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唐的外交版图如繁花般铺展,万国来朝的盛景在长安城中日日上演时,李瑁深知,朝堂内部的和谐稳固,才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历经多年的励精图治,他早已不满足于表面的繁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宫廷深处,决心彻底化解潜藏的矛盾,让整个朝堂拧成一股绳,共赴盛唐的下一段征程。
彼时的宫廷,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暗藏着派系倾轧的暗流。以户部尚书为首的改革派,主张继续深化税制与商业改革,盘活民间活力;而以吏部尚书为代表的保守派,则担忧激进变革会动摇国本,更倾向于维持现有制度。两派在朝堂上时常争执,有时甚至会因政见不同而搁置重要议题,这让李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日早朝,关于是否在江南推行新商税制度的议题,再次引发两派激烈争论。户部尚书手持江南商户的联名陈书,声音洪亮:“陛下,江南商业繁茂,旧有商税制度早已跟不上发展,若推行新制,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减轻中小商户负担,实乃两全之策!”
吏部尚书立刻出列反驳,须发微颤:“陛下三思!商税关乎国本,江南商户素来敏感,贸然改弦更张,恐引发动荡。臣以为,应先试点,待稳妥后再推广不迟。”
两派官员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玄宗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目光落在李瑁身上。李瑁会意,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依臣之见,两派所言皆有道理。改革需魄力,亦需谨慎,不如折中而行——先在苏州、杭州两州试点新制,由户部与地方官共同监督,吏部派专员巡查,半年后汇总成效,再定推广与否。”
他话音刚落,朝堂上便安静下来。户部尚书思索片刻,点头道:“殿下之策兼顾革新与稳妥,臣附议。”吏部尚书也松了口气,拱手道:“殿下考虑周全,臣无异议。”两派官员见领头人松了口,也纷纷表示赞同,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执,就此消弭于无形。
退朝后,李瑁并未径直回府,而是先去了户部尚书的官署。尚书正对着卷宗发愁,见李瑁到访,连忙起身相迎。“殿下今日的折中之计,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他感慨道。
李瑁笑着摆手:“尚书大人不必客气。改革本就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得让保守派看到实效,他们才会真正放心。”他拿起江南的商户名册,指着其中几处,“这些大商户财力雄厚,新制对他们影响甚微;倒是这些小商户,若能减免部分税额,定会全力支持。您试点时,不妨多听听他们的声音。”
户部尚书恍然大悟,连忙提笔记录:“殿下提醒得是,臣这就安排人去走访。”
离开户部,李瑁又转道去了吏部尚书府。老尚书正在庭院中修剪盆栽,见李瑁来了,忙邀他坐下品茗。“殿下今日的法子,既给了老夫面子,又没耽误事,老夫佩服。”他呷了口茶,语气诚恳。
李瑁接过茶盏,温声道:“大人是国之柱石,您担心变革生乱,也是为了大唐安稳。只是时代在变,制度若一成不变,反而会积弊丛生。半年后试点结果出来,若真有不妥,咱们再调整便是。”
老尚书看着李瑁坦荡的眼神,心中的芥蒂渐渐消散:“殿下说得是。老夫老了,有时难免固执,往后若有思虑不周之处,还望殿下垂教。”
李瑁连忙起身行礼:“大人言重了,臣还要多向您请教才是。”
这般“朝堂争论,私下调和”的举动,李瑁做了不知多少次。他深知,官员之间的矛盾,多源于政见差异,而非私人恩怨。只要找到平衡点,让双方都感受到被尊重,便能化对立为协作。渐渐地,朝堂上的争执少了,商议多了;推诿少了,担当多了。
除了化解大臣间的矛盾,李瑁更注重在宫廷中营造“赏罚分明、功过共担”的风气。此前,有地方官员虚报政绩,骗取了朝廷的赈灾款项,事发后却试图推诿给下属。李瑁得知后,并未简单地将其贬斥,而是亲自审理此案,查清了主犯与从犯的责任,按律分别惩处——主犯流放边疆,从犯降职留用,同时昭告天下,说明案情与处置缘由。
“赏要赏得明明白白,罚要罚得心服口服。”李瑁在朝会上强调,“有功者,哪怕是小吏,也要重赏;有过者,哪怕是高官,也不能轻饶。但责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警醒众人,往后行事更要谨慎。”
不久后,岭南遭遇暴雨,当地刺史第一时间组织百姓抗洪,保住了万亩良田,却因上报灾情时遗漏了一个小村落,被言官弹劾。李瑁查证后,一面下旨嘉奖刺史抗洪有功,赏赐金银与良田;一面斥责他疏忽之过,罚俸三月,令其亲自去村落安抚百姓。如此赏罚分明,让百官心服口服,做事也愈发勤勉谨慎。
宫廷的和谐,更离不开君臣之间的信任。玄宗年事渐高,对朝政的精力大不如前,却对李瑁愈发倚重。这日,玄宗在御书房召见李瑁,指着案上的西域贡单,笑道:“瑁儿,你看这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皆是珍品。如今万国来朝,都是你的功劳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