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唐的文脉在崇文馆的典籍与百工苑的技艺中绵延流淌,李瑁深知,文化的传承需要坚实的铠甲守护。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既要有“文以化之”的温润,亦需“武以卫之”的锋芒。于是,在呵护文脉薪火的同时,他将目光投向了军事领域的革新,以系统提供的超前理念为引,让大唐的甲兵之利,如出鞘利剑般愈发锋利。
长安城外的“军器监”,近来总是弥漫着硝烟与铁器的气息。这座由李瑁亲自选址扩建的兵器研发中心,划分出“弓弩坊”“甲胄坊”“投石坊”“火药坊”等十余处工坊,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铁匠、木匠、工匠,甚至还有几位精通算学与力学的学者——他们是李瑁从国子监特意调来的,负责将系统提供的“弹道学”“杠杆原理”等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武器设计。
这日清晨,弓弩坊内传来一阵欢呼。工匠们围着一张新制成的“连弩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辆弩车由三丈长的硬木为架,铜制齿轮咬合传动,箭槽内并排躺着五支铁簇弩箭,弩臂上刻着精确的刻度。“成了!真的成了!”坊主魏二郎拍着大腿,嗓门洪亮如钟,“殿下说的‘三段击’,咱们真做出来了!”
他口中的“三段击”,是李瑁借鉴系统提供的“连发机制”提出的设计:通过齿轮传动,让弩车实现连续发射,第一支箭射出的同时,第二支箭自动上弦,第三支箭待命,如此循环,一分钟内可射出十五支箭,威力远超传统的单发弩车。此刻,魏二郎亲自摇动绞车,只听“咔咔”几声脆响,五支弩箭如流星般射出,依次命中百步外的靶心,箭簇穿透三寸厚的木板,尾羽仍在嗡嗡震颤。
“以前的弩车,射一箭就得三人合力上弦,遇上骑兵冲锋,根本来不及第二发。”老工匠王铁匠摸着弩车的齿轮,满是老茧的手上沾着机油,“现在有了这连弩车,一架顶过去五架,北疆的弟兄们守关隘,再也不用怕突厥人的骑兵潮了!”
李瑁恰好带着兵部官员前来视察,见状走上前,仔细查看弩箭的穿透力,又检查了齿轮的咬合情况。“不错,但还有改进空间。”他指着弩车的底座,“加上可旋转的转盘,让弩箭能左右各旋转三十度,覆盖范围能扩大一倍。另外,箭簇要淬上麻药,射中敌人虽不致命,却能让他失去战斗力,减少我方伤亡。”
魏二郎连忙掏出炭笔,在图纸上记下:“殿下说的是!麻药我们现成有——医署刚送来一批新制的‘麻沸散’,混在桐油里淬箭,保管管用!”
离开弓弩坊,李瑁来到投石坊。这里正在测试新研制的“配重式投石机”。与传统依靠人力拉扯的投石机不同,这台投石机以装满砂石的铁箱为配重,通过杠杆原理将巨石抛射出去。工匠们将一块三百斤重的石弹装入兜中,松开固定配重的铁销,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石弹划破长空,落在百丈外的空地上,砸出一个丈余宽的深坑,碎石飞溅如星。
“好!”兵部尚书看得眼热,忍不住喝彩,“以前的投石机,得五十人拉绳才能扔百斤石弹,这台只需十人装弹、三人操作,射程还远了三成!若是攻城时架上十台,不出半日就能砸开城门!”
投石坊坊主是个年轻的工匠,名叫王磊,曾在百工苑学过《百工考》里的力学图谱。他对李瑁解释道:“我们按殿下给的‘杠杆比例图’,反复调整支点位置,现在配重与石弹的比例是五比一,三百斤石弹用一千五百斤配重,既省力又精准。下一步我们想试试用燃烧弹——把硫磺、硝石、松脂混在一起,裹在布里点燃后抛出,对付敌军的营帐再好不过。”
李瑁点头赞许:“想法很好,但要注意安全。火药坊那边正在研制‘引信’,用浸透桐油的棉线做芯,能控制燃烧时间,你们配合着试试,争取下个月做出样品。”
军事创新,不仅在于武器,更在于铠甲与防护。在甲胄坊,新研制的“明光铠”正接受撞击测试。工匠们将铠甲套在木人身上,用铁锤猛砸胸甲中央的圆护——那是用百炼钢打造的弧形甲片,表面抛光如镜,能反射阳光干扰敌人视线。铁锤落下,只听“铛”的一声巨响,甲片微微凹陷又弹回,木人身上的棉垫完好无损。
“这甲比以前轻了十五斤,防护却强了一倍。”坊主拿着游标卡尺(这是李瑁让人按系统图纸打造的测量工具)测量甲片厚度,“我们用了‘鱼鳞叠压’技法,甲片边缘像鱼鳞一样相互咬合,关节处用软铁环连接,既能防刀箭,又不影响活动。骑兵穿上它,冲锋时更灵活,长途奔袭也不累。”
李瑁看着士兵穿上新铠甲演练刺杀、劈砍动作,果然身手矫健。他想起系统中关于“人体工学”的知识,说道:“在肩甲内侧加一层皮革衬垫,减少摩擦;腰腹处的甲片做得窄些,方便弯腰。细节处多替士兵着些,他们在战场上才能更安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