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唐的盟旗在西域商路与东海碧波上猎猎作响,万国使者带着盟约的墨香在长安城中往来穿梭时,李瑁深知,一个王朝的气度,既显于金戈铁马的雄浑,亦藏于揖让进退的从容。如同精密的连弩车需齿轮咬合方能连发,邦交的稳固与宫廷的安宁,亦需礼仪的经纬加以维系。于是,在编织外交联盟网络的同时,他将目光收回宫墙之内,以细致入微的心思修订礼仪、规范仪轨,让大唐的威严与温情,在俯仰之间自然流露。
大明宫的宣政殿侧,新辟出的“礼官院”近来总是人影绰绰。这里原是闲置的偏殿,李瑁下令修缮后,成了修订宫廷礼仪的中枢。数十位精通典章的学士、老臣围坐案前,案上堆叠着《周礼》《礼记》《大唐开元礼》等典籍,还有各地呈报的风俗礼仪图谱。院中央的大屏风上,贴着一张巨大的《宫廷礼仪修订总目》,从朝会仪轨到日常请安,从国宴流程到祭祀礼节,密密麻麻列着百余项待修订的条目。
“诸位请看,这是去年波斯使者朝见时的记录。”礼官院主事、礼部侍郎郑虔展开一卷画轴,上面绘着波斯王弟向玄宗行礼的场景——使者行的是波斯传统的抚胸礼,而两旁的大唐官员因不知如何回礼,竟有的拱手、有的颔首,显得杂乱无章。“殿下说,礼仪者,不仅是规矩,更是体面。外使来朝,我方礼仪失当,既失了大唐风范,也让客人不安。”
坐在首位的国子祭酒孔颖达抚着长须,沉声道:“《礼记》有云:‘礼者,天地之序也。’宫廷礼仪,小到君臣称谓,大到郊祀祭天,皆关乎乾坤秩序。老臣以为,修订礼仪当以‘尊古而不泥古,纳新而不失本’为要,既要保留我大唐的礼乐传统,也要兼顾万国来朝的新局。”
李瑁恰好巡视至此,闻言点头:“孔祭酒所言极是。就说外使朝见,可在保留大唐叩拜礼的基础上,增设‘对等回礼’——藩属国使者行叩拜礼,我方以颔首还礼;友邦使者行本国礼,我方则以拱手还礼,既显尊重,又不失分寸。”他指着画轴上的空白处,“此处当添注:外使入殿时,需由鸿胪寺官员提前引导,告知朝见礼仪;我方接待官员需提前演练,确保举止如一。”
他拿起案上的《朝会仪轨》初稿,指着其中“官员站位”一条:“以往朝会,官员按品级站位,却常因部门权责交叉,议事时需来回走动,乱了秩序。可改为‘按部就班’——吏部、户部、礼部等六部官员各占一区,边疆将领、外使代表另设专位,既整齐有序,议事时也便于同部门官员低声商议。”
郑虔连忙记下:“殿下考虑周全!昨日吐蕃使者还问,朝会时能否带翻译,按此新规,可在友邦使者位旁设翻译专席,既不违礼,又便于沟通。”
礼仪的修订,不仅在于朝堂之上,更渗透在宫廷日常的点滴之间。在东宫的“内礼坊”,一场针对后宫嫔妃与皇子公主的礼仪培训正在进行。坊内铺着软垫,宫女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跟着礼官学习“请安礼”——屈膝时膝盖需与地面呈四十五度,双手交叠于腹前,颔首时颈肩要自然放松,既显恭敬,又不失仪态。
“以前给皇后请安,有的姐妹蹲得太深,显得谄媚;有的只是略弯弯腰,又似不敬。”一位年长的嫔妃对新入宫的才人说,“现在礼官教的‘规制礼’,每个动作都有尺度——屈膝三寸,颔首五分,既合规矩,又透着端庄,这才是大唐嫔妃的样子。”
负责培训的女官是从太常寺调来的,她手持一根刻着刻度的木尺,纠正着宫女的动作:“手要放这里,离腰带一寸;步子要迈这么大,不多不少三寸。殿下说,礼仪不是束缚,是让人心安的规矩。你举止合礼,别人看着舒服,自己也从容。”
最细致的修订,体现在国宴的流程中。以往国宴常因上菜无序、乐舞杂乱,让外使不知所从。李瑁亲自主持修订的《国宴仪轨》,将整个宴会分为“迎宾序”“献礼章”“欢宴篇”“送别曲”四部分,每部分都有对应的乐舞、菜品与礼仪。
在刚举办的招待回纥可汗的国宴上,新仪轨首次亮相:可汗入席时,奏响融合了大唐《秦王破阵乐》与回纥《射雕曲》的迎宾乐,既显热烈,又含尊重;上菜时按“先冷后热、先素后荤”的顺序,每道菜品旁都立着小木牌,用汉文与回纥文标注菜名与食材;席间乐舞交替进行,大唐的《霓裳羽衣舞》后,是回纥的《胡旋舞》,双方舞者还会在终章共跳一支融合舞,引得满堂喝彩。
“以前参加国宴,总怕错了举杯的时辰、弄错了敬酒的顺序。”回纥可汗捧着酒杯,对身旁的李瑁笑道,“如今有章可循,连何时该喝彩、何时该静听,都清清楚楚,这才叫宾至如归啊!”
礼仪的规范,更在祭祀大典中彰显庄严。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大唐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李瑁对祭天礼仪的修订尤为用心。从玄宗的祭服纹饰(增至十二章纹,象征天子对天地万物的责任),到祭品的摆放(按“天、地、人”三才之序排列),再到祭文的措辞(删去晦涩典故,改用平实而庄重的语言),都反复推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