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伏诛,大唐的天空终于拨云见日,然而历经战乱的帝国,千疮百孔,如同一艘在狂风巨浪中颠簸后亟待修缮的巨舰。李瑁深知,平叛只是第一步,要让大唐重现往日辉煌,必须从朝堂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清晨,大明宫含元殿内,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金砖地面上,映照出满朝文武的身影。李瑁身着玄色朝服,头戴冕旒,身姿挺拔地站在殿中。玄宗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平和却又带着期许,看着自己这位英勇且有担当的皇子。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整顿吏治。”李瑁率先开口,声音在殿内回荡,清晰而坚定,“安禄山之乱,虽为叛军作祟,但朝堂之中亦有不少官员尸位素餐、贪污**,致使政令不通,百姓困苦,才给了叛军可乘之机。”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有些官员神色紧张,眼神闪烁,心中暗自担忧自己是否会被牵连;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则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瑁儿所言极是。”玄宗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如今大唐百废待兴,吏治清明方能让百姓信服,让政令畅行。瑁儿,你有何具体举措,不妨说来听听。”
李瑁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上前几步递与内侍,由内侍转呈给玄宗。“陛下,这是臣近日暗中调查所得,其中罗列了各地贪污**、无能渎职的官员名单。臣建议,即刻对这些官员进行罢黜,以正朝纲。”
玄宗翻开名册,看着上面一个个名字,脸色渐渐凝重。“这些人,竟如此胆大妄为!”他怒拍龙椅扶手,“瑁儿,此事就由你负责,务必雷厉风行,将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朝堂。”
“遵旨!”李瑁跪地领命,旋即转身面向群臣,目光如炬,“此次整顿吏治,绝不姑息。凡有贪腐劣迹者,不论官职大小,皆严惩不贷。同时,朝廷也将广开贤路,选拔有才能、有操守之士,充实各级政府。”
殿中一位老臣站了出来,面露难色:“荣王殿下,如此大规模地淘汰官员,恐朝堂震动,且新选拔之人,是否能胜任其职,也未可知啊。”
李瑁微微一笑,从容回应:“老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局势,不破不立。朝廷将设立严格的选拔机制,不仅考察学识,更看重品德与实际才能。对于新选拔的官员,也会有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确保他们能为百姓办实事。”
老臣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便退了回去。李瑁继续说道:“臣建议,在各州府设立‘廉政监察使’,由朝廷直接委派,定期巡查地方官员,一旦发现贪腐行为,即刻上报,从严惩处。如此,方能形成震慑,让官员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众大臣听闻,纷纷表示赞同。李瑁趁热打铁,又道:“吏治整顿,不仅要惩处贪腐,更要激励官员有所作为。往后,对于政绩突出的官员,朝廷应给予重赏,晋升提拔;而对于碌碌无为者,即便无贪腐之举,也应适当降职,腾出位置给有能之人。”
玄宗点头称赞:“瑁儿此策甚妙,如此方能让朝堂上下一心,共同为大唐复兴努力。”
吏治整顿的诏令很快便昭告天下。李瑁雷厉风行,短短数月间,数十名贪腐官员被罢黜,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之人。消息传出,百姓拍手称快,各地官员也纷纷收敛行径,一时间,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在罢黜官员的同时,选拔贤才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李瑁亲自参与选拔过程,他与吏部官员一起,在全国各地举办选拔考试,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政务处理、民生对策等多个方面。
在长安的选拔考场外,人头攒动。来自各地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位名叫张旭的年轻书生,来自偏远的巴蜀之地,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听闻朝廷广开贤路,不远千里赶来应试。
“此次若能高中,定要为百姓谋福祉,不负朝廷的期望。”张旭看着考场,眼中满是坚定。
选拔考试结束后,李瑁亲自审阅试卷,挑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中,有的提出了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的良策,有的对改善地方治安有独到见解,李瑁一一记录在案,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张旭因其对民生问题的深刻见解,被任命为沧州的县令。赴任前,他前来向李瑁谢恩:“殿下的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臣定当竭尽全力,让沧州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瑁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大唐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有识之士了。”
吏治改革初见成效,李瑁又将目光投向了税收制度。一天午后,李瑁带着户部尚书及一众官员,来到御书房,与玄宗商议税收改革之事。
“陛下,如今百姓刚刚经历战乱,生活困苦,原有的税收制度已让他们不堪重负。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减轻百姓负担,以恢复经济。”李瑁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