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 第207章 潮平两岸待新航

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 第207章 潮平两岸待新航

作者:又一口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8 23:58:34

长安的暮春带着槐花的甜香,飘进政事堂的窗棂。李瑁将新拟的《州府权限划分案》推到案中央,朱笔在“财权三分”四个字上重重圈了一圈——税银征收归中央,地方建设用度由巡查使监督,赈灾款则由州县与惠民仓共管。案头并排放着两份舆图,一份标注着改革派掌控的关中、江南,另一份用墨笔圈出守旧派残余盘踞的河北道,中间那片渐趋清晰的淡蓝,是彻底倒向革新的中原各州。

“系统提示:朝堂权力平衡指数68,较上月提升12点,但河北道士族私兵数量上升,需警惕局部冲突。”脑海中的声音刚落,门外传来靴底叩地的脆响,宋璟捧着河北道的密报进来,眉头拧成了疙瘩。

“殿下,博陵崔氏在定州招了三千‘护庄兵’,说是防备流寇,实则按军制操练。”密报上附着一幅草图,护庄兵的铠甲样式与边军无二,为首的将领竟是前韦陟麾下的郎将。宋璟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们还截断了运往幽州的赈灾粮,说‘新制未及河北,不必遵长安号令’。”

李瑁指尖在定州的位置敲了敲,那里是连接关中与东北的咽喉。去年裁撤河北道冗余官吏时,崔氏便以“边地不稳”为由抵制,如今见改革在中原见效,终于露出了獠牙。他忽然想起上月崔器送来的“族规补录”,博陵崔氏的旁支虽已归附,主脉仍像埋在土里的老树根,稍不留意就会盘根错节地缠上来。

“让幽州节度使派一支轻骑,伪装成漕帮护送粮队。”李瑁在舆图上划了条弧线,从幽州绕太行山脉至定州,“再让百草谷的医女去定州‘义诊’,摸清护庄兵的布防。切记,只护粮,不冲突。”

宋璟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殿下不打算硬碰硬?”

“河北道的士族,就像深秋的柿子,看着硬,实则内里已开始软了。”李瑁翻开定州的户籍册,“去年旱灾,崔氏粮仓私藏了三万石粮,却看着百姓逃荒。如今咱们的赈灾粮送进去,就是要让定州人看看,谁才真的在乎他们。”他顿了顿,补充道,“让巡察使把崔氏的粮账抄一份,贴在定州城门口——账本,有时候比刀枪管用。”

三日后,定州传来消息。漕帮护送的粮队刚到城门,就被护庄兵拦下,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围观的百姓忽然骚动起来。有人指着墙上的粮账大喊:“崔家粮仓里有粮!他们不给咱们吃,还拦朝廷的救命粮!”愤怒的人群涌上前,护庄兵的阵型顿时乱了,为首的郎将见势不妙,竟策马逃回了庄园。

“百姓砸了崔氏的庄园大门,找出的粮食够全城吃半年。”密报上的字迹带着兴奋,“医女说,现在定州的孩童都在唱‘朝廷粮,暖肚肠;崔家粮,黑心肝’。”

李瑁将密报递给裴宽时,这位老臣正核对着新到的盐铁税。账册上,河北道的私盐交易量比上月降了四成,旁边用小字注着:“商户自治会在沧州成立,胡商与本地盐户共查私盐,成效显着。”

“民心这杆秤,终究是准的。”裴宽的山羊胡颤了颤,“昨日崔器来户部,说博陵崔氏的主脉派了人来长安,想求见殿下,说愿意‘遵守新制,共护河北’。”

“让他们先把私兵解散了再说。”李瑁望着窗外的槐花,“新的权力平衡,不是让他们苟延残喘,是要让他们明白,朝堂之上,唯有国法,没有家法;天下之间,唯有民心,没有族规。”

朝堂的风向,在定州之事后愈发清晰。早朝时,曾对改革缄口不言的吏部尚书郑繇,竟主动奏请在河北道设“巡查使司”,还举荐了三位寒门出身的官员。“臣查过这三人的考成,”郑繇展开履历,“在关中试点时,一人清退隐田两千亩,一人兴修水渠十里,都是能吏。”

玄宗看着阶下的官员,忽然笑道:“郑卿从前总说‘寒门难担大任’,今日倒成了他们的举荐官?”

郑繇的脸微微发红:“陛下,臣从前是被世家的门楣迷了眼。如今见荣王用人只看实绩,才知‘英雄不问出处’这话,实在是至理。”他转向李瑁,拱手道,“殿下若信得过,吏部愿将官员考核权与巡察使司共管,绝不再让世家垄断仕途。”

李瑁心中微动。郑繇出身荥阳郑氏,是关东士族的代表人物,他的转向,意味着中立派中最顽固的“门第派”开始松动。系统面板上的权力图谱里,河北道的墨色正渐渐褪去,淡蓝的革新色像潮水般漫过去,虽仍有斑驳,却已连成一片。

退朝后,郑繇在宫门口拦住李瑁,递上一卷《关东士族名录》。“这上面的家族,”他指着其中几处,“与博陵崔氏素有嫌隙,若能许他们参与商户自治,定能制衡崔氏。”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极低,“臣知殿下不喜结党,但对付盘根错节的旧势力,需用‘以士族制士族’的法子。”

李瑁接过名录,见郑繇在“清河张氏”旁写着“掌河北漕运,可联”,在“范阳卢氏”后注着“家有盐井,需防”,字里行间都是权衡。他忽然想起玄宗说的“帝王治国如写字,有筋骨也要有血肉”,新的权力平衡,或许正是这般——用革新的筋骨撑起框架,再用灵活的权衡填充血肉。

“郑尚书的法子,臣记下了。”李瑁将名录收好,“但有一条,无论联谁防谁,都得守新制的规矩。清河张氏若想掌漕运,就得按‘商户自治’的规矩来,账目必须公开;范阳卢氏的盐井,巡查使要每月核查,少一两盐都得说清。”

郑繇拱手道:“殿下放心,臣已与他们说定,若违新制,任凭处置。”

夏日的长安,惠民坊的槐树下总聚着一群老者。张婆婆捧着新领的夏衣,听说书先生讲“定州粮案”,讲到百姓涌砸崔氏庄园时,满街的人都拍着巴掌叫好。“还是荣王有办法,”张婆婆抹着笑出来的泪,“那些世家大族,从前谁敢惹?如今也得乖乖听朝廷的。”

隔壁的启蒙堂里,先生正教孩子们读新刻的《新制三字经》:“官清浊,看考成;民安乐,靠均平。”狗剩捧着课本,小脸上满是认真,他的课本封面画着个天平,一边是稻谷,一边是铜钱,底下写着“公平”二字。

李瑁站在巷口,看着这寻常的人间烟火,忽然觉得心中踏实。系统提示“权力平衡稳定性评级:中等”,意味着仍有风险,但他知道,这种平衡已不再是脆弱的纸糊窗户,而是有了民心做根基的土墙——虽仍怕暴雨,却已能挡住寻常风雨。

七月初七的鹊桥会上,玄宗邀李瑁共登勤政楼。楼下的广场上,改革派与中立派的官员正围着看新造的“水力织布机”,那是苏颋按李瑁给的图纸改良的,比旧式织机快了三倍。郑繇正给崔器讲解织机的原理,两人凑得极近,从前的门第之见仿佛被织机的棉线织在了一起。

“你看他们,”玄宗指着楼下,“郑繇与崔器,一个关东士族,一个博陵旁支,从前见面都不说话,如今却能凑在一起说织机。这就是你要的平衡吧?”

“是,也不是。”李瑁望着远处的终南山,“臣要的,不是官员之间的平衡,是国法与民心的平衡,是革新与传承的平衡。就像这织布机,既要用新的机括,也离不得老的棉线,这样织出的布才又密又牢。”

玄宗笑着点头,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枚玉印,印文是“协理万机”四个字。“这印,你拿着。”他将玉印塞进李瑁手中,“河北道的巡察使司,由你直接管辖;商户自治会的章程,你可先行拟定,再报朕批。但记住,”他的目光忽然变得锐利,“权力这东西,就像骑烈马,攥得太紧会被甩下来,放得太松会跑丢,你得拿捏好分寸。”

李瑁握紧玉印,冰凉的玉质里仿佛渗着温度。他知道,这枚印既是信任,也是提醒——新的权力平衡,终究要在皇权的框架内运行,就像江河可以奔流,却不能漫过堤坝。

夜色降临时,勤政楼的灯火照亮了广场。织机的咔嗒声与百姓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鲜活的歌谣。李瑁站在楼栏边,看着远处坊市渐次亮起的灯笼,忽然想起系统里的“大唐未来图谱”,那上面的光芒正从长安向外扩散,照亮了河北道的漕运,照亮了江南的稻田,也照亮了无数人眼里的希望。

他轻轻摩挲着“协理万机”的玉印,心中清楚,新的权力平衡只是暂时的安宁。守旧派的残余仍在暗处窥伺,河北道的士族或许还会反扑,甚至改革派内部也可能滋生新的矛盾。但只要守住那份“以民为本”的初心,握紧国法与民心这杆秤,无论遇到什么挑战,这来之不易的平衡,总能像夏夜的星光,在风雨过后,重新洒满大唐的天空。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下,沉稳而有力,像在为这新的平衡,敲下坚实的注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