能将声音通过铜管传到各个哨卡,只要对着管口说话,三里内都能听清。”
李瑁走下箭楼,刚到院子里,就听见铜管里传来石敢当的大嗓门:“西哨卡一切正常!就是发现三只野狗在扒篱笆!”声音虽有些发闷,却字字清晰,比扯着嗓子喊省力多了。
“盟主,这玩意儿真神了!”石敢当从一个哨卡的传声筒后探出头,脸上沾着油污,“方才南边发现几个可疑人影,我对着管子喊了一声,不到一炷香,秦帮主就带着人赶过去了!”
李瑁笑着点头,目光转向另一侧。那里搭着个简易的棚子,棚下拴着十几只信鸽,羽毛光洁,眼神灵动。负责养鸽的弟子正往鸽腿上绑着卷成细筒的信纸,见李瑁过来,连忙解释:“这是从西域引进的‘雪点鸽’,飞得比寻常信鸽快三成,还能在雨夜辨认方向。昨天从杭州传信过来,不过两个时辰就到了。”
他拿起一只信鸽展示:“您看,这鸽哨是按老匠人的法子做的,空心铜管里嵌着小珠,飞行时会发出特定的哨音,咱们的人在三里外就能听出是自家信鸽。”
李瑁接过那卷信纸,展开一看,是杭州分坛关于盐商囤货的密报,字迹工整,墨迹未干。换做以前,这样的消息至少要等马队跑两天才能送到,如今有了信鸽,当日事便能当日处置。
“去看看机关坊。”李瑁转身道。江南分坛的后院被改造成了临时工坊,三个工部老匠人正带着弟子们组装一台庞大的器械,木架上缠绕着麻绳与铁链,铁制的齿轮咬合处涂着牛油,散发着淡淡的腥味。
“盟主来得正好!”为首的老匠人姓鲁,手里拿着个木槌,指着器械介绍,“这是‘八牛弩’的改良版,原本需八人才能拉动,咱们加了滑轮组,三人便可操作,射程能到百丈开外,箭头淬了百草堂的麻药,射中后半个时辰内动弹不得。”
鲁匠人说着,让弟子们演示。三个年轻弟子扳动绞车,滑轮转动带动弓弦绷紧,只听“嗡”的一声,一支铁箭破空而出,稳稳钉在百丈外的靶心,箭尾的红绸还在剧烈颤动。
“分坛的围墙也按新图纸加固了。”鲁匠人又领着李瑁查看墙角,“地基下埋了三层夯土,中间夹着竹筋,就算有人想挖地道,至少要三天才能挖透,咱们有的是时间应对。”
李瑁蹲下身,指尖戳了戳墙面,触感坚硬如石。鲁匠人笑道:“这是用糯米汁混合石灰、沙子夯成的,比寻常砖石结实十倍,当年修长城就用这法子。”
正说着,西北方向忽然升起一股青焰,紧接着又是两股,三焰齐升,在晴空下格外醒目。秦风脸色微变:“是按新规矩,代表有小股匪类来犯。”
李瑁却不慌不忙,走到传声筒前:“让西哨卡报来犯人数与武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