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安宫廷在李瑁的擘画下呈现出君臣同心、内外和谐的景象时,大唐的江湖世界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安稳与兴盛。自江湖联合议事会成立以来,那些曾困扰武林数百年的纷争仇怨,正悄然消弭于无形,而这份稳定,恰与朝堂的清明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大唐盛世的坚实根基。
这日清晨,嵩山少林寺的钟声刚过三响,议事会的七位常任理事已齐聚在洛阳分舵的议事堂内。堂中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江湖舆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各大门派的驻地与近年纠纷频发的区域。玄智大师手指舆图上的淮水流域,沉声道:“上月淮水帮与过江龙的械斗,虽已由调解部平息,但两地商户仍心有余悸。依老衲之见,需在此处增设一处联络点,由议事会直接派驻专人,以防死灰复燃。”
清风道长捻着胡须点头附和:“玄智大师所言极是。淮水乃南北商道要冲,江湖势力盘根错节,单靠当地门派调解恐难长久。贫道提议,让武当派的俗家弟子与丐帮分舵联手,既懂江湖规矩,又熟地方人情,定能镇住局面。”
坐在末位的峨眉派静云师太翻开卷宗,轻声道:“调解部已收到两地门派的悔过书,愿以三年商税所得补偿受损商户。只是过江龙的帮主昨日派人送来密信,称有境外势力暗中挑拨,此事恐非寻常江湖恩怨。”
众人闻言皆神色一凛。李瑁派驻议事会的朝廷代表张宇立刻接口:“此事已报兵部,边境守军已加强盘查。议事会情报部若有线索,可直接通过驿站传递长安,朝廷与江湖联手,定能揪出幕后黑手。”
这般高效务实的讨论,在议事会已成常态。自成立之初,李瑁便与各门派定下规矩:凡涉及江湖内部纠纷,由议事会全权处理,朝廷不直接干预;但若牵扯地方治安、境外势力或危害百姓,朝廷与江湖必须共享情报、协同行动。此刻,淮水流域的隐患在七人商议下迅速形成方案——三日内设立联络点,半月内完成商户赔偿,情报部与兵部同步追查境外势力,条条分明,权责清晰。
议事会的高效,源于其对“规矩”的坚守。在长安城外的执法部刑堂,曾以“狠辣”闻名的黑风寨余孽正低头听审。半年前,黑风寨残部企图重操旧业,在秦岭古道劫掠商队,被巡逻的议事会执法队擒获。按照新订的《江湖守则》,劫掠商旅者需赔偿十倍损失,主犯废去武功流放边陲,从犯则需在驿站服役三年。
执法部总领、昆仑派长老玉阳子看着堂下垂首的汉子,声音不怒自威:“《守则》第三条写得明白,‘凡江湖人,需守国法、护民生,违者虽远必诛’。你们可知罪?”
为首的汉子哽咽道:“小人知罪!求长老开恩,我等愿赔偿所有损失,只求留条活路!”
玉阳子冷哼一声:“若非看在你们未曾伤及人命,今日便不是这般处置。念在你们愿主动赔偿,可减免部分劳役,但武功必须废除——这是规矩,谁也改不得。”
这般铁面无私的处置,在江湖中传开后,再无人敢轻易触碰底线。据执法部卷宗记载,自《江湖守则》推行以来,江湖仇杀案件较往年下降七成,劫掠商旅之事更是罕见,连最混乱的岭南山区,也已有半年未闻恶性案件。
秩序的稳定,催生了江湖的新生机。在洛阳举办的“武学交流会”上,来自南北的门派弟子正围在一起切磋技艺。少林的武僧展示着刚猛的罗汉拳,武当弟子则以柔克刚演示太极剑,旁边的峨眉女弟子一套“柳絮剑法”轻盈灵动,引得众人阵阵喝彩。
“张师兄,你这招‘灵蛇出洞’若再快半分,定能破了太极的卸力!”一位年轻的丐帮弟子指着场中,兴奋地与身旁的武当弟子讨论。
被称作张师兄的武当弟子笑着摇头:“李师弟有所不知,太极讲究‘后发先至’,你那快招虽猛,却露了破绽。来,我教你如何卸力……”
这般打破门户之见的交流,在如今的江湖已是常态。议事会每月都会在各地举办交流会,鼓励各门派公开武学精要,甚至组织跨门派的“武学编修馆”,由少林、武当等大派牵头,整理各家拳谱剑经,去芜存菁,编纂成《大唐武学总录》。
“武学之道,本就该相互印证,而非敝帚自珍。”玄智大师在总录序言中写道,“昔日各门派为争‘天下第一’打得头破血流,如今才明白,能护佑百姓、传承文脉,方是武学真谛。”
这份共识,让江湖与朝堂的合作愈发紧密。在北疆抵御突厥的战场上,议事会组织的“江湖义士营”正与唐军并肩作战。义士营中,有擅长轻功的丐帮弟子负责侦察,有精通暗器的唐门高手配合唐军伏击,更有少林武僧组成的“护旗队”,在阵前筑起人肉盾牌,硬生生挡住了突厥的铁骑冲锋。
“李将军,左翼有突厥游骑绕后!”一位丐帮长老翻身下马,向唐军主将递上绘制清晰的地形图。图上不仅标注了敌军动向,还特意标出了适合设伏的峡谷与水源地——这些都是义士营的弟子们冒着箭雨侦察所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