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棂,洒在大明宫的朝堂之上。今日,朝堂将围绕地方治理改革展开激烈讨论。李瑁早早来到朝堂,心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紧张。此次改革讨论,于他而言,不仅是推动大唐发展的契机,更是在朝堂树立威望、巩固地位的重要一战。
随着钟鼓声响,唐玄宗身着龙袍,威严地步入朝堂。众臣行礼参拜后,宰相李林甫率先出列,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关于地方治理改革一事,臣以为当谨慎行事。如今大唐根基稳固,地方治理虽有小弊,但无需大动干戈,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李林甫的话一出,部分朝臣纷纷点头附和。李瑁心中明白,李林甫位高权重,在朝堂势力庞大,他的意见会影响许多朝臣的态度。然而,李瑁坚信地方治理改革势在必行,他深吸一口气,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李相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如今大唐地方治理积弊已久,若不改革,恐难长治久安。”
唐玄宗微微皱眉,目光落在李瑁身上,说道:“瑁儿,你且详细说来,地方治理究竟有哪些积弊,又当如何改革?”
李瑁拱手行礼,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如今地方官员贪污受贿之风盛行,百姓赋税沉重,苦不堪言。且地方政务处理效率低下,诸多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臣以为,改革当从选拔贤能官员、整顿吏治、减轻赋税以及优化政务流程等方面入手。”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朝臣小声嘀咕:“改革谈何容易,触动的利益太多,恐难以推行。”也有的朝臣表示赞同:“寿王殿下所言不无道理,如今地方确实存在这些问题。”
李林甫冷笑一声,说道:“寿王殿下,选拔贤能官员,谈何容易?且不说如何选拔,一旦大规模更换官员,新官上任能否迅速适应地方事务,都是问题。再者,减轻赋税,朝廷财政收入必然减少,各项事务又该如何运转?”
面对李林甫的质疑,李瑁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说道:“李相,选拔贤能官员,可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从品德、才能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对于新上任的官员,可设立培训机制,让他们尽快熟悉地方事务。至于赋税问题,减轻百姓赋税并不意味着朝廷财政收入必然减少。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打击偷税漏税,鼓励商业发展,增加商税收入,反而可能使朝廷财政更加充裕。”
李瑁的回答有理有据,让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朝臣开始重新思考。这时,支持李林甫的一位朝臣站出来说道:“寿王殿下,您所说的改革虽听起来美好,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地方官员在当地经营多年,势力错综复杂,整顿吏治谈何容易?一不小心,便可能引发地方动荡。”
李瑁看着这位朝臣,坚定地说道:“正因地方官员势力错综复杂,才更需整顿。可先从一些小地方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陛下圣明,只要有陛下的支持,改革必定能够稳步推进。且若不改革,任由地方吏治**下去,那才是真正的隐患,长此以往,百姓积怨日深,恐生民变。”
唐玄宗听着李瑁的陈述,微微点头。他思索片刻后说道:“瑁儿所言,朕亦有所考量。地方治理改革,关乎大唐兴衰,不可草率行事。但也不能因噎废食,需谨慎推进。”
李瑁见唐玄宗态度有所松动,心中一喜,趁热打铁说道:“陛下英明。臣愿亲自负责改革试点,挑选得力之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若试点成功,再推广至全国,定能让大唐地方治理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
这时,一直未表态的郭子仪出列说道:“陛下,臣赞同寿王殿下所言。如今大唐虽表面繁荣,但地方隐患不少。改革势在必行,臣愿全力支持寿王殿下,为改革保驾护航。”
郭子仪在朝堂威望颇高,他的表态让更多朝臣倒向李瑁一方。李林甫见势不妙,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便再强行反对。
最终,唐玄宗说道:“既然如此,便依瑁儿所言,先在部分地方进行改革试点。瑁儿,你需谨慎行事,定期向朕汇报改革进展。”
李瑁心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朝堂议事结束后,李瑁走出宫殿,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心情格外舒畅。此次在地方治理改革讨论中,他成功说服了部分朝臣,取得了朝堂斗争的小胜利,这让他在朝堂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然而,李瑁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改革试点的推行才是真正的挑战。回到王府,他立刻召集王府谋士和亲信,商议改革试点的具体事宜。
谋士们纷纷建言献策,有的建议先从吏治相对清明的小县城入手,这样改革阻力较小;有的则认为应挑选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以便改革成功后能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李瑁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意见,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地方作为试点,一个是经济相对发达但吏治问题较多的江州,另一个是地处偏远但民风淳朴的清水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